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报国终生梦,选矿育人千秋功

时间:2023-09-19 09:10:15 来源:网友投稿

文/杨好学

王淀佐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事业是无限的,王淀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之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王淀佐是我国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二等奖”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情怀,是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是他孜孜不倦乐育英才的远见卓识,更是他愿做螺丝钉,拧在哪里都闪闪发亮的奉献精神。而今,近九旬的他,身患重病,仍初心不改,关注着国家工业的现代化,特别是选矿事业的现代化,令人仰慕不已。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一个人要想在科技事业上有所成就,在青年时期就要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王淀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建设人才。王淀佐正值16岁,进入东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局接受技术培训,成为一名技术员。解放了的人们工作热情无比高涨,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王淀佐回忆说:“我那时基础差,得多花时间,在学中干,干中学,渴望学到更多的本领。”对矿物加工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满怀爱国热情的王淀佐,要为国家担当重任,学习选矿,因为“现代矿物加工技术,能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决心投入这一领域深入研究,要为国家作出贡献。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王淀佐迎来了深造的机会,他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即现在的中南大学。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使命,牢牢扎根在他的心中。

进入矿冶学院后,王淀佐发现,同班同学都比他年龄小,系统学习过初高中基础课程,而他连高中也没读过,数理化基础差,于是他废寝忘食,补做了大量的课外作业。他咬紧牙关,一边补基础,一边钻专业,经过不懈努力,学完了五年制30多门课程,阅读了大量英语、日语、俄语的有关书籍。王淀佐边学习边研究,同老师一起做科研课题,通过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从此,他教学科研一肩挑,特别是对如何找到好药剂,提高选矿效率孜孜追求,乐此不疲。

王淀佐十分喜欢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题竹诗。选矿,浮选药剂是关键。但当时研究者开发新药剂却用老的“炒菜”法,不仅试验工作量巨大,而且常常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王淀佐决心用浮选剂结构和分子设计理论来指导药剂开发。现实的困难是,要探索这个科学奥秘,必须了解前人的工作方法,还要掌握有机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知识,这些都是课堂没有教过的。于是,王淀佐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将读书、计算与科学实验相结合,沉浸其中。“文革”十年,实验室关闭了,他顶着可能被戴上“白专”帽子的压力,在家里利用计算器推导演算,反复实验,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2点以后。有人劝说他注意休息,他说晚上一个人研究清静。这10年间,王淀佐陆续发表了10篇选矿药剂方面的系统文章,为他的后续研究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重点实验室做实验

由于长时间用脑,40多岁时王淀佐就患上偏头痛,并且越来越严重,到60岁时,经治疗与运动保健,才有所缓解。即使如此,王淀佐一直坚持研究。“衣带惭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980年至1990年,厚积薄发的王淀佐与人合作,出版著作4本,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从事科研的几十年里,他几乎每晚都要鏖战到凌晨。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千回百转,王淀佐系统总结出浮选剂结构与性能关系,提出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
提出了“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发展了“分子载体浮选”及“开孔挡板搅拌”技术,直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他带领团队建成了全球首条浮选脱硅——拜尔法氧化铝生产线,实现了低品位铝土矿的高效利用,使我国铝土矿产资源保障年限从不足10年延长到50年以上。正是这些业绩,他在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学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淀佐是一个科研管理双肩挑的专家,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在中南大学,他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直到博导,一干就是30年,加上5年学习,总共35年时间。在这里,他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但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同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冶金人才。1991年,王淀佐调离湖南时,曾赋诗表达他难舍学校、难舍战友与学子的无比深情——“三十五载住潇湘,春笋秋菘岁岁尝。一旦北归辞岳麓,心随雁阵忆衡阳。”

王淀佐从1961年留校任教后,就一步一个脚印,奏响着传道授业、科研攻关的人生交响乐。1984年,他担任原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
1985年担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他既搞科研又搞管理,任务越来越大,担子越来越重,但他好像是有使不完的劲。他提出把中南工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这个目标鼓舞着全校师生热血奔涌,砥砺前行,使中南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在王淀佐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发展,被业界誉为“长沙学派”的中南大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国矿产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绿色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我国矿冶行业培育了大批高端人才。

王淀佐(右一)在实验室查看设备和实验情况

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南大学的龙头学科矿业工程续写连续四年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誉为“矿冶黄埔,享誉中外”,这个成绩的取得渗透着王淀佐一生的心血。这一切与王淀佐当年从严治校,严谨治学,创新机制,知人善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谋划学校发展不无关系。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位好校长。”正是王淀佐以他的为国复兴、为民服务的情怀,以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精神,以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睿智与人格魅力,感染激励教育着全校师生,使中南大学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人们没有忘记,他任校长后一改五六十岁才有资格评教授的惯例,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人,当年他培养的年轻研究骨干,后来都成为院校级领导,成为我国选矿事业的优秀人才。

“言教不如身教”,王淀佐经常带博士反复修改论文,一块探讨,在与年轻人交流中共同成长。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饱含深情地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王老师的人品和治学精神。”有人统计过,1989年至2005年间,王淀佐亲自培养的学生,有两人获博士后学位,38人获博士学位,9人获硕士学位。而更多的学生为自己的毕业证上有王校长的名字而自豪!

“弱冠年华渡楚江,皓发苍颜返旧邦。”由于对我国选矿事业的卓越贡献,更由他对冶金事业的无比挚爱,1992年,王淀佐被调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任院长。他提出以科研为基础,以有色金属材料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把北京有色研究总院建成技、工、贸三位一体、跨国经营的高科技实体。他大胆创新,打破论资排队的晋升传统,院内一批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走上领导和重要岗位,解决了有研总院人才断层和后续发展的难题。

1998年至2006年,王淀佐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最高学术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工作重点是为国家重大工程决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王淀佐秉持“院士不光是个牌子,要为国家干点事”的想法,积极组织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2012年,王淀佐患脑溢血,卧病在床,仍念念不忘我国的选矿事业。他以“螺丝钉精神”自勉,“干一行,爱一行,拧在哪里都闪闪发光”。他说:“我要继续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尽我的所能做一些工作。”他叮嘱学生,我国的铝土矿资源不好,要是能从20亿吨煤灰里面提炼出铝来,变废为宝,铝矿石就不需要进口了!他说:“我最大的梦想是把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老人如此描述他的中国梦!

为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王淀佐选择了国家急需的选矿专业,“一不小心就干了一辈子”;
为了培育矿冶后继人才,他殚精竭虑,不断追求;
为了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梦,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已!这就是中国两院院士王淀佐的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中南大学选矿院士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3年2期)2023-02-28AGV机器人在选矿工艺智能摇床系统的应用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年21期)2022-12-28院士寄语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院士寄语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常规选矿法不能有效回收水淬渣中铁的原因探讨昆钢科技(2022年2期)2022-07-08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12期)2021-06-23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离心选矿设备的研究进展分析新疆有色金属(2018年4期)2018-02-09院士速递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报国 选矿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