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制作工艺、造型及创新发展

时间:2024-03-24 14:22:02 来源:网友投稿

郑佳奇

孝义皮影是山西省孝义市的文化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笔者前往孝义开展调研,专程采访孝义皮影雕刻大师胡发伟,了解到孝义皮影雕刻手艺的传承现状。本文对孝义皮影制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制作工艺过程做了细致考察,针对皮影艺人结合相关剧目题材、现代社会审美需求,雕刻制作出丰富多样的皮影造型进行研究。

孝义皮影的制作材料与工具

制作材料是雕刻皮影的物质基础,孝义皮影所使用的皮质材料,与其他地方制作皮影的材料有所不同,敷色原料的运用也具有地域特色。

(一)皮质材料

“皮影”,顾名思义,是采用皮质材料雕刻影像的造型艺术。材料的选择对皮影造型的呈现有很大影响,不同地区的皮影,所使用的皮质材料各不相同。河北及东北等地的皮影制作选用的是驴皮,四川皮影制作选用的是水牛皮,湖南一带的皮影制作选用的是纸,孝义皮影制作选用的皮质材料则是牛皮。原因在于牛皮表面毛孔细小,呈圆形,分布均匀而且紧密,皮面光亮平滑,质地丰满、细腻,外观平坦柔润,用手触摸质地坚实而富有弹性。即使用力挤压皮面,出现细微褶皱也不十分明显,是适合制作皮影的好材料。

(二)敷色原料

孝义皮影的敷色原料与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一样讲究。“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以天然矿物质颜料为主体,天然植物颜料为客体,而人造颜料为补充。”民间的皮影制作,颜色主要以红、黄、绿三种原色来调配敷色。原料主要采用胭脂、茜草、藤黄、紫柳等天然有机植物颜料,使用时,将原料研磨成粉末,再加上一种特殊辅料——骨胶(一部分匠人亦采用皮胶或米粒胶,作用相同)。骨胶是将动物骨骼熬制之后形成的晶状体颗粒,在国画中也时常用到。孝义本地民间艺人们在皮影用色上也倾向于使用这种传统的、黏度好且染色的材料。但是随着皮影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良,一些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时间一长、受太阳晒颜色会氧化,皮影就会褪色和变色;
其次,骨胶制作时间漫长,风干后较脆,在皮影表演过程中难免会因动作幅度较大而损伤皮影,造成皮影表面颜色脱落问题。而且骨胶的渗透性较差,在牛皮上染色经常会出现较大色差,直接影响到皮影形象的完美呈现。为此,有一部分雕刻艺人开始尝试采用其他敷色材料进行染色。

以孝义皮影雕刻艺人胡发伟为例。他在长期皮影雕刻中發现,天然的有机植物颜料、骨胶存在取材慢、耗时长、耗损快、色差大等缺点,并不能符合表演和展示需求,因此他大胆使用了古代染布所用的矿物质颜料,取之自然、用法天然,通过对有色矿石的研磨与浸泡,使得用于皮影染色的颜料不易脱色。据胡发伟介绍,天然矿物质颜料可以保存上百年之久而不会褪色。矿物颜料的特点在于渗透力较强,色彩可以渗透坚硬的牛皮,色彩均匀而不失调。更重要的是矿物质颜料色性稳定、覆盖强,一旦着色不会轻易出现颜料脱落的问题,这样也减少了在皮影表演过程中的损耗。胡发伟采用古矿物质的颜料给皮影染色,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

(三)工具材料

一套称手的工具可以陪匠人一辈子,所谓“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孝义皮影雕刻的专用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别:

1.铁制刀具

铁制刀具主要包括刻刀和凿刀两类。

刻刀是雕刻皮影的主要工具。根据手持的适宜程度,一般采用紫檀木或梨木制成刀把,在刀把前端将各种不同角度的刀片嵌进刀把中,用铁圈环绕或用铁丝固定,放置在干燥环境处,避免刀片生锈。根据刻刀刀面宽窄、倾斜角度不同分为平刀、斜刀、弯刀等。雕刻过程中,平刀刀片的面应与桌面平行,适合雕刻直线,如影人衣服、红缨枪、桌椅棱角线条等;
斜刀的顶端像针,更适合雕刻精细的皮影图案;
而弯刀的刀片弯曲,适于雕刻曲线,更加流畅顺滑。

凿刀又叫冲子,是专门用于雕刻花纹、打眼,给皮影添彩的工具。凿刀共有十余把,刀头包括圆形、拱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多种形态,用于雕刻皮影细节,产生镂空效果。使用凿刀时需要垫枣木板,用枣木棒敲击,像打钉子一样用凿刀将图案刻在牛皮上。但在敲击凿刀时,必须控制好力度,不能因力度太大弄坏凿刀,同时也可提高枣木板的使用率。

2.木制板具

除了铁制刀具,雕刻皮影还会用到木制板具。

一种是推板,由枣木制成,形状前端大末端稍小,便于用手抓握。当雕刻皮影过程中出现牛皮不平整的褶皱之处,造成雕刻困难,此时手握推板末端,用前端在枣木板上对牛皮反复按压并推挤,就可以使牛皮变平整,利于雕刻。推板还有一种作用,在使用凿刀时,由于牛皮皮质坚硬,不易雕刻,也可以手握推板末端,将推板前端当作锤子,将凿刀敲打刻入牛皮中,形成图案和孔洞。当然,用推板的力度要适中,只要在牛皮上留有痕迹即可。

另一种木制板具是垫板,也由枣木制成。雕刻皮影过程中,刻刀、凿刀、推板等工具都要置于垫板上,以避免损坏桌面。制作皮影的大部分工艺流程(如描样、雕刻等),几乎都是在垫板上完成,因此垫板也是雕刻工具中损坏最严重的工具。

制作孝义皮影的工艺流程

孝义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皮、谱样、雕刻、敷色、出水、装订六个步骤。

(一)制皮

制皮是雕刻皮影的首要步骤,主要经过选皮、泡皮、刮皮和阴干几道工序。将选好的刚宰杀的三四岁的小牛皮浸泡在水中,一方面为了使牛皮变软,另一方面便于将牛皮表面残留的牛毛、血迹、灰尘等杂质浮现出来,确保牛皮干净,不腐烂。在刮皮阶段,要将泡好牛皮上更细的牛毛和皮肤上的油脂肪等杂物刮去。在这个步骤中,十分考验艺人刮皮的力度控制,一旦用力过头,牛皮就会破损而无法使用。刮好的牛皮,应该像剥好的鸡蛋一样细致光滑。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刮好的牛皮不能立即用来雕刻,还必须要用重物压制、平整牛皮,放在背阴处晾干。待牛皮有了一定的硬度之后,才可以进入绘制谱样、下刀雕刻等环节。

(二)谱样

谱样是皮影造型雕刻的基础。艺人需要将不同形状、大小的图案事先描画在纸上,衡量好之后再转移到牛皮上。第一步是起稿,须根据雕刻内容,如花鸟、人物、建筑布景、自然景观等绘出图稿。

第二步是描样,将牛皮打磨透亮,用湿布擦净,将图稿放到牛皮下面,再用钢针笔或很细的水性笔描摹图稿,刻画到牛皮上。在描樣前打磨,可以使牛皮更轻透,便于看清下面的图稿。描好后还需要将牛皮用浸润的毛巾包起来,用重物压一段时间,这叫醒皮,之后就可以雕刻了。

(三)雕刻

雕刻是皮影成形的关键步骤。主要采用推皮触刀法,即“皮走刀不动”,用右手持刀(平刀、斜刀、弯刀)按于图稿纹样线条之上,左手推皮,按照图稿的线扭转,将皮送到刀口雕刻线,包括虚线、实线、虚实线、暗线和绘线等不同类型。其中虚线用于阴雕,是指将花纹、图案雕刻出来,体现皮影的颜色、人物的面部及身体,强调装饰性,去形体线保留物象,刻出大致轮廓。实线用于阳镂,是指将大量留白、空刀的雕刻手法体现在人物身上,皮影人物身上的花纹图案减少,只保留身体的轮廓线条,增添细节与美感,使皮影人物从视觉上看起来更加朴素、逼真。虚实线是二者结合,即沿形体线两侧加以虚线的方式。此外,还有暗线和绘线,暗线也叫实用线,即用刀画形而不过皮,目的是延长皮雕作品的使用寿命;
绘线是以墨代刀,用笔画在雕品难以锉雕的微小装饰物件上。

由于雕刻物象的不同,所使用的刀口、牛皮边缘的线条走向也不尽相同,大致有齐口、浅口、圆口、断口几种。齐口用于雕刻方正规范物体;
浅口用于延伸飘荡的物体梢端;
圆口用于衣服帽饰上的图案花卉等;
断口用于雕刻花纹、叶片的曲折图案等。雕刻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细节,即用枣木梆子将挑了线的毛边处反复磨平,以便均匀上色。

(四)敷色

敷色,又名上色,是对皮影造型的美化。准备笔尖大小粗细不同的笔和一个用来调色的颜料杯。在上色时,像拿筷子一样拿两支笔,一支笔用来上色,另一只用来渲染颜色。旁边还要放一些清水,用来稀释颜色或者清洗毛笔。

由于皮影的透光性,需要正反两面上色,便于两面欣赏。在配色的过程中,除了采用矿物质的颜料,一些艺人会加入少量骨胶,或在上色完成后在表面涂抹一层胶水,可以加强颜色的固着力,使皮影的色彩看起来更鲜亮、有光泽。如果是专门用于表演的皮影,还会像油画一样再上一层桐油,虽然会影响皮影的欣赏,但可以起到保护皮影的作用。(出自孝义市皮影木偶研究会宣传板报)

上色所使用的工具是毛笔,颜料调和要浓稠适中,全靠雕刻艺人多年的经验来把握。敷色过程中,要用毛笔少量多次在皮影上浸染颜料。有时不同颜色之间要有渐变过渡效果,如蝴蝶翅膀鲜艳多彩、花鸟形态轻柔饱满、人物风格端庄典雅等,皮影的色彩搭配都要根据具体雕刻对象来定。

(五)出水

敷色之后的雕件,还需经过出水这个程序。出水也称为熨烫,是用热土坯吸干雕件的水分,以避免皮影因为颜料的湿润,牛皮吸水而变得不平整。熨烫的温度和时间也全靠经验把握,缩水之后的雕件不仅平整美观,而且十分坚硬,更重要的是,它使皮质发生变化,由生皮变成了熟皮,确保永不变形。

(六)装订

雕刻完成的皮影,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剧目表演,二是用于摆件观赏。

用于剧目表演的影人,需要把雕刻成的各个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孝义皮影人物一般由头茬、上身、腰、两个上臂、两个前臂、两条腿等九部分组成,组合后还要装上便于操作的签子,即上签。签子用细竹竿做成,影人一般装三根签子,一根固定于脖子处,两根系于影人的两只手上。表演型皮影皮质厚实耐用,经得起表演艺人的操作。

用于观赏、收藏的皮影制品,则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有的也需要组装、装裱,成为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

孝义皮影的造型塑造

孝义皮影造型,起初主要用于传统剧目表演。因剧目题材内容、剧情变化,所需影人造型、背景道具等也有很大差异。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出现许多不同于传统剧目的现代题材,皮影造型也出现很多新样态。

(一)表演类型的影响

孝义皮影戏类型,主要包括为纸窗皮腔灯影戏和纱窗碗碗腔皮影戏两类,在皮影造型上也各具特色。孝义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纸窗影戏看坐骑,纱窗影戏看摆设”(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纸窗皮影戏,主要采用麻油灯、纸窗作为表演工具,因为纸窗材质薄、易损坏,艺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把纸窗捅破,所以纸窗皮影戏的造型主体是人物以及小件道具、坐骑,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在照明设备尚不发达的旧社会,主要用油灯照亮纸窗来表演皮影,油灯忽明忽暗,易于营造虚幻的情境氛围,适于夜晚表演。纸窗皮影戏注重皮影人物的演唱、打斗,而对于影人的活动空间——环境、陈设方面,则不够重视。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陕西纱窗皮影戏传入孝义,加之电的运用,纱窗皮影戏受到观众喜爱。相较纸窗,纱窗更结实耐用,能承受背景道具的设置。于是根据不同的剧目要求,各种文帐、武帐等大型的景物道具出现在纱窗上,加之采用电灯作为照明工具,在表演风格上,纱窗戏比纸窗戏更加富丽堂皇,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也大大增强。

(二)雕刻手法的影响

皮影雕刻手法有阴雕和阳雕两种,如纸窗皮影戏的影人头部、面部都多采用阴雕的手法,风格简约粗犷;
而影人服饰、躯干部分,则采用阳雕手法,使花纹更加精细密集,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可以是武将、道士,也可以是妖怪、神仙。纸窗皮影戏的影人长臂便于摆动表演,七分身段(斜侧式),有祝福寓意的图案,使用纸窗影人雕刻少见的阳雕技巧,将连续性的花卉大胆运用于皮影人物服饰。影人的头部和肢体是可分离的,头饰脸谱可活动更换,所以雕刻师傅们在头饰的雕刻上更加精细。

而纱窗皮影戏,因大多诉说平民百姓家的故事,多采用阳雕手法,影人脸部留有大量空白,只刻线不去皮,使五官更加明显。就皮影大小来看,明代以前多为60厘米的二尺影,传入孝义后则改成30厘米的九寸影,七分身段,腿一前一后放在臂部。

眉眼刻画与现实社会的人物面容一样,表现善良正直,形象上多为樱桃小嘴,纸窗皮影鬼怪的凶猛则通过额头大、嘴尖小紧靠鼻下的特点来表现。纱窗皮影人物因剧情不同,有疙瘩头(头发发结,多表现人物遇到困难)、官帽(当官大臣,官品看官翅)、宰相(硬相纱,州府官用梯形翅、梭形圆翅,以明代为准)、例子头(面部血流状)、翎子头(将帅头饰)、妇女头饰脸谱等多种形态,惟妙惟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三)戏曲行当的影响

由于纸窗皮影戏起源早,多表演魔幻题材的剧目,在影人形象设置上,尚没有形成“行当”的观念。因此纸窗影人造型大多较为粗犷夸张,采用阴雕方式。人物大额头、头饰后倾,五分脸(单眼半边脸),斜侧视(双眼)用于丑恶奸邪的人物。用色上,纸窗戏影人形象,既有真龙天子、神仙鬼怪,也有狐狸、猪、蝎子等,多用红、黑、绿、橘、黄等亮度高的颜色。比纱窗戏的用色更为质朴、大胆。

纱窗皮影戏则有所不同。受明清戏曲艺术影响,人物行当区分细致,十分强调视觉审美效果。纱窗戏自清代传入山西孝义后,对孝义当地的皮影表演产生重要影响,由此生发出一种新的皮影戏类型——纱窗碗碗腔皮影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代作为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对皮影戏剧目题材、伴奏音乐、皮影人物、造型色彩等方面,也都产生直接影响。在影人头饰、头盔上,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且行当角色分明、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不同于纸窗戏角色多表现鬼怪、神仙,皮影造型多由艺人想象刻画而成;
纱窗碗碗腔皮影戏则以戏曲为模板,将真人表演的戏曲搬到皮影表演舞台,增加了“人”的元素,也更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剧目题材的影响

皮影戏造型因剧目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如神仙戏、历史戏、现代戏、儿童戏等,直接影响皮影人物的造型。

传统的纸窗戏主要以《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为主,影人以神仙、鬼怪为主,属于虚幻的人物,因而皮影人物面部表情上,有很多凶神恶煞、怒目圆睁、血盆大口、獠牙狰狞的模样。而要雕刻出生动鲜活的鬼怪形象,需要雕刻匠人具有高超的技法、细致的刀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故事情节。

碗碗腔皮影戏多表现历史题材,往往会根据剧情、角色来塑造影人形象,男性角色有帝王、府邸老爷等老生,潇洒英俊的小生,以及威武干练的将军武士等武生。女性角色有端庄沉稳的青衣、活泼俊俏的花旦、英姿飒爽的武旦、滑稽可笑的丑旦等,这些变化都受到碗碗腔戏曲的直接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孝义皮影戏也产生出一些现代题材的影戏作品。如皮影戏《兑九峪战役》,主要表现孝义的战斗故事,其中皮影人物在五官、肢体及现代军人必备的军帽、护具、枪械等影像出现在屏幕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引起广大民众的喜爱。

此外,还有专为少年儿童编创的儿童戏,即通过设计、刻画皮影动画人物,制作皮影动画片。如《金斧头》,通过皮影,演绎诚实守信的故事;
结合现代社会传播手段,与中国山水画结合,制作中国首部皮影动画电影《阿嚏熊历险记》等;
创作新的剧目代表着要创作构思新的皮影人物和道具,进而增加了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储备。

(五)景物道具的影响

除影人造型之外,作为剧情呈现的景物道具,也是孝义皮影戏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皮影道具根据剧情内容,有大件、小件之分。

大件景物,如纱窗皮影戏中,用于渲染剧情气氛的背景陈设,如军帐、草舍、书房、亭台楼阁等,外形上,景物较影人更大,雕刻有一定难度,通常分为几大块摆设在纱窗上,有助于观众理解故事情节,也避免因缺少背景陈设在屏幕上存有大量空白而显得单调、虚无。

小件道具外形相对较少,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道具,如桌子、椅子、花瓶等,多为固定不动的日常生活常见物品;
动态道具是影人手中所持道具,如红缨枪、刀、剑、拂尘、耙子、禅杖及武将坐骑等,都是伴随影人活动的道具。

分析与思考

笔者在对孝义皮影的材质与制作工具、工艺流程、造型类别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孝义皮影制作工艺伴随时代变迁,在功能用途、传播方式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变化,其中皮影艺人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促使孝义皮影生发出多元价值。与此同时,皮影艺人也在追逐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皮影功能的转化

传统农耕时代的孝义皮影雕刻,匠人师傅只服务于剧目表演,为戏班子提供表演影人、道具,受当时社会环境所限,孝义皮影只能通过戏班子演出向观众展示孝义皮影的雕刻技艺水平,纸窗皮影、纱窗皮影在雕刻工艺、影人类型、风格特点等方面迥然不同。

近年來,孝义皮影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功能日渐凸显,人们更加重视皮影的审美功能,精心装裱于相框中,作为挂件、摆件等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如花鸟图、生肖图、八仙过海图、仕女图、动漫卡通等,不再局限于皮影表演剧目。也正是由于功能等转化,作为工艺品的孝义皮影具有了流动性,也扩宽了传播途径,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

(二)传播方式的变迁

就传播方式而言,孝义皮影也有很大转变。农耕时代的孝义皮影主要是现场观演式的人际传播,造纸术出现,人们将所见所闻、心得感悟记录在纸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记载了解孝义皮影雕刻过程,由于文字的书面化,避免了地域方言传播的复杂性。然而,对于造型艺术的皮影,人们更注重视觉欣赏,可通过触摸、观看领略到皮影造型的丰富多样,并且以工艺美术品的样式进入千家万户。当然,作为表演艺术的孝义皮影,更强调动态的有声表演。电子媒介如电影、电视的出现,可以通过录制纪录片的方式将孝义皮影表演剧目、操作技巧及传承人状况真实记录下来。

(三)不同地域的趋同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孝义皮影造成严重冲击,皮影艺人也在不断尝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笔者在考察时发现,目前孝义皮影的独特性正在逐渐减弱。孝义皮影艺人在雕刻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创新,力求紧跟时代步伐,如热衷于雕刻十二生肖、伟人头像、梅兰竹菊等图像,而这些图像在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中也十分常见,由此造成各地皮影雕刻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皮影地域性特点进一步弱化。皮影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审美趣味等密切相关。如果任意创新,更改传统皮影的老样子、老图案,最终将导致皮影自身地域风格的消亡,民间艺术失去独特性,更何谈多样性?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支持项目“‘非遗振兴行动计划——‘孝义皮影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2110072002)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影人孝义纱窗孝义与仇杀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05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影人姚晨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厉害了,大孝义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7年9期)2018-03-07诡异的屋内“怪影人”奇闻怪事(2017年7期)2017-07-27巧除纱窗污渍祝您健康·文摘版(2017年3期)2017-04-06多功能纱窗发明与创新(2017年47期)2017-04-05去除纱窗污渍小妙招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3期)2017-03-21山·水读写算·高年级(2009年10期)2009-10-27

推荐访问:孝义 制作工艺 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