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时间:2023-10-12 09:00:20 来源:网友投稿

包心鉴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长期探索和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创新和突破,并最终形成的伟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论述和深入阐发,蕴涵着厚重的历史逻辑、深邃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任何现实的变革无不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创造性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理论成果,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又是建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长期探索基础之上的,具有厚重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曾长期走在世界发展进步的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大举入侵,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致使国破民蔽,中国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方,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因而饱受苦难与沧桑。从此,拯救民族危亡,谋求现代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和奋斗目标;
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也因此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然而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一切关于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都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不少西方现代化变革理论被不断引进,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不懈奋斗,才逐步使中国现代化由梦想变为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带来了根本希望和创造了根本前提。经过28年浴血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领导人民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历程和发展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规律上所具有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智慧。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百废待兴、百破待立的复杂局面,发奋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问题,明确提出并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重要思想,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战略(4)《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9页。,虽历经风雨考验,初心矢志未变,成功实现了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跨越,为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因时而变,明确提出并奋力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丰富的科学内涵,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是 “四个现代化”进一步的具体化,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前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明确提出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战略,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立时代潮头,适应人民需要,回答时代之问,把握历史主动,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作出创造性的擘画,通过一系列创新理论和创新战略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注入了强大活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筑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现代化新格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人与制度、民主法治、党的建设现代化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新进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质的飞跃,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成功拓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从党史看,新时代十年,是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淀了核心领导力量。十年来,“八项规定”的出台、强力反腐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党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公信力。一个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大党又一次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再次强化初心宗旨,重整行装勇毅前行,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一次次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过程中,主心骨作用发挥得更加突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强起来”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中国真正实现强起来,是各领域、全方位、各方面都强起来,制造、科技、质量、航天、网络、交通、海洋、贸易、文化、体育、人才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及其显著成就,使我国迎来了从落后时代到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从改革开放史看,新时代十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十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我国制度优势正在全方位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有力激发了全党全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中和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创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释放了巨大的真理力量。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了五百多年的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贯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进一步探索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时代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了强大动力、增强了历史自信。通过长期努力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说明,中国发展进步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中国人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的希望、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结论、必然的趋势。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目标和发展趋势。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各国历史不同、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选择各不相同。那种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当成“圭臬”盲目照抄照搬,实践证明不可能成功,最终只能以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我们党历来主张,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总和上超过了世界现有发达国家,这就是中国人口规模的实际。人多力量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动力资源,但要使这14亿多人大踏步地、高质量地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因此,在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实际,也必然要具备自己的特点,干出自己的特色,绝不可盲目照搬任何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在现代化道路选择和推进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好高骛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6)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我们党关于中国现代化长期探索的实践充分表明,“保持历史耐心”和“把握历史主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是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实践,必须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勇毅前行,用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才能创造我们的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把握历史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历史规律、遵循历史逻辑、保持历史耐心基础之上,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推进,绝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超阶段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在坚定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追求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作出深刻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深刻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坚持循序渐进”(7)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1-143、123-124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③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拒绝物质贫困,社会主义更不能精神贫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齐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刻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④他特别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1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只有既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坚定不移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落地落实,使人民有信仰,确保中华文明得到有效传承并创造化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发展一步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历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形象表达了我们先人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形成了“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0)②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9页。“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环境,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发展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种伴随着战争、殖民和对外掠夺,奉行强国必霸、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老路、邪路的极大超越,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大文明观”(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1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刻的时代内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正确辩证关系,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出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24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化逻辑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两种典型性形态:一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道路探索的自觉与理性,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复制和延续,而是在选择性借鉴的基础上,对其实现超越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近三百年时间走过的现代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过新时代十年创造性探索,我们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基于自己国情和目标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现代化“新增长极”,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

1.两种现代化的逻辑本质。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革命的作用。但资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无限驱动,带来的必然是对内剥削和奴役、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天然伴随的利益分化、阶级对立、极端个人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等种种“现代病”,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很难完全解决,在一些国家甚至愈演愈烈。以美国为例,美国号称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日趋严重和种族冲突多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激烈,枪击暴力犯罪、警察残暴虐待非洲裔居民案件频频发生,白人至上主义回潮、种族仇恨犯罪现象处于世界之最,早已为人类文明所唾弃的奴隶制文化仍然萦回在不少上层白人的头脑中,美国式现代化道路和美国式民主制度已经陷入了危机。美国号称最讲民主和人权,其实这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利益分化基础之上的,是以称霸世界的核心利益为标尺的。如此种种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深刻暴露了“资本逻辑”现代化的固有弊端,反映了美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人本逻辑”。这一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伟大实践,已经初步彰显了“人本逻辑”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

2.“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13)②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年第10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点,社会主义的“人本逻辑”有效引领,借助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的良性动能,两者有机融合,释放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将使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更大的文明优势和魅力。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纪疫情仍在影响全球,在这个风云变幻、矛盾叠加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发展,同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和严峻考验之下,“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和固有矛盾愈益暴露无遗,带来的是社会片面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失落。而“人本逻辑”驱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现代化道路有多种选择,现代化也绝非“西方化”,独立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成功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负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五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正起步。在这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些核心要素,要统筹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一)统筹处理好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袭来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页。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要义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事业、创造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机统一的。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回答好、解决好“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怎样才能执好政”这一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深刻表明,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页。,可谓抓住了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从党执政的出发点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一切工作之中,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切过程之中;
从党执政的依靠力量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亿万人民共同奋斗基础之上;
从党执政的工作方法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一心一意地依靠群众、全心全意地服务群众,尤其要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完善联系广泛、服务到位的党的群团工作机制,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从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来说,就是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痛点、堵点问题,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如此关系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党既在以往执政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又在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必须进一步加大执政制度改革的力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既是由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使命决定的,也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制度本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党的一切执政行为都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建立和完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国家发展的总目标,尤其要紧紧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关键环节,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所领导的社会革命。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深刻表明,只有从根本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确保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有坚强的领导力、强大的号召力和深刻的凝聚力,才能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统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

从总体上说,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还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被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变革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16)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9、28页。,抓住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切中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害,进一步指明了在充分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1.市场必须“有效”。这就是要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搞活实体企业、增强市场有效性上来,坚定不移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毫不动摇搞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活力,经济发展没有后劲,经济现代化无从谈起,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市场要“有效”,关键在于“自主”。这就是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使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在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中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作用和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2.政府必须“有为”。市场经济愈充分发展,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有为”政府。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以人为主体的全面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市场化改革中建设“有为”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能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确保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深化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三)统筹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从社会发展大的结构来说,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两大要素。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不断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时期的重中之重,是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之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
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重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革命性变革与全面进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正是呈现这样一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逻辑。在新发展阶段,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长期影响,尤其把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来。

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发展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突出强调四个关键性任务。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问题,而且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初心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现共同富裕。”(18)③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46、44页。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任务和鲜明标志。二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面现代化的社会,人民生活不仅是富有的,而且是文明的;
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向上的。大力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领域建设的突出任务(19)②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46、44页。,深刻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使命。三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的突出任务,进一步彰显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内在要求。四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离不开文明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日积月累的熏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是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任务和重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20)②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46、44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阶段,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尤其具有“奠基铸魂”的重大现实意义。

实现以人为目的和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好社会的科学设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0页。《共产党宣言》庄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并奋力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好预想变为现实,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是对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创新突破和伟大创造。经历百年锻炼的中国共产党,用坚忍不拔的伟大奋斗书写了百年辉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光辉篇章。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推荐访问:逻辑 现代化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