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10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4-02-20 12:44:01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浅析》[摘要]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思想。认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10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10篇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1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浅析》

[摘要]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思想教育;监督体制

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身体力行,为正确而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进行过一系列艰辛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和指导原则,反腐败思想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他在总结执掌政权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出了一条控制公共权力腐败,避免“周期率”重演的反腐败之路。

(一)思想入手,教育防腐,长抓不懈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是少数的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剥削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腐蚀的结果。“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1]因此,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上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意义。从井冈山时期的要求红军对百姓的秋毫无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坚决反对贪污浪费;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要求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肃清贪官污吏;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主张思想建党优于组织建党。在进城前后,他又一贯坚持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旗帜鲜明的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腐败,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政治生涯。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全党深入持久地反对腐败,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以党性自警、以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始终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整风整党,民主监督,群众路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反腐败问题,主要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来思考,也就是以党风问题来处理的。整风整党,就是不断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借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在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反腐败的防线。为此,中共先后于延安时期,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运动,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当时的高级干部进行思想和生活教育,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思想和作风。

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在访问延安数日后,曾就廉政问题同毛泽东有过深入的讨论。黄炎培曾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至一国,大都跳不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腐败,要充分依靠群众,以民主的力量治理腐败。要实现民主治腐,就要强化监督。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会上讲道:“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说明民主治腐,强化监督是毛泽东反腐防腐思想的重要点。这种监督,一方面来自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3]毛泽东认为有了民主党派监督对我们更为有益。

毛泽东高度重视依靠人民监督,毛泽东认为反腐败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群众路线,能否发动群众,能否依靠群众。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他认为没有群众监督,就不可能对包括腐败分子在内的反动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无私利可言。他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4]共产党有毛病需要“内外夹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和方针,正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反映。

(三)从严治党,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从严治党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防止和克服党内发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进一步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古人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西方学者霍尔巴赫指出“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下,恶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搞好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毛泽东是全党的光辉典范,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毛泽东对自己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从不为其【】谋取私利。毛泽东率先垂范,在党内多次强调谦虚谨慎,反对以功臣自居,搞特殊化。毛泽东极力主张干部低薪、勤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认为这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1957年整风开始时,他提出“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地发扬起来。”60年代初,他又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进一步提出勤俭建国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严格要求。在经济困难时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艰苦生活,给全国人民极大鼓舞。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党的建设和加强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要求的,使我们党保持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同心同德的血肉联系,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党员干部群众,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极大鞭策和激励。

二、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腐败寻因

毛泽东主要从腐败者个人的思想道德角度来寻找腐败产生的原因。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主义影响,毛泽东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共产党内少数人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了封建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是政治上革命意志衰退、进取心丧失所导致的。这种思考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泽东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认识。可以说,腐败的产生首先应该是制度上的问题,邓小平就曾说“腐败的存在首先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反方向。”[5]在现行的腐败寻因中我们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住腐败产生的深层次条件。

(二)群众运动

毛泽东的廉政反腐实践,十分强调群众运动这个形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更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整风运动来惩治腐败。经验表明,这种运动形式,虽取得过一定成效,对腐败分子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却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运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民主,利用战争年代的经验,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发动广大群众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借助运动的声势、群众的力量,通过斗争、批判来防治腐败,将官僚分子、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一扫而净。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反腐败客观上会使我们忽视对制度上的重视,群众运动的方法缺乏一种有机运行的监督机制,而且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容易控制,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且在群众运动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当时法律法条的不确定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虚无性”,对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拘束力。可以说,群众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而只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应该更注重监督体制的完善,法制建设的制度化,从制度上深层次防腐,从法律上严惩腐败。

三、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腐防腐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对现阶段党的反腐工作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注意方式方法

思想教育是增强人们抵制腐败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是非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反腐倡廉自觉性的根本措施。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变,保证我国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反腐败的必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毛泽东廉政思想中居重要地位,对党的成长,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但要注意方法方式。邓小平曾说:“反腐败不是一次战役,要常抓不懈。”[6]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自律,它必须是本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借助外力来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考虑和反思。大字报宣传,铺天盖地,群众面对如此宣传会产生视觉疲惫和反感,必须重视在反腐败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而且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进行思想教育防腐,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调整、充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坚持群众路线,完善监督体制

反腐败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廉洁的执政党,要澄清吏治,完成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群众,但不能单一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法治,要靠党纪党规,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解决了法仅仅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改变了以前“人治”,“人言代法”的状况,而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其关键在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这种监督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础上的党内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因此,要真正切实有效地解决反腐败问题,靠人民群众切实有效的监督,靠规范性法律的有效实施,靠健全的监督体制有效运行。

(三)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深化改革

反腐败要依靠教育和群众监督,更要靠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邓小平认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因此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改革。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使腐败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权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或管理过程集中于少数人而导致的权力腐败现象。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的结合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自己的原则立场和主要任务,始终坚决地同腐败作斗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廉政体系,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再次显示了这个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面对腐败的坚决态度。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胡锦涛说:“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7]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就会逐步脱离群众,就会有政息人亡的危险。以史为鉴,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和毛泽东时代的反腐防腐对策,是新时期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对现阶段的反腐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0:9。

[2][3]《八十年来》黄炎培文史资料出版社[m]。1982:148、14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1:809。

[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38、33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m]。2007:54。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文化、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教育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爱岗敬业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总结、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3

《浅析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它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继承、发展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创新性。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的形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它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扎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择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同时也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理论特色。

一、概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取得中国民族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次大的历史性飞跃中: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完善和深化,也是为中国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的历史飞跃所进行的重要准备。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其理论基础则相同的,即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词句和某个孤立的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运用内化于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实际中,并取得中国民族化、中国特色化的形式。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发展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创新性。

(一)继承、发展性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十五大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种“一脉相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2.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哲学方法——唯物史观。3.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时代主题———俄、中及其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问题。4.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5.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且同时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开放的体系,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坚持和创新、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离开了发展只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它的实际运用必须以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体现了这一点。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他更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了解并解决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三)创新性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定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主义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成现实制度,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道路走向多国道路,那么邓小平理论贡献是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原创形态走向了当代形态,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和继承发展性、实践性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要贯穿、渗透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首先要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唯书论”。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束缚,使思想符号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才能求实创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再次,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邓小平说,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创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精神状态。邓小平在总结““””以及“洋跃进”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还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总结三方面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第一,总结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统一的经验,并从解决台湾问题转移到解决香港问题上来。第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确立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三,总结国际争端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3、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创新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中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是罕见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依照本本坐而论道不行,主观主义想当然不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邓小平从我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从两种社会的比较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认真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特征,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不仅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且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概括起来,主要创新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邓小平把经济特区的功能作了概括:“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大胆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邓小平理论对外开放思想中又一创新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胡锦涛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它独特的理论特色使之成为我党高举的一面旗帜,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的创新精神。2004.

[2]卢秀华。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2004.

[3]魏中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历史条件、基本经验[j]。山东社会科学,2007,(1)。

[4]张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

[5]尹庆双,杨锦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6]《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专科试用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侯长远。邓小平理论的风格[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4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

[摘要]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一种更加综合性的自由观,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比自由主义更可取;它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分化的全过程,它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观。

[关键词]自由;理性;实践;权力;法律

自由是近代最重要的政治概念之一,是一个能引起众多解释的词语,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爱憎的观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主义“代替那现存着各种阶级独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由观

赛亚?伯林在《自由四论》中做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认为“自由”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第一种界定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限度内,一个主体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第二种意义的自由则主要考虑“什么人有权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或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做另一件事或成为另一种人?”前者导出“自由乃外在干预之解除”,伯林称之为消极自由。后者导出“自由乃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伯林称之为积极自由。

自由是什么?马克思并未给自由正面下定义,只是在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宪法关于自由的规定时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而且马克思认为“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活;不仅包括我做自由的事,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做这些事”。因此就其总体精神气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积极自由的自由观。马克思把消极自由看成是“孤立的、封闭在自身的单子里的那种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是走出自我封闭的、建立在人与人结合的基础上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理性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早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一文中便指出“人的自由合乎理性的本质”,是“理性的存在物”。而且他还认为“精神的谦逊总的说来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对待各种事物的那种普遍的思想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通过对真实的历史可能性的分析,马克思预见到人类最终的需要和贪婪,并设想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1]。马克思认为,大自然的规律一旦被发现就不费分文:“科学,一般而言,没有什么成本,事实上也没有什么能妨碍它被利用”[2]。但是,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仍然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恩格斯正确地指出: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是实践自由观

实践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内容[3]。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说:“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异化是自由和自我实现最大障碍[4];自由包含在异化之中,自由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分化的全过程[5]。马克思说:“无产者。.。.。.意识到了用和平方式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6]。他强调,“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有限权力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享有某种抽象的权利,而且意味着个人有能力、有资源享受这种权利[7]。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但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五、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观

马克思认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人类的法是自由的体现”。他进一步论述道“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一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质的普遍和真正的表达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质不应该去迁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应该去适应事物的法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因此,政治解放一方面可以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法律就是自由的尺度,是自由的界限,是自由的界标。他指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如果总的说来自由是合法的,不言而喻,每一特定形式的自由表现得越鲜明、越充分,自由的这一特定形式也就越合法”。马克思认为起预防作用的法律是不存在的[8]。“因为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里法律成为实际的法律,即成为自由的存在,哪里法律就成为人的实际的自由存在”。

自由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要求,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一切先进的思想家无不推崇自由、宣扬自由、争取自由,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革命者,同样把自由列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9]。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人说来,只有是自由的实现的东西,才是好的”。因此,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创造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4、10、19、23、27、37、41、42、46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20、23卷。

注释:

[1]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74.

[2] marx, capital, vol. 1, p. 422.

[3] 张威,石海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4] [挪]g?希尔贝克,n?伊耶。。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19

[5] 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40.

[6] 马克思。国内危机[n]。德意志《莱茵报》,1842年12月9和12日,第343和344号。

[7] 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宋云峰。试论实现法治目标的三大基本条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4期。

[9] 杜光。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自由的[j]。炎黄春秋,2004年第9期。

[作者简介]赵航,(1989―),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学院轻化工程专业09级本科生。姚建龙,(1986―),男,甘肃省庆阳市人,西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5

《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先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在当代具有恒久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地位 价值

中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①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确立,科学看待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当代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提出以后,虽然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是并不意味放弃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③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④

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价值:思想渊源和思想先导

毛泽东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同时,对于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与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2)国体、政体观和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党情下,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历史的课题;他还特别强调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要遵循“两个务必”的思想,这对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矛盾理论是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也为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4)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从农业大国这个基本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新时期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勾画了宏伟蓝图。

(5)文化观、科技观。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文化的方针。毛泽东同志还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提出决定科技革命成败的关键是科技人才。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6)调查研究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研究要有端正态度和科学方法。他的这种调查研究思想有利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的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基本方法,是必须要永远坚持的根本性工作方法。

(7)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同时,关于国防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国防技术等都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8)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主张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为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战略局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指导原则。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恒久价值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和历史条件的长远意义与恒久价值,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指导我们党行动的科学指南。

3.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价值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灵魂支撑。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找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做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⑤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就是把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党的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⑥“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⑦如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领导下各条战线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主要是指立足于本国,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它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努力进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报告也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⑧

3.2 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许多科学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例如,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应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同时,毛泽东同志还重点阐释了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时期,党的“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的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是对矛盾分析方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是开创性、奠基性与导向性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观点与智慧闪光,并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⑥⑦⑧人民网。报告全文。[eb/ol]。

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文化、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教育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爱岗敬业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总结、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7

《浅析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它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继承、发展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创新性。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的形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它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扎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择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同时也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理论特色。

一、概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取得中国民族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次大的历史性飞跃中: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完善和深化,也是为中国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的历史飞跃所进行的重要准备。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其理论基础则相同的,即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词句和某个孤立的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运用内化于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实际中,并取得中国民族化、中国特色化的形式。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发展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创新性。

(一)继承、发展性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十五大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种“一脉相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2.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哲学方法——唯物史观。3.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时代主题———俄、中及其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问题。4.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5.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且同时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开放的体系,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坚持和创新、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离开了发展只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它的实际运用必须以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体现了这一点。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他更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了解并解决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三)创新性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定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主义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成现实制度,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道路走向多国道路,那么邓小平理论贡献是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原创形态走向了当代形态,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和继承发展性、实践性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要贯穿、渗透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首先要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唯书论”。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束缚,使思想符号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才能求实创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再次,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邓小平说,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创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精神状态。邓小平在总结““””以及“洋跃进”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还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总结三方面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第一,总结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统一的经验,并从解决台湾问题转移到解决香港问题上来。第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确立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三,总结国际争端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3、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创新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中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是罕见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依照本本坐而论道不行,主观主义想当然不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邓小平从我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从两种社会的比较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认真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特征,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不仅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且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概括起来,主要创新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邓小平把经济特区的功能作了概括:“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大胆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邓小平理论对外开放思想中又一创新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胡锦涛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它独特的理论特色使之成为我党高举的一面旗帜,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的创新精神。2004.

[2]卢秀华。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2004.

[3]魏中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历史条件、基本经验[j]。山东社会科学,2007,(1)。

[4]张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

[5]尹庆双,杨锦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6]《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专科试用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侯长远。邓小平理论的风格[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8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浅析》

[摘要]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思想教育;监督体制

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身体力行,为正确而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进行过一系列艰辛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和指导原则,反腐败思想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他在总结执掌政权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出了一条控制公共权力腐败,避免“周期率”重演的反腐败之路。

(一)思想入手,教育防腐,长抓不懈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是少数的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剥削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腐蚀的结果。“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1]因此,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上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意义。从井冈山时期的要求红军对百姓的秋毫无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坚决反对贪污浪费;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要求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肃清贪官污吏;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主张思想建党优于组织建党。在进城前后,他又一贯坚持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旗帜鲜明的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腐败,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政治生涯。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全党深入持久地反对腐败,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以党性自警、以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始终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整风整党,民主监督,群众路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反腐败问题,主要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来思考,也就是以党风问题来处理的。整风整党,就是不断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借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在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反腐败的防线。为此,中共先后于延安时期,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运动,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当时的高级干部进行思想和生活教育,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思想和作风。

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在访问延安数日后,曾就廉政问题同毛泽东有过深入的讨论。黄炎培曾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至一国,大都跳不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腐败,要充分依靠群众,以民主的力量治理腐败。要实现民主治腐,就要强化监督。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会上讲道:“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说明民主治腐,强化监督是毛泽东反腐防腐思想的重要点。这种监督,一方面来自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3]毛泽东认为有了民主党派监督对我们更为有益。

毛泽东高度重视依靠人民监督,毛泽东认为反腐败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群众路线,能否发动群众,能否依靠群众。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他认为没有群众监督,就不可能对包括腐败分子在内的反动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无私利可言。他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4]共产党有毛病需要“内外夹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和方针,正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反映。

(三)从严治党,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从严治党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防止和克服党内发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进一步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古人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西方学者霍尔巴赫指出“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下,恶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搞好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毛泽东是全党的光辉典范,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毛泽东对自己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从不为其【】谋取私利。毛泽东率先垂范,在党内多次强调谦虚谨慎,反对以功臣自居,搞特殊化。毛泽东极力主张干部低薪、勤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认为这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1957年整风开始时,他提出“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地发扬起来。”60年代初,他又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进一步提出勤俭建国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严格要求。在经济困难时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艰苦生活,给全国人民极大鼓舞。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党的建设和加强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要求的,使我们党保持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同心同德的血肉联系,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党员干部群众,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极大鞭策和激励。

二、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腐败寻因

毛泽东主要从腐败者个人的思想道德角度来寻找腐败产生的原因。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主义影响,毛泽东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共产党内少数人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了封建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是政治上革命意志衰退、进取心丧失所导致的。这种思考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泽东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认识。可以说,腐败的产生首先应该是制度上的问题,邓小平就曾说“腐败的存在首先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反方向。”[5]在现行的腐败寻因中我们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住腐败产生的深层次条件。

(二)群众运动

毛泽东的廉政反腐实践,十分强调群众运动这个形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更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整风运动来惩治腐败。经验表明,这种运动形式,虽取得过一定成效,对腐败分子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却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运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民主,利用战争年代的经验,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发动广大群众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借助运动的声势、群众的力量,通过斗争、批判来防治腐败,将官僚分子、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一扫而净。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反腐败客观上会使我们忽视对制度上的重视,群众运动的方法缺乏一种有机运行的监督机制,而且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容易控制,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且在群众运动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当时法律法条的不确定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虚无性”,对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拘束力。可以说,群众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而只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应该更注重监督体制的完善,法制建设的制度化,从制度上深层次防腐,从法律上严惩腐败。

三、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腐防腐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对现阶段党的反腐工作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注意方式方法

思想教育是增强人们抵制腐败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是非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反腐倡廉自觉性的根本措施。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变,保证我国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反腐败的必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毛泽东廉政思想中居重要地位,对党的成长,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但要注意方法方式。邓小平曾说:“反腐败不是一次战役,要常抓不懈。”[6]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自律,它必须是本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借助外力来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考虑和反思。大字报宣传,铺天盖地,群众面对如此宣传会产生视觉疲惫和反感,必须重视在反腐败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而且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进行思想教育防腐,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调整、充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坚持群众路线,完善监督体制

反腐败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廉洁的执政党,要澄清吏治,完成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群众,但不能单一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法治,要靠党纪党规,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解决了法仅仅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改变了以前“人治”,“人言代法”的状况,而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其关键在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这种监督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础上的党内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因此,要真正切实有效地解决反腐败问题,靠人民群众切实有效的监督,靠规范性法律的有效实施,靠健全的监督体制有效运行。

(三)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深化改革

反腐败要依靠教育和群众监督,更要靠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邓小平认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因此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改革。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使腐败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权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或管理过程集中于少数人而导致的权力腐败现象。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的结合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自己的原则立场和主要任务,始终坚决地同腐败作斗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廉政体系,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再次显示了这个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面对腐败的坚决态度。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胡锦涛说:“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7]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就会逐步脱离群众,就会有政息人亡的危险。以史为鉴,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和毛泽东时代的反腐防腐对策,是新时期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对现阶段的反腐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0:9。

[2][3]《八十年来》黄炎培文史资料出版社[m]。1982:148、14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1:809。

[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38、33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m]。2007:54。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9

《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先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在当代具有恒久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地位 价值

中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①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确立,科学看待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当代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提出以后,虽然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是并不意味放弃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③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④

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价值:思想渊源和思想先导

毛泽东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同时,对于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与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2)国体、政体观和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党情下,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历史的课题;他还特别强调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要遵循“两个务必”的思想,这对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矛盾理论是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也为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4)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从农业大国这个基本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新时期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勾画了宏伟蓝图。

(5)文化观、科技观。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文化的方针。毛泽东同志还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提出决定科技革命成败的关键是科技人才。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6)调查研究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研究要有端正态度和科学方法。他的这种调查研究思想有利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的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基本方法,是必须要永远坚持的根本性工作方法。

(7)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同时,关于国防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国防技术等都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8)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主张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为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战略局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指导原则。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恒久价值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和历史条件的长远意义与恒久价值,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指导我们党行动的科学指南。

3.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价值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灵魂支撑。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找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做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⑤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就是把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党的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⑥“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⑦如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领导下各条战线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主要是指立足于本国,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它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努力进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报告也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⑧

3.2 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许多科学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例如,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应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同时,毛泽东同志还重点阐释了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时期,党的“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的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是对矛盾分析方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是开创性、奠基性与导向性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观点与智慧闪光,并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⑥⑦⑧人民网。报告全文。[eb/ol]。

大学生毛概论文题目篇10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

[摘要]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一种更加综合性的自由观,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比自由主义更可取;它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分化的全过程,它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观。

[关键词]自由;理性;实践;权力;法律

自由是近代最重要的政治概念之一,是一个能引起众多解释的词语,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爱憎的观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主义“代替那现存着各种阶级独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由观

赛亚?伯林在《自由四论》中做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认为“自由”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第一种界定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限度内,一个主体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第二种意义的自由则主要考虑“什么人有权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或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做另一件事或成为另一种人?”前者导出“自由乃外在干预之解除”,伯林称之为消极自由。后者导出“自由乃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伯林称之为积极自由。

自由是什么?马克思并未给自由正面下定义,只是在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宪法关于自由的规定时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而且马克思认为“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活;不仅包括我做自由的事,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做这些事”。因此就其总体精神气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积极自由的自由观。马克思把消极自由看成是“孤立的、封闭在自身的单子里的那种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是走出自我封闭的、建立在人与人结合的基础上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理性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早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一文中便指出“人的自由合乎理性的本质”,是“理性的存在物”。而且他还认为“精神的谦逊总的说来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对待各种事物的那种普遍的思想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通过对真实的历史可能性的分析,马克思预见到人类最终的需要和贪婪,并设想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1]。马克思认为,大自然的规律一旦被发现就不费分文:“科学,一般而言,没有什么成本,事实上也没有什么能妨碍它被利用”[2]。但是,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仍然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恩格斯正确地指出: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是实践自由观

实践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内容[3]。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说:“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异化是自由和自我实现最大障碍[4];自由包含在异化之中,自由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分化的全过程[5]。马克思说:“无产者。.。.。.意识到了用和平方式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6]。他强调,“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有限权力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享有某种抽象的权利,而且意味着个人有能力、有资源享受这种权利[7]。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但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五、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观

马克思认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人类的法是自由的体现”。他进一步论述道“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一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质的普遍和真正的表达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质不应该去迁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应该去适应事物的法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因此,政治解放一方面可以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法律就是自由的尺度,是自由的界限,是自由的界标。他指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如果总的说来自由是合法的,不言而喻,每一特定形式的自由表现得越鲜明、越充分,自由的这一特定形式也就越合法”。马克思认为起预防作用的法律是不存在的[8]。“因为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里法律成为实际的法律,即成为自由的存在,哪里法律就成为人的实际的自由存在”。

自由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要求,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一切先进的思想家无不推崇自由、宣扬自由、争取自由,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革命者,同样把自由列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9]。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人说来,只有是自由的实现的东西,才是好的”。因此,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创造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4、10、19、23、27、37、41、42、46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20、23卷。

注释:

[1]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74.

[2] marx, capital, vol. 1, p. 422.

[3] 张威,石海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4] [挪]g?希尔贝克,n?伊耶。。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19

[5] 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40.

[6] 马克思。国内危机[n]。德意志《莱茵报》,1842年12月9和12日,第343和344号。

[7] 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宋云峰。试论实现法治目标的三大基本条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4期。

[9] 杜光。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自由的[j]。炎黄春秋,2004年第9期。

[作者简介]赵航,(1989―),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学院轻化工程专业09级本科生。姚建龙,(1986―),男,甘肃省庆阳市人,西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推荐访问:题目 大学生 论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主题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毛概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毛概的讨论题目 大学生毛概论文2000字左右 大二毛概论文题目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大学毛概论文1000字左右 大一毛概1000字论文题目 大学生毛概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