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与新工科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共生、场景与实践

时间:2023-09-30 09:22:01 来源:网友投稿

刘俊颖, 王一威, 关新雅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博弈愈发激烈。然而,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同时,或引发生命伦理的挑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割裂,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束缚等,无不令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重大危机。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阵地,正是解决这一危机的关键抓手。2018年8月,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中,新工科旨在提升国家硬实力,在“四新”建设中一马当先。与此同时,新文科则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或可助力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换言之,新文科为新工科注入新元素,提供新内容、新思想、新帮助[1]。随着新文科与新工科建设逐步进入新阶段,与时代同频主动求变、以变应变成为助推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探寻新文科与新工科如何同频共生以实现价值共创,是解决一系列综合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课题。

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旨在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2-4]。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5-6]。由此观之,科技创新是推动新文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新工科正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行动。因此,新工科或为新文科提供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从二者的内涵来看,以人为本始终是一系列教育改革行动的根本宗旨,而新文科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是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因此,新文科建设作为价值观导向教育方法的复杂命题,或从理念、机制、要素等多个层面影响新工科建设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变革的创新之路。为进一步挖掘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拟从社会导向、边界交叉以及教育生态三个维度探讨新文科与新工科同频共生的必然性。

1. 当代社会价值导向的决定

时代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复杂性,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解决。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国激烈博弈,呼吁各种新兴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需求大量具备格局、使命感、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作为推动新兴学科、优势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纵深发展正在形成新的研究增长点[7]。围绕工程科技问题,人文元素在多学科交叉平台的构建与运行过程中作用显著[8]。因此,新文科不仅赋予新工科新思想、新方法,更指引其形成新格局、新情怀。在高校实现新文科与新工科同频,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9]的一种全新模式。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社会科学与新时代科技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0-11]。新文科与新工科间的同频共生随之产生,新文科面向未来社会培育的科学情怀,为新工科提供了看待人类和科学技术未来场景的新视角。新科技革命在重塑社会形态的同时,或将带来一定威胁。因此,科技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应着力于如何引导人们理性辩证地看待科技发展,进而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文学科[12]。换言之,这也正是新工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的使命所在。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等机遇与挑战下,高校如何平衡短期和长期战略视角,促进新工科与新文科同频发展,实现科研和育人与时代同频亟待解决。

2. 边界多维交叉的选择

新文科与新工科共生融合的必然性源于其在内涵、目标、实现路径等多维度的交叉。首先,二者发展逻辑相同,均遵循“科技—产业—人才—学科”的发展链条。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又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推动对新专业、新课程以及育人新模式的探索[13]。换言之,新文科为新工科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综合素质,新工科则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2]。其次,二者历史使命方向一致,均为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创新探索,高等教育的统一行动指南决定了新文科与新工科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立德树人[14]。因此,二者的体系重塑、机制再建以及模式创新均需围绕立德树人而展开。再次,二者的实现路径交叉,均尤为强调推进融合创新。在新文科和新工科的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特征[15]。因此,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与相近专业集群融合,是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最后,二者地位相当,均是我国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重要目标[16]。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明确提出要推动文科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

3. 教育生态价值共创的要求

二里半对于这些事情始终是缺乏兴致,他在一边瞌睡,老赵三用他的烟袋锅撞一下在睡的缺乏政治思想的二里半,并且赵三大不满意起来:

教育生态系统的理念强调了高校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属性,注重科研与育人中的生态集群发力与系统能力培养。因此,如何推动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价值共创,是健全教育生态系统的必要课题。随着第一批成果竞相涌现,新工科研究步入崭新阶段,亟需注入新的活力,将新文科中的人文社会科学融入其中恰逢其时。作为传统人文学科和理工科碰撞孕育而成的“第三种文化”,新文科无意彻底替代传统学科,而是希望把握此契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理科的交叉融合和价值共创[12]。此外,新工科建设尤为强调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多元主体的联结作用[17],人文色彩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的突出地位可见一斑。新文科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台意蕴和包容作用[14],从理念、机制、实践等多个层面引领新工科建设。据此,国内外高校已形成了一定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成果。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未来智能研究中心(CFI)”所开展的项目均嵌入了浓厚的人文元素[18],从“人工智能:未来与责任”“哲学和人工智能伦理”等主题上可见一斑。浙江大学则以文科牵头推出了“双脑计划”,希望通过无实体平台、无组织边界的方式推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创新。

综上,围绕大学育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旨在探寻如何发挥新文科“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新工科教育生态的导向作用,通过二者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革新教学组织模式等维度的价值共创,促进高校科研和育人与时代同频。

基于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的目标愿景[19],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存的教育逻辑下,文章依托价值共创理论,探索二者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个层面的价值共创场景,论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二者同频发展的兼容性与必然性。

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互

工具理性是指“以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举止的期待为手段,旨在取得预期成果的一种选择理性价值观”。工具主义崇尚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强调功利与效率。价值理性是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定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20]。价值理性强调信仰的纯粹,主张人本身的价值。迁移至高等教育,工科生往往不习惯模糊的度的衡量,弱化人文能力在社会领域问题上的运用,总是希望以明确的统一标准解决问题。然而,人文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用人文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是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冲突由此产生。

由于强调技术创新的新工科更趋向于工具理性,注重人文能力的新文科则更追崇价值理性,二者也相应地存在类似矛盾。鉴于当代科学技术井喷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解决综合性复杂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力举措。因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推动新文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新[21]。具体而言,新文科可融合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区块链技术、模型识别、机器学习等新工科范畴内的技术与方法,在价值意蕴、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孕育高层次的“价值理性”[22],从而诞生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2. 价值共创理论

文章拟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叉视角,探索面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具体应用场景,高校如何实现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价值共创。价值共创思想最早来源于服务经济学,而后经由Prahalad和Ramaswamy[23]、Vargo和Lusch[24]等学者延伸至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领域,被定义为多个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25]。已有研究大多关注顾客和企业共创价值的二元关系,且侧重从个体视角考察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26-27],而系统视角下多主体价值共创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关注。面临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高校、企业、师生、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多主体的典型复杂生态系统。根据价值共创理论,服务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可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共同创造价值[25]。类似地,在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新文科与新工科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层面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3. 新文科与新工科价值共创实现路径

图1 新文科与新工科价值共创优势场景

(1) 新文科推动新工科思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8]因此,立德树人的宗旨应贯穿于高校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相比于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通用核心素养更为重要。与文科学校相比,工科学校对区域化、体制化和工科思维惯性的累积,使其人文精神相对弱化。而“思政”一词的字形可演化为“田”“心”“正”“文”四个部分,其中,思政之“文”恰与新文科之“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文以载道、博学于文及超越之文[29]。因此,为抓住机遇获得更好地发展,将新文科强化的思政教育融入新工科的专业教育势在必行。

(2) 新文科指引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正确方向。无论是科技对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的支撑,还是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助推,其底层逻辑均包括新文科支撑起的情怀、知识和勇气。因此,新文科与新工科在科技创新成果上有一种天然的结合。同时,只有在学以养性、学以致用的文化价值观下,技术创新才能引领全人类社会在技术提升的道路上不误入迷途,保持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正确传承与运用。简言之,新文科对价值观的引领既是新工科中技术与创新的动力,也是遏制其走上迷途的保障。

(3) 新文科携手新工科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的交叉融合主要体现在理工融合,而新文科包括传统文科自身融合、文理融合、文医融合、文工融合等多个交叉领域。因此,新文科或能为新工科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当前教育体系下,亟需解决如何提升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内在驱动力,而新文科从方法论上回答了怎么用、怎么学这一关键问题,助力打通教育链、科技链到产业链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同时,新文科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生自治生态,进而形成持续创新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注入深厚的人文修养,新文科实现文理互哺,提升人才格局。

随着第一批新工科教改成果的涌现,新工科研究已经迈入新征程[30],而新文科建设也正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天津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具备众多优势工科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新工科“天大行动”的主要发起者,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建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获批19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时,天津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也着力颇多,参与成立我国“新文科”建设首个高校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率先提出《新文科建设天大新法科方案》,获批12项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三。此外,天津大学以“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为牵引,促进理、工、经、管、文、法、医、艺术、教育、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建立了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因此,基于天津大学在新文科与新工科建设中的坚实基础,文章以新文科理念助力新工科建设,以思政建设—产业生态—资源整合三条共生路径为抓手,对天津大学的科研改革和育人模式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旨在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价值共创的具体实现路径。

1. 实现人文因素在工科教育实践中的深度介入

(1) 构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至“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以及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新文科的理念下,思政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解决专业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亟需重点强化这一现实问题,天津大学在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背景下采取了多项举措。一方面,加强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渗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追求“润物细无声”,如此方能事半功倍。例如,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推出了涵盖54门本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集》,有效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另一方面,打造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多元培养环境。天津大学已开展多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现已获得三项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教指委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并矢志于培养学生具有时代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和个人担当。同时,打造思政优秀教材,推动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

(2) 传承北洋精神以创新塑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在学校全领域都存在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且学校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师生在学校里所触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导向、融入人文精神为风气。在人文精神树立与扩散上,学校需提供一些自治空间和引导,提升学生自治能力以促使学生自我驱动。此外,人文精神的塑造需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学校需创造一些参与性活动、创造实践氛围,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机会及意愿。同时,可从课程体系、课外延伸等多方入手,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精神。例如,工程管理专业开展的“天大工管微享”活动,邀请多位优秀校友开展线上讲座,包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校友,使校友反哺学校的同时有力传承了北洋精神。

2. 面向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进行科研教学改革

(1) 完善课程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初入社会的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形成“学而不能用”“学而不会用”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意识匮乏,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认识模糊[31]。随着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新兴技术竞相涌现,新的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因此,新工科所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必须面向时代背景催生的新兴产业生态,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新文科的理念指导。落实到科研与教学实践,天津大学尤为强调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布局的有效衔接,以具体应用场景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旨在增强高校科研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和引领力[32]。有鉴于此,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智慧城市相关课程,借力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生产实践基地,以增强学生对最新产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洞察力,提高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初期的适应能力。

(2) 构建多主体多链条交汇的科研生态平台。科研平台的构建要以需求为导向,天津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在理工科学院和文科学院间搭建了多个跨学科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知识链的交汇融合。例如,复杂管理系统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紧跟科技前沿和社会问题,机器学习重点实验室、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建立,有力助推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能源工程管理实验室则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针对能源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从战略和方案层进行研究[32]。此外,基于特色优势学科,天津大学着力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科研品牌,加快一流学科建设。

3. 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1) 革新教学组织模式,寻求多路径人才培养。新时代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双学位、主辅修、微专业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响应业界对工程投融资人才需求,天津大学依托其“双一流”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的品牌和学科优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品牌和教学实力,探索“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作为天津大学首个微专业,积极推进高校与业界合作共建模式,搭建课程理论知识、业界实践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 “三位一体”的工程投融资知识图谱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实训”的混合式培养模式[31]。“小而美”的微专业实现了学校、业界等多种资源的高效整合,而这种合作共建也进一步探索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强化协同育人,以跨学科视角实现价值共创。交叉与融合是新工科所倡导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这源于科技创新对原有知识体系边界的不断拓展,进而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6]。相比于专业教育,跨学科的教育属于通识教育,是不以结果为导向、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33]。为响应这一时代特征,天津大学以协同育人为主要抓手,以跨学科的新课程群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旨在实现价值共创,培育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截至2021年,天津大学内部不同学院合作发表400余篇论文,始终积极推进理工类相关院系与人文社科相关院系间的融合发展[32]。

新文科的人文视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新工科所追寻的工程领域创新不可避免地以此为载体与新文科互动融合。响应新工科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诉求,新文科的价值在于更强调以跨学科视角革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对具有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唤。因此,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间的共生关系,挖掘二者实现价值共创的具体场景,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价值共创”切入,剖析二者同频共生的必然性,应用价值共创理论,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叉视角,探索二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维度实现价值共创的具体应用场景,并依托天津大学的育人模式与科研改革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文章的研究成果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建设提供相应参考。

猜你喜欢天津大学共创文科《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2-16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共创美好生活心声歌刊(2020年6期)2021-01-14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7年10期)2017-11-06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总目次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共生 工科 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