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视域下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知识可视化

时间:2023-09-27 10:44:03 来源:网友投稿

沈 美,于 翔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由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加大力度保护我国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尤其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1]。数字化技术具有非接触性的特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外开展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工作,主要分为4个方面:(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和内涵的研究[2];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研究[3];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4];
(4)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响的研究[5-6]。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非遗项目、非遗保护主体、具体地域非遗项目保护的研究等。

然而,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只能实现保存,但在非遗的内容传承与发展方面却力不从心,很难体现项目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演化过程、时间特征、地域特征等文化空间知识及其关联。因此,对于传统手工艺,其数字化重点工作不仅是保存,还应该是再现并传播其文化内涵[2]。

以最早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通蓝印花布为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性研究及专题性研究两个方面。具体性研究以吴元新先生为代表,他为保护与传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夯实了理论基础,在数字化专题性研究保护方面,初步建立了纹样数据库和符合人工智能要求的数据集,取得了丰硕的数字化“保存”成果。但是,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研究理论体系一直以人文、艺术为重点,而实践则以“保存”为主,缺少理论依据和传承手段,理论与实践失衡仍是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存在的主要矛盾。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内涵、制作技艺等南通蓝印花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体,以“文化空间”理念为指导理念[7],从整体性、文化性两个向度科学性地调查、分析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与传统纹样、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文化空间视域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其纹样文化内涵的数字化表达,并通过知识可视化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其文化内涵整体性的“立体式”数字化再现[8]。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地域性文化代表产物之一,与中国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诸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文化空间层面对南通蓝印花布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南通蓝印花布与江南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化价值。

1.1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理论主要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构成要素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关系。整体性保护理念可从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两个层面进行阐述:时间向度上的整体性要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要关注其过去、重视其现在,还要注重其未来的发展;
空间向度上的整体性是指非遗本身是由无数具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与其生存环境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文化因子构成的一个整体。

1.2 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图书馆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直观的视觉表征手段来传递抽象的知识信息,将内隐知识或隐性知识外显化、将外显知识生动化,使用户能够目睹、探索甚至立即理解大量的本体信息,有效促进本体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因此,通过知识可视化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可行的。

南通蓝印花布色彩和纹样是民间艺人对生活的诠释,其中,纹样内容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通过简单的点线组合,将植物、动物、中国神话传说及复合纹样四大类题材图案形象巧妙地排列组合,运用“以谐音借喻”“以象征表意”“以寓意传情”3种主要表意手法,将深邃丰富的寓意思想融物、意、情、趣于一体来展现人们的现实生活、寄托美好向往。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发展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乡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我国传统文化对生命崇拜的艺术主题和象征着自由生命的艺术符号,深深影响着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发展。

其次是宗教影响,我国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蓝印花布纹样也深受宗教的影响,如象征清净无尘的莲花、象征生生不息的植物纹样和象征佛教威力的8种物象(指“暗八仙”)。

再次是乡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多样性、原生态的农民文化,也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带有浓厚乡土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也是江南百姓通过物象来表达自己或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最后是民俗文化的影响。江南民俗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江南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如在江南地区,蓝印花布作为结婚时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嫁妆之一,不仅象征着娘家人对女儿的情感和祝福,还与蓝印花布纹样中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等文化内涵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了江南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和区域文化。如图1所示,由于石榴多籽,即具有生命繁衍的多子多福之意。

图1 民俗文化中象征生命繁衍的石榴纹样

总之,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深受传统文化、江南文化、宗教信仰、乡土文化、民俗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十分注重在传统图案设计上体现文化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蓝印花布体现出高度的和谐性,还有选择性地吸收了地方刻纸艺术造型隽秀、工艺精巧等特点,塑造出质朴可爱、清新秀美、风格细腻且满足地方百姓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的纹样。

文化空间理论对非遗开展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非遗有效保护与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实现非遗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研究背靠人文、艺术等学科,整体性、科学性地调查、分析南通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与传统纹样、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文化空间视域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其纹样文化内涵的数字化表达,将相关背景知识与文化内涵完整地展现出来,真正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文化内涵整体性的“立体式”再现,有助于南通蓝印花布知识的学习、交流与创新,也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南通蓝印花布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R·A·伯卡德于2005年提出的知识可视化框架对受众、可视化目的、知识类型、可视化类型进行了归类,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可视化框架

为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知识可视化,本研究构建了符合深度学习要求的相关分类语义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知识可视化相关分类语义架构

通过对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分析与研究,知识可视化技术在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应用具有如下影响。首先在理论层面,创造性地提出文化空间视域下整体性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数字化理论,为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拓展了知识可视化技术的服务空间。其次在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文化内容层面,构建一个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的知识可视化数字化表达结构框架,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后是文化空间视域下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面向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图像理解、语义分析、分类和图像检索技术以及计算机支持的纹样再设计、修复等技术,着重拓展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本研究通过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整体性分析,针对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纹样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空间理论下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其知识可视化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以文化空间理论为指导,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借鉴知识可视化框架,将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知识抽象化,可以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从最初的数据采集到市场发展,再通过受众的传承与实践回到采集区的过程,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在文化空间视域下的知识可视化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印花布南通视域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纺织科技进展(2021年4期)2021-07-22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非遗南通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南通职业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2020年1期)2020-02-01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纺织报告(2016年5期)2016-06-25

推荐访问:视域 纹样 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