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学中的,新型学徒制关系研究

时间:2023-09-20 10:50:11 来源:网友投稿

陆珊 苏之友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工艺的产品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当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除了加大当地政府的保护力度以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国家输送设计类技能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工艺的路上责无旁贷,要想弘扬、传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应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的优势并有所作为。“香云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保护、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有必要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需要鼓励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采用新型学徒制,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传统工艺  香云纱  传承与创新  新型学徒  教学

1.传统工艺与香云纱的现状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也要了解传统工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1.1 传统工艺的现状

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承载了华夏文明最深厚、最悠久的文化底蕴,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随着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以手维生”的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载了上千年文化的传统工艺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一些文化在消逝,一些手艺也面临着无人可继的困境。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国家高技能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有义务也有使命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使命。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以,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民族使命,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渊源文明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1.2 香云纱的历史与现状

香云纱其学名为“莨紗绸”。“莨纱绸”为莨纱、莨绸的合称,在晒莨前的生胚为“白胚纱”“白胚绸”。该产品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少数几种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之一,因此在2008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除了具备桑蚕产品的绿色环保、自然生态、健康舒适的三大特点之外,还有独特的有点是:质地柔软平滑、结实而带硬、幼薄而不易皱折、着水瞬息即干、洗涤便利、不需浆烫、颜色乌润、底呈杏皮色、朴素大方、着体透凉、轻便而不黏身,长期以来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常用的夏季服装面料。

“莨纱绸”的关键在后整理工艺——晒莨及其简要机理。晒莨是香云纱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整个晒莨工艺流程十分繁复,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

晒莨的主要工艺流程:绸缎准备——浸莨水1次——晒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卷绸——过河泥——水洗——封莨水——摊雾——卷绸——栓整尺码——成品入库。

对于非遗项目来说,传统工艺的传承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传承香云纱的染整技艺不仅要学习香云纱的制作过程,更多的还要回到初心,探求根源,了解香云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让学生学徒了解香云纱染整工艺的源头,“师傅”可以从香云纱的由来、历史故事和相关作品,以及香云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传统手工艺的重点在于实践,常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教学,新型学徒制应用在传统工艺传承教学中,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

2.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只是具有传承的意义,它对个人、当地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当前存在的传承与创新方式,更有利于研究新型学徒制模式在香云纱染整工艺传承教学中的应用。

2.1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广东的香云纱因染整技艺繁复,价格不菲,以前只有富裕家庭才买得起,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家喻户晓、人人可消费得起,当然,这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传统手工艺作为人文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这样才使得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延传至今,这对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当今,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新型资源——人文资源,能够有效建构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中民族文化的主题意识,同时各个国家、地区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手工艺,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效益,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够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制品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更需要有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手工艺术品,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舒缓我们的生活压力。我们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特性的产品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若要保留这一共鸣,那么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势在必行。

2.2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现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资源和文化宝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遗传承受到巨大冲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已经取代了传统家庭或师徒传承的某些功能,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新渠道。香云纱染整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2008年被国家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以香云纱为主要面料设计的服装企业不断地兴起,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因此某些高校将香云纱染整技艺以及香云纱服饰设计作为学校的创新推广项目,让高校学生更多的接触到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艺。

中国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已经不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新型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香云纱染整工艺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应该紧密结合非遗资源,在相关专业自觉担负起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构建长期有效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为非遗传统文化的长存长盛而努力实践。

学校遵循三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方案,在非遗项目引进、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项目评价等各个层面上应该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详实的策划。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香云纱染整技艺项目进行融合,构建了以传承创新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为特色,以多样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非遗传人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才。

3.新型学徒制模式在香云纱染整工艺传承教学中的应用

新型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通过传承创新香云纱染整工艺来构建新型学徒制模式。

3.1 引入非遗大师参与教学

新时代高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单一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就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具有非遗技艺与创新意识、能掌握本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采用引非遗大师入校参与教学,并以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方式培养非遗人才。

“到企业,到大师身边学习非遗技能,对非遗保护传承和职业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创新。”传统文化需要紧切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当前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更需要先进的、创新的、科学的理念,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非遗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化、数字化、市场化在非遗项目中的合理应用与推广。现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除了技艺传承,更要具备当前社会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3.2 建立“非物质文化”教学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引进传承创新香云纱染整工艺项目。香云纱非遗传承大师在学校开设“大师班”,正式收徒授课,把工作室引进学校,把生产引进学校,带领学生实践。一方面,学生能够亲自接觸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得到大师们的真传,学习最“传统”的技艺;另一方面,学校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技艺,同时也可利用学校资源,为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在学校授课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经验,把课堂转移到香云纱染整晒莨工厂,实地教学让学生动手参与染整过程,亲身实践。

3.3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探索“新型学徒制”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开创非遗传人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非遗传人断层问题。通过“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成长,扶持高职学生非遗项目的创新创业。

学校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应完善传承教学体系,构建非遗保护平台,打造非遗信息网络这四个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合作化”教学、“专业化”创新、“网络化”传播等方面落实传承行动,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在新时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例如香云纱项目,学校可以通过与广州的香云纱晒莨厂合作,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珠来学校亲自进行讲授。学校形成了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自编非遗校本系列教程等较为完善的非遗教程体系,着重培养创新研发能力。学校依托“非遗”教学平台,为高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范例。

3.4 制订合作协议班

学校以各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为主,进入非遗大师传授班的学生们经过前期自主报名、推荐选拔、大师面试等环节才得以与大师面对面。每个班的规模可以10~20人,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每两周一次课的频率进行授课。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聘请非遗大师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的教学,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最后由教师和非遗大师一起进行考评。在教师和非遗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对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更加了解和熟悉。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感受大师们的工作环境,师生每年都可以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进行实景化的教学实践,亲身感受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奥妙。

4.新型学徒制模式下对香云纱工艺传承实现的创新方式

香云纱非遗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在新型学徒制模式下探索和总结各种有效方式加强传承人培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通过宣传和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对传承人的价值认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以综合措施保障非遗传承的持续性。

4.1 资源整合,管理创新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非遗项目相关资源,在引进、消化、吸收非遗精髓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在非遗入校上进行探究,建设校内校外非遗实训基地,建设有校内校外的香云纱非遗传承教学研发基地、名师工作室、实训场地、展示展厅等。

学校可先后与非遗传承责任单位、主管单位、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构建“校、企、政、传承人”四方合力的非遗传承工作机制,将非遗项目作为特色主干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通非遗传人在高职校培养的途径。同时开设全校性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香云纱非遗传承人的晒莨工厂等活动。

4.2 工学结合,教学创新

学校可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非遗项目纳入到高职课程之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开展特色校本教学,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香云纱染整技艺》《香云纱》《活色生香——蔡敏香云纱艺术与服饰设计》这些特色教材都可以纳入教学之中,实施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并组织非遗文化技艺的探究行动等完善非遗教学体系。

可采取讲座式、研讨式、访谈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技艺技能与非遗创新能力,研发的新品可以在省市校级各种展会展出,同时,在学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扶持非遗项目传人的成长。非遗入校以“大众学生对非遗科普的认知、专业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继承、精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创新创业”,构架了三个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教学。

4.3 师资提升,科研创新

学校紧密围绕香云纱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师资科研能力,以丰硕研究成果。根据教改目标和方向开展科研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时代下非遗开发、利用、弘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塑造了一支业精技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专业教师应该与香云纱非遗传承人一起编著更能够传承创新香云纱、能够结合实践经验的、用于教学的香云纱书籍或者课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香云纱教材。

传承与创新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学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应将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学校所探求的新型学徒制进行很好的结合,以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国工匠。除开展非遗教学外,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还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我们深信传承创新香云纱染整技艺项目持续做下去,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走向非遗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晓燕.浅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的传统工艺的传承[J].广东蚕业,2018,60(7):95-96.

[2]陈珊.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4):13-16.

[3]易江明.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艺术创新价值[J].染整技术, 2017,39(2):31-34.

[4]金憓.广东香云纱的服饰创新设计策略探析[J].装饰, 2017,60(8):124-125.

[5]沈雪.從香云纱开发看“时尚”对传承型人才培养的影响[J].艺术科技, 2017, 30(6):131.

[6]蒋倩,吴厚林.刍议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2007,52(12):12-15.

[7] 孙发成.当代语境下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转向与群体特征[J].民族艺术,2015,31(2):64-65.

[8]吴柳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观,2017,4(12):89.

[9]于晓波.地域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沈阳大学,2013.

[10]李登祥.关于传承与发展武汉传统手工艺的调研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13,29(3):20-25.

[11]李琳.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J].人文天下,2020,24:145-147

[12]邹龙军.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5(35):269-270.

[13]陈嵩,韩保磊.关于“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5,22(28):67-71.

[14]王静.企业新型学徒制之“新型”探究[J].职教通讯,2017,21(1):66-69.

[15]程豪华.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7,24(8):52-55.

作者简介:陆珊,女,湖南人,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

猜你喜欢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教学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科学导报(2019年18期)2019-09-23“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7期)2017-04-19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9期)2016-11-21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教育界·中旬(2016年5期)2016-05-28教育教学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

推荐访问:学徒 传承 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