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引领下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向度和维度

时间:2023-11-23 08:44:02 来源:网友投稿

方 伟 ,李朝祥

(1.南京邮电大学 物联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2.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成为寻找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构建国内大循环基础、回应群众对共同富裕新期盼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两者互为内核与形态、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应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能够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207通过改造、掠夺、征服自然所获得的发展不是我们追求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绿色发展本质上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赢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不剥夺子孙后代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的权利[2]。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蕴含于绿色发展之中。乡村从“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工具”到“化解风险的工具”,再到“拱卫城市的工具”[3],在不同时期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现实困境,农村资源消耗加剧,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坚持绿色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引导当代人在乡村振兴中优先考虑生态问题,把绿水青山和美好家园留给子孙后代。

(二)坚持绿色发展能够引领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农业产业价值被低估,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绿色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地利’条件,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4]170坚持绿色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会更加注重生态友好,从而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供给会更加重视能力的提升,以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的市场需求推动农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拓展绿色农业新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供给质量和服务效率;
农业布局会更加强调延伸融合,依托乡村良好的生态资源,纵向上保证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畅通,横向上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协调、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农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能够协调好生产过程、产品供给、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通过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三)坚持绿色发展能够构筑美丽宜居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5]。

美丽乡村必然是一幅景秀人和的画卷,是一处干净整洁的空间,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描绘景秀人和的画卷要求我们保护自然风光。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污染治理等打造美丽乡村,高度重视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村美景美、村景融合。打造干净整洁的空间要求我们整治破旧、落后的人居环境。美化乡村环境、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是实施乡村绿色治理的重要抓手,为村容村貌的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建立安居乐业的家园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下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意识,把绿色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聚宝盆”,进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四)坚持绿色发展能够汇聚乡村振兴主体力量

“一个生态的、绿色的、和谐的乡村环境可以吸引大量人才远离单调、吵闹的城市生活,安身乡村社会,扎根乡村社会,安心建树,有所作为。”[6]坚持绿色发展,能够将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集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不断强化组织建设,以村书记、乡贤、企业家等为带头人,实现多元主体的治理创新,开展乡村善治,重塑乡村文明新风,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风貌,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机制紧密的乡村经营新模式,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要依托特色田园、传统村落、民俗民风等载体,丰富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彰显具有朴素生态思想的乡土文化价值,实现文化重塑,以文化振兴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绿色发展理念具有东西交汇的理论渊源和古今融合的文化基础,可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开拓新思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发展观念、动力、方式上进行转向。

(一)发展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向

我国经济发展向好、向稳的大趋势,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新需要的目标,使得乡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是破败的,农民是落后的等固化思维和习惯性的认识让一些人对乡村振兴产生了误区,导致脱贫攻坚“形式化”,乡村发展“走弯路”。传统农业产业观强调自给自足,人们简单地认为“农业就是吃饭产业”,对农业振兴的认知也较为片面,甚至产生了“谁抓农业谁落后”的思想偏差。但从实践来看,这些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早已不适应当今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唯物辩证法指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正如欧文·拉兹洛说的那样,“就连物质和生态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的眼光和价值观的内部限制”[7]5。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必然是“超越村庄”式的振兴,要超越工具性的视角,明确乡村的角色和定位,承认乡村具有城市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要超越经济性的视角,拓展“强、美、富”的内涵,强调乡村的全面、全域、全体振兴。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数量型发展理念,构建追求“质”性的发展思路,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要求出发,明确乡村振兴不只是简单的扶贫,而是要实现乡村产业、生态、生活、治理的多维振兴,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过度经验化的发展理念,构建系统性变革的发展思路,摆脱“城市优越论”和“乡村依附性发展”的固化思维,避免急躁冒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顺应“天时”、把握“地利”、实现“人和”。

(二)发展动力由“外生”向“内生”转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招商引资和征地拆迁为代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虽然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引发了城市聚集效应明显、农村吸引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乡村振兴缺乏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面临巨大挑战[8]。很明显,依赖外部资本输入的外生型发展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过度利用外部资源,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治理形势严峻,打破了乡村“自然生存”的法则。“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强调,要不断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资源,以维护本地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并将利用内生潜力、发展社会资本和促进地方参与作为三大支柱,融合内部系统和外部网络,进而激发当地的发展潜力[9]。总结农村改革和精准扶贫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虽然城乡差别依旧存在,但是伴随着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日益凸显,内生型乡村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趋势和必然。在接纳城市反哺的基础上,不应局限于用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对乡村实施大规模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乡村自身价值的再造和农民主体地位的重塑。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并不是依靠资本的积累和扩张,而是依靠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0]。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在爱护乡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乡村的自然资本增值,走具有乡村特色的可持续富民之路。

(三)发展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向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产业升级、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内容,为各地乡村发展指引了方向。但是,部分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一味地追求GDP,要“量”不要“质”,因而容易产生“放卫星”或“千村一面”的现象。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选择“精细”化的发展方式。精细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各地也在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专项顶层设计,制定乡村绿色发展规划,完善相应的生态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期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精细治理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探索精细治理路径要坚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不断满足各地乡村居民对生态宜居环境的强烈诉求。突出特色是发展的重要要求。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本,我国乡村具有复杂性、差异性、系统性等特点,不同乡村的生态资源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结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精准培育特色产业,精细布局乡村风貌,精心满足农民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11]112在这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三个转向”为旨归,通过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农业、农村、农民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一)挖掘绿色农业经济增量,为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2]振兴乡村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兴农,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1.转换农业绿色发展结构动能

乡村产业结构决定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业是乡村的底色,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因此,农业产业亟待绿色化的变革。一是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再转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生态农业创新,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为基础,依托乡村的良好生态,助力传统农业绿色化升级改造,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将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有机整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美丽经济”。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和品牌打造标准化,通过全产业链转型探索,构建标准体系和品牌体系。

2.聚力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转型

一是要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绿色生产装备的改造升级,加紧精准生产、智慧农业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新品培育、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体系。二是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建立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壮大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产销难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3.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保障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支持退化耕地治理,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拓展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产业,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监管,扩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激励政策。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优化金融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外资、发行债券等,吸引更多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投资。三是强化非正式制度的引导功能。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宣传,帮助乡村居民树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观、生态优先的利益观,增强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自觉性,在“熟人社会”的情境中培育乡村治理“社区精英”。

(二)盘活美丽乡村资源存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精细化、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乡村拥有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将乡村资源转化为乡村资本。

1.立足特色,建设美丽宜居现代乡村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村要依靠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建设生态绿化特色小镇、特色田园综合体,充分依托乡村的人文资源和绿色景观资源营造“诗和田野”就在眼前的宜居环境,将“原始”与“现代”完美结合。

2.保护环境,开发利用新能源

新能源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占有重要位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村新型能源丰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场景广泛,分布光伏、分散式风电可开发潜力巨大。农村要立足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条件,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新型技术,开发新型设备,提供高附加值的清洁能源商品,减少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的消耗,在让农民享受到实惠、绿色低碳的新能源的同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3.更新赋能,重塑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景观文化。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低碳、共享等理念便是来源于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文化,更是对农耕文化蕴藏的精华思想的传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利用媒体报道、文艺创作、内涵教化等方式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阐释、宣传。要积极开展古村落保护工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开发研学旅行、农耕体验等特色文化项目,发展村落文创产业,实现古村落的“文艺复兴”。

(三)优化农民美好生活变量,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物质生活丰富不再是农民定义美好生活的唯一变量。美好生活也不仅是个人追求,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1.培育生态审美观

美好生活,“美”字当先。一方面,生态审美观的构建时机日渐成熟。随着我们迈进“强起来”的新时代,绿色之美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逐渐意识到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因子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向绿色化转变。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通过开展农民生态美育、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等方式引领农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构建“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生活的新风尚。

2.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样态之一。在碳中和、碳达峰掀起的减碳浪潮下,要引导农民过上低碳、健康、环保的生活,教农民种保洁田、算低碳账,鼓励农民绿色消费,推广节约、适度的消费理念,积极开拓绿色消费空间、构建绿色消费场景,将绿色消费观念融入农民生活的各个环节。要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将传统文化与物质生活、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通过绿色文化墙、减碳文化活动等将绿色生活方式植根于农民内心深处。

3.打通融合共享通道

在过去城乡二元空间的认知逻辑下,农民想致富就会选择去城市发展,并且路径是单向的,但在国家提出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后,城乡发展呈现出一种融合式关系[13]。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同步发展的,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要推动城乡绿色发展共建共享,促进绿色要素双向流动,加快生态功能互补融合,推进绿色产业互促共荣,扩大农民生活空间,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除了要让农民有获得感,还要让其有参与感。要以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助力农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凸显人生价值。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这一绿色行为主体的力量,建立和完善由党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并有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绿色治理机制,鼓励农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系统工程带动农民就业,实现高质量生活共营共创。

猜你喜欢绿色农民生态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也来应对农民征联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推荐访问:发展 维度 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