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3-10-15 08:00:25 来源:网友投稿

李素敏,张 姣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出了批复,提出“构建具有雄安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此,缩小雄安新区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雄安新区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是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惠及民生的基本途径。从学校分布上看,雄安新区乡村学校所占比例较高,约占雄安新区学校总数的60.22%(《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因此,要达成雄安新区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目标,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乡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原因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数字教育资源不足。[1]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是改变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途径,[2]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为新时期雄安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具体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基于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使用多种媒体和各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沟通交流。[3]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由于“互联网+教育”特有的便利优势、价格优势、效率优势和效果优势,使得“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乡村教育政策是让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让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4]。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本研究的重点议题。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建构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专业制度支持、专业价值支持、专业文化支持和专业信念支持,[5]使乡村教师在自身以及外界专业组织双重机制的作用下,促进乡村教师以乡土文化为根,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受个人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行为特征、自主能动性等个体因素影响,还会受到各类政策等外部环境的限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致力于将“互联网+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可知学者们大多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如突破时空限制,改善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6]便于教师跨界专业发展[7]、多元角色转变、共同体意识凸显[8]等。同样,教师专业发展也面临教师专业精神发展淡化、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能力较低[9]等困境。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已有研究主要从外界支持和教师自身发展这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外界支持上,有学者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协同互助机制,即“教师生成内容”的实践导向、“三度互促”的发展环境和“协同互助”的支持服务体系,[10]改进教师培训和评价方式,[11]注重教师需求和“互联网+”环境,[12]建构以自发式为主导的社群学习共同体、以伴随式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机制[13]和以技术赋能的“多维协同”帮扶模式,[14]通过“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对教师精准帮扶[15]等。在教师自身发展上,着眼点是教师的理想信念[16]、学习态度[17]、学科知识、教学能力[18]等,致力于通过国家保障、学校指导、教师行动三位一体来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19]

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国家、学校、教师三方出发,探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克服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水平。但是,由于“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新兴事物,学者们对该背景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探讨,提出的一些对策也不够深入,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研究不够全面、对乡村教师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不够、忽视乡村教师发展的特有优势、对“互联网+教育”与乡村教师结合的研究不够深入等。

(二)利用互联网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教育政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它可以为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政策不仅可以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起一定的强制和约束作用,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激励和帮助,起到促进作用。[20]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国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方式、教师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致力于借助“互联网+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1]《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2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4]《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6]等。从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致力于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工智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国家在培训体系、培训课程、教师素养、教育评估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7]《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28]《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9]《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30]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学校评估的依据,这将提高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自身学习和日常教学进一步结合,有利于保证“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进一步实施和推进,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河北腹地,利用互联网帮助地处偏僻的乡村教师有效利用京津冀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相关政策体现了信息化设备、教师培训、教育评估的必要性,在政策层面为措施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想真正通过“互联网+教育”促进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思考和分析雄安新区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困境,在如何改善外部环境以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国家对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雄安新区乡村教师队伍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主要是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外在期望和乡村教师实际境遇不匹配、现有的培训保障制度未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特质、缺失激励性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等。

(一)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与城市教师相比,雄安新区乡村教师在资源保障机制上处于劣势,尤其是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受地理位置影响,乡村学校离优质的教研中心较远,教师在教育教研活动、学习交流机会上参与较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稀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差距悬殊。

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单独运作,缺乏交流

雄安新区各区域的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方案、资源配置上缺乏沟通,造成了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如部分学校缺乏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部分学校新配置的标准化教学设备因教师不会用导致利用率不高,师资和管理不匹配。①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同时,各部门因隶属不同而容易出现掣肘,也无法整合京津冀等全国的优质资源,无法和乡村学校合作进行“互联网+教育”的深度宣传。就现状而言,雄安新区乡村学校缺乏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且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以及区域间的学校交流较少,借助互联网技术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阻碍了学科间的融合、学校间的交流、区域间的学习。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也只是有互联网学习的意识,明白其意义,对互联网的整合资源、创作资源和交互资源了解较少。此外,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搜集能力和学习能力不高,大多仅关注自身学科知识,对其他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关注较少,自身专业知识较为偏颇,涉猎不够广。加之,雄安新区乡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普遍短缺,小学教师中的音乐和美术教师总体比例仅占5%,初中教师中的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占14.25%。②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若通过实际检验和参与学习,使乡村教师掌握“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便可在教授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展示艺术课程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主题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

2.“互联网+教育”资金投入不能保障教师发展所需

雄安新区政府部门对乡村学校每年仅是常规的教育拨款,较少有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投入,学校拿到资金,首先用于购买日常的教育教学用品和支付一些必备的开销,购买信息化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的资金较为紧张。当地也没有完备的“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资金保障制度,并不能对政府拨付资金的份额作出有效规定,无法及时合理地调配资金,阻碍了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进一步信息化。更何况雄安新区乡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部分学校虽有计算机房、多媒体设施,但没有定期投入的资金来维修和新购设备,设备数量不足,有些旧设备已出现老化故障。如容城县容城镇一中校长崔红梅表示,学校老师还没有实现人均配置一台电脑。①资料来源:《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此外,乡村学校信息化工作人员较少,没有专业对口的教师和相应的课程资源,因此并不常使用,长此以往设备也极易出现问题,难以保障教师日常教学。如雄安新区小学信息化工作人员比例仅占5.79%,初中仅占3.47%。②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信息技术课程都无法保证,更遑论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了。

(二)外在期望和乡村教师实际境遇不匹配

现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速度飞快,人们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对乡村教师抱有过高的角色期望,不断 “魔化”乡村教师的职业身份,虚夸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目前乡村教师的真实样态,如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社会赋予的多重角色需求、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等,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31]

1.对乡村教师的关怀力度较小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社会不仅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甄别选择信息的能力、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的熟练程度、学生教育的责任意识等都有了新的规定。同时,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却对教师的关怀不够,并未关注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满足教师的兴趣和需求。因此,雄安新区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雄安新区容城县教育局组织了多次教师招聘工作,但教师招聘人数仍低于自然流失的教师人数。据统计,雄安新区乡村小学的生师比为19.02∶1,乡村初中的生师比为14.34∶1,超出了2014年河北省规定的小学为19∶1、初中为13.5∶1的标准。③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加之近些年,国家的生育政策不断优化,乡村学校女教师又比较多,小学乡村学校的女教师占比为75.96%、初中乡村学校的女教师占比为61.10%,女教师休产假等频率较高,④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导致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更加严重。乡村教师长期处于跨年级授课、包班教学的状态,工作量较为繁重,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发展。教师即使进行专业发展也意识不强、偏功利化,面对互联网下的教育教学稍显力不从心。

2.社会包容和理解不够,忽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

受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影响,大家的固有观念是大城市有更好的资源和平台以及新颖的教育方法,而乡村大多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导致乡村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不自信。但是,大众却忽视了乡村也有其淳朴的特性和丰富且待挖掘的文化教育资源,忽视了乡村教师的奉献、认真等优秀品质。这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还需要社会转变对乡村教师的观念,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此外,现有的线上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多适于城市教育,与乡土文化联系紧密的乡村教育发展较慢。不少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文化自信、轻视文化价值,急需适合乡村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扎根乡村的教育资源。目前,乡村教师在学习时往往趋于同质化,常在百度、搜狗等网站搜集信息,这种方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较难触及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且很多乡村教师自身学历不高,有些仅为县级职教中心师资班毕业,教育教学知识匮乏、视野狭窄,这样的情况下更难选择和开发出高水平的乡土教育资源。

(三)现有的培训保障制度未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特质

当今社会,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也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才能提升自身素养和持续输出新的教育文化和资源。但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参与度较低,现有的培训并不足以满足乡村教师常态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成长。

1.乡村教师的培训资金缺乏保障

雄安新区对乡村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不够,加之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缓慢。政府对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设备投入不足,拨付的资金往往用于组织一般性的教师培训项目,用于教师信息化培训项目有限,不利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在雄安新区教师队伍中,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教师比例仅为10%,很多教师是通过函授拿到的本科学历。⑤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乡村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系统学习的时间较短且效率不高,思维较为固化,自身能力不够强,在职信息化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又不够,培训效果不佳。因此,面对新理论、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乡村教师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较低。

2.乡村教师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

雄安新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乡村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有针对性,且缺乏培训教师资格标准,尤其在互联网思维、知识和能力上。教师往往只是接受网上的信息和资源,却不擅长用信息化媒介进行乡土资源的转换,较少输出优质资源。此外,教育信息化在21世纪开始逐渐普及,乡村学校的中年教师在上学时并没有机会学习教育技术学知识,大部分教师在工作期间参与培训的次数也较少或培训难度过高。这都导致了雄安新区乡村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改善教学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远远不足,并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雄安新区容城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在使用中小学教学资源系统时自创资源较少,部分年龄大的教师对多媒体设备利用率不高。①资料来源:《容城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而面对新一轮信息化发展的高潮,原本信息技术知识欠缺的乡村教师更容易落后了。

(四)缺失激励性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成长,对乡村教师的客观具体评价,能够帮助教师理清自身的优劣势,促进教师自我认知和反思,但原有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教师评价的激励性因素。

1.原有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较为单一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今社会,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效整合,才能充分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32]科学的教师评价系统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但雄安新区现行的乡村教师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评价主体多为学校领导,评价内容侧重学生成绩,教师工作热情和学习劲头所占比重较少。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每个要素发展到什么级别、教师的学习意愿是否强烈、教师的教育创作成果等方面,教师评价系统都缺乏相应的大数据支撑,较少涉及发展性评价。乡村教师对自身的层次和能力只有模糊的估计,对自身素质的发展程度缺乏清晰、准确的判断。另外,“互联网+教育”在乡村的宣传力度不够,此时更需要科学的教师评价系统,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同伴间的对比和交流更易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2.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由于传统的教师奖评制度存在弊端,大多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不足。不少乡村教师只是将教育工作看作糊口的生计,按部就班,日复一日,职业懈怠严重,创新和求知意识不强。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和晋升的道路走得很艰难,专业发展的动力不够、后劲不足,进而导致雄安新区乡村教育的质量也不理想。另外,雄安新区乡村学校青年教师数量较少,乡村学校所提供的福利待遇对新教师的吸引力也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加剧了乡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雄安新区容城县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只占3.5%,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13.2%,教师年龄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②资料来源:《容城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在雄安新区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数量最多,尤其是35—44岁的中年教师占比53.86%,属于教师队伍的主力。③资料来源:《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但中年教师中骨干教师较少,教育思想观念较落后,接受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难度较大,专业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此外,很多老教师极易产生疲劳、懈怠之感,教师队伍活力不足。新理念和新技术很难被教师接受和应用,大多数教师应对新的挑战缺乏勇气和信心,不愿改变自己已熟练应用的教育方式。

这些困境不仅阻碍了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还极大地浪费了雄安新区的独特优势。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体育优势等。从地域来看,雄安新区雄县位于冀中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安新县自然风光秀丽,其独特的土质构造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可为教育提供多样的地理文化和资源;从公共文化来看,雄安新区历史文脉悠长,承载着超过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雄县、容城、安新三县最早在汉代就已建县,非遗项目共213项,若深度挖掘将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从体育健身来看,雄安新区雄县具有武术传统,起源于清朝末年的鹰爪翻子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容城具有白洋淀飞碟训练基地,河北省体育局也提出在雄安新区建立能承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发展特色健身休闲产业,这都为教育提供了天然的体育资源。①资料来源:《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研究报告》。若乡村教师对这些资源深入挖掘,使其转变为教育资源,将极大地丰富雄安新区乡土文化,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因此,积极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思维、方式等,将有助于克服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促进雄安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借助于此,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不仅可以跨越乡村地域、经济等限制,在网上寻求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还可以进行教师个体间的交互学习等,从而实现终身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目标。随着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的来临,雄安新区乡村教师亟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吸收利用京津冀等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方法和手段。不过,“互联网+教育”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仅靠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组织系统的支持,即如何使其有效运作以促进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新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保障机制

教育规划与教育发展需要顶层设计,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之需,是教育克制和厘清实践中诸多错乱现象之需。[33]雄安新区乡村教育不仅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还存在设备缺失问题,因此加强乡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成为首要任务。

1.建立“互联网+教育”协调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雄安新区乡村教育质量,需要做好当地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如自上而下建立专门的京津冀“互联网+教育”协调部门,借机联合京津冀高校、中小学优秀校长和教师,乃至全国的优秀教育人士,对雄安新区进行教育资源的输出和帮扶,这有助于教育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为了适应雄安新区当地的教育情况,还需成立“互联网+教育”雄安新区改革专家小组。该专家小组可借助京津冀三地优势,研究制定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教”和“学”的机制,在雄安新区部分乡村学校加以试验并逐步推广。为了保证新型教和学机制的有效实施,“互联网+教育”雄安新区改革专家小组也需时常监督乡村学校是否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定期回访教师,并奖励实施效果较好的学校。

2.建立“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宣传体制

京津冀“互联网+教育”协调部门可与乡村学校合作,通过成立宣传小组、制定相关制度等对“互联网+教育”广泛宣传,尤其要加大对乡村教师“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宣传力度。在认知上,宣传小组可通过社会化平台、自媒体等形式,利用社会力量来扩大信息素养宣传阵地,以此提高用户的认可度,强化“朋辈教育”效应。[34]在应用实践上,宣传小组可将相应制度和措施在教师配合度高、设施较为完善的乡村学校进行率先试验,使乡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亲身感受到“互联网+教育”的便利、高效,看到“互联网+教育”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益处。通过实际检验和参与学习,使乡村教师深入了解“互联网+教育”,认识到“互联网+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产生学习并实践“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强烈意愿。

3.建立并完善“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资金保障制度

“互联网+教育”的资金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信息化设备的保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保障。在信息化设备的保障上,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校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乡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乡村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提供设备支持。在数字教育资源的保障上,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雄安新区乡村学校与京津冀优质学校牵线搭桥,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应的物质奖励,使乡村学校便捷地获得更契合的教育资源。

(二)完善乡村教师生命关怀和专业发展网络服务体系

由于历史和乡村环境等原因,雄安新区乡村教师面临断档问题,年轻教师较少,虽然采取了教师招聘计划,但招聘补充的教师数量却远不及自然减员的数量。因此,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关怀力度,留住乡村教师尤其是年轻乡村教师变得刻不容缓。

1.制定乡村教师关怀计划

乡村教师首先是普通人,其次才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才有可能提升其专业发展动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实际境遇,积极、稳妥、有步骤地解决乡村教师切实关心的问题,如完善相关福利待遇、适当控制工作时间等,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这样,乡村学校才能留住教师,教师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自身学习、钻研教学和发展科研中。其次,在教师招聘工作中做好教师背景筛选和人员选择。乡村情怀是乡村教师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35]雄安新区本土教师对当地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了解,更易产生深厚的乡土情感,从而主动追寻乡村之美,也更易认同自我价值和明晰自身职业的意义。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宣传、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联合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为乡村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我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不过,这只是外部环境的促进,如何将其转化为乡村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才是最重要的。要想真正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使乡村教师能够适应和利用好“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形态,就要让乡村教师体会到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优势。如可鼓励教师将其创新性教学措施、学习成果或学生作品进行线上展示,媒体帮助推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师生的创造力。

3.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服务体系

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所展示和发布的教育资源和方式大多适合城市教育。面对学习基础较弱的乡村学生,乡村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和教学进度,需要有专门的乡村教师网络平台来学习和提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借助“互联网+教育”,为乡村教师提供一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专家学者答疑解惑、学习小组合作、一线教师交流沟通等动态的网络平台。如应用众筹和众创模式建设乡村教师培训慕课平台[36]、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学习型网络社区、促进网络研修共同体的建立[37]、充分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研修板块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一些技术人员,对乡村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资源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使乡村教师能够真正学会和有效利用,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三)建立重视乡村教师特质的培训保障制度

雄安新区部分乡村教师初始学历较低,虽然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拿到了文凭,但仍然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陈旧、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加之学校的财政资金不足,导致组织教师培训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基于乡村教师的专业特质——“乡土性”,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对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培训成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完善乡村教师培训资金保障制度

乡村教师培训资金保障制度,分为教师常规培训和特殊培训资金保障制度。在教师常规培训资金保障制度上,政府应增加对乡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的设备,做好教师培训的基本资金保障。在教师特殊培训资金保障制度上,教育行政部门可让学校推选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给予其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和交流机会,所花资金由政府提供;教育行政部门还可设立专项资金,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对在线学习时长较长、答题准确率较高的教师进行“手把手教授”,使乡村教师不仅能够获得教育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够动手实践,真正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和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2.建立培训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

雄安新区乡村学校的人文地理、教育情况比较特殊,若想减少新理念、新技术带来的“水土不服”,培训教师是关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培训教师建立一套系统的资格认定体系。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合理选取培训教师,把好培训教师综合素质的第一道关。其次,培训教师在选任后,需尽快了解雄安新区乡村学校实际,利用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与雄安新区的乡土文化及乡村教育充分融合,保证培训的效果。最后,培训教师的工作待遇和荣誉奖励,可根据任职期间的成绩来评定,再一次保证培训的质量。

3.完善乡村教师的订制培训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需联合京津冀等地的高校教师或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中小学教师,依据乡村教师评价系统,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乡村教师订制个人专业发展计划,采取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灵活培训时间、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为了提高教师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应有适度的调整范围,如允许教师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培训教师等。培训的目的不仅要提升乡村教师一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提升乡村教师了解乡村的意识、热爱乡村的情愫,从而形成开展乡村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研究能力。此外,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结束后,还需及时进行线上反馈跟踪和专人指导。

(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

雄安新区乡村教师长期超课时工作,待遇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当地教育资源有限,优秀学生流失严重,加之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本身较差,更严重削弱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因此需对雄安新区乡村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加以完善。

1.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校长、同行、学生、家长根据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学成绩、工作态度、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不够全面。为了更科学、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这种系统以教师自评为主、各方共同参与,借助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现数据,分为教师学习交流程度、教育教学效果、综合素养提升度等多维度,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对乡村教师评价系统进行监测、反馈和维护。如利用现有的国家教育、教师发展等平台的数据资源,构建基于大数据融合的多源多层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模型,[38]也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等教师学习平台专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评价。[39]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是可量化的观察和评价,具有丰富的数据收集功能、多样的数据记录形式、多维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对教师的教育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实现从结果性评价向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转变,[40]有利于对教师进行精准评价和精细管理,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

2.建立乡村教师激励体系

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评价系统,教育行政部门可建立一套符合乡村教师特质的激励体系,制定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应适当侧重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奖励,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互联网促进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如教育行政部门可对在线学习和交流互动频繁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名师名校长”栏目,积极为乡村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创建线上工作室,鼓励教师分享资源、协同教研、合作备课等。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教育行政部门可不定期举办在线教学成果比赛、教师信息素养大赛等竞赛项目,并对获胜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3.完善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符合乡村教学实际、促进乡土文化融入的乡村教师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制度。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制度应立足乡土、敬爱自然、以人为本,包括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和雄安新区乡土文化建设两部分。在乡村教师文化建设上,政府可联合村委会组织“乡村文化线上活动”,使乡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了解当地文化,增进对雄安新区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在雄安新区乡土文化建设上,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教师传承、创新乡土文化,[41]进一步拓展雄安新区文化空间,如支持教师将乡土文化转变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或师生共同创作文化作品等,利用网络使乡土文化以生动的图片、视频、游戏等形式呈现,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乡土情怀。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发展雄安新区的教育事业至关重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雄安新区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4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这都说明了国家对雄安新区建设及其教育发展的重视。而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造雄安新区乡村教育模式、提升雄安新区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雄安新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互联网融入雄安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是提升雄安新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互联网+教育新区培训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经济与管理(2022年3期)2022-05-20培训通知办公室业务(2020年18期)2020-09-29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6期)2020-07-27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雄安新区的期许商周刊(2017年10期)2017-08-23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宁波三门湾新区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推荐访问:互联网 新区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