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擢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融入力、导向力和吸引力

时间:2024-01-16 1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余玉湖 陶倩

[提 要]红岩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融入教材教辅体系、转化教学体系、树立理想信念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入力。通过弘扬红岩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理想导向力。新时代,红岩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吸引力,通过讲好红岩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树立价值典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价值引领。

[关键词]红岩精神;
思政育人;
教学改革;
三力维度

[作者简介]余玉湖,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陶倩,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中国故事的叙事创新研究”(23SKGH149);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机制和路径研究”(21jykxssw7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信息检索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22107);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常态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四个全面教育教学研究”(2015YJG0208)

红岩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里锻造和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在巴渝地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投身革命实践,在抵御外侮、争取民主、人民解放的无私奉献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精神气概的总和,是巴渝革命志士和巴渝人民的精神支柱。新时代,红岩精神对增进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红岩精神擢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思想融入力

红岩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课要完成其肩负的重要使命,既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结合本地资源,尤其是重庆高校,讲明红岩精神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理论内容。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融入教材教辅体系、转化教学体系、树立理想信念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入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的实效。

(一)融入教材教辅体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教材教辅是课程教学之本,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课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融入党的精神谱系,使其更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鲜明性,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效果。

红岩精神能够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教辅体系,因其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独特。通过积极构建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辅体系,红岩精神能够以一种理论性、逻辑性、规范性的方式让大学生对其形成相应的系统性认知。这样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对红岩精神本身的基础性认识问题。同时,将红岩精神有效地传达到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红岩精神蕴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伟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内心认同,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红岩精神内蕴的价值导向、价值规范、价值准则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二)融入教学体系,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

融入教材体系是基础,转化为教学体系才是关键。如果仅有教材,而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红岩精神依然难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更难以进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红岩精神融入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培養目标实现的过程”[1]。高校思政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它不仅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知其然”的问题、更要通过有效地教学和对话让学生领悟其“所以然”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它更倾向于通过一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将红岩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在充分把握教材精神的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时有效地转化,通过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把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精神,使高校思政课能更接地气,更鲜活起来。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使红岩精神中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伟大的人格魅力、精诚的抗日团结精神、深沉的为民服务情怀,通过教育教学,既让大学生有深刻的体悟,又使其能够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力量,通过红岩精神鲜活的例子教学讲授,引导大学生切实掌握红岩精神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养成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红岩精神中内蕴的强大正能量去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最终使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2]

(三)融入理想信念,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

红岩革命的故事代代流传,红岩革命精神不断丰富。积极开展高校学子红色教育思政课学习,不仅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的继承,更是在经久不衰的红岩精神助力中,引导高校学子树立理想信念,对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政课学习中传承红岩精神,以新的解读方式发扬红岩精神,发挥红岩精神在思政课中的育人价值。

首先,红岩精神以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顽强信念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前行。今天的高校学子成长在革命先烈创造出的良好环境中,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困境时出现举步维艰的情况,又或是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而不是迎难而上。因此,弘扬红岩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红岩精神中开拓进取、不断催人奋进的观念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高校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红岩故事、弘扬红岩精神,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坚定高校学子的理想信念与远大目标,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怀有强烈的信念与信心。再次,红岩精神中展现出来的同甘共苦、共抗困难的团结精神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更是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想要长久发展,广大青年学子必须要树立坚定团结的大无畏信念,勇挑时代重任,敢迎时代挑战。红岩精神能够赋予高校学子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高校学子成长成才。

二、红岩精神擢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理想导向力

“导是引导,向是方向,导向就是通过言语沟通或其他方式的沟通去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引导自己或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向行动。”[3]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对于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理想导向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位条件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要有崇高理想的导向。

(一)讲好红岩故事,树立理想导向力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就是为帮助和引导人们辨别、选择、坚持一定的方向,并循着这种方向行动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4]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育人的导向力作用,从学生生活的语境中结合理论的高度和深度进行讲解和教学红岩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由单方面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红岩精神探讨的交流互动。同时,注重启发学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红岩精神给予的理想导向力。在教学中根据时代和理论的创新变化把新的思想理论不断融入教学中,成立“红岩故事宣讲团”,开展“寻找红岩发声人”“讲红岩故事”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共建红岩文化室和红岩社区社会实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二)领悟红岩精神内涵,加强理想导向力

红岩精神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其蕴含着相忍为国、包容协作的团结精神,涅而不缁、甘于清贫的廉洁精神,坚定信仰、驰而不息的斗争精神。红岩精神有其特定历史时代的内容和精神,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一是相忍为国、包容协作;
二是涅而不缁、甘于清贫;
三是坚定信仰、驰而不息等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性锻造的红岩精神的独特体现。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5]是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过程中,长期奋斗形成的精神。新时代条件下,弘扬红岩精神,对于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起来,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同人民的命运相结合,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6]红岩精神是通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理想导向力。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又一重要使命担当,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导向力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尤其是重庆高校,结合本地特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弘扬红岩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以理想为导向,引导青年大学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三)赋予时代内涵,完善理想导向力

红岩精神在推动历史的前进中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以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保留着我们一直坚守的深刻内涵,革命时期如是,建设时期亦如是。革命年代的前辈在面对敌人对自己残忍的迫害以及目视同伴的壮烈牺牲时,没有选择退缩与委曲求全,而是勇而无畏的奋起反抗,这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展现出来的“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相关联;
同时,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如千百年前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红岩精神是一代人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红岩革命历史也是唤醒一代人一个时代前进的力量。在思政课程中,传播红岩革命故事,让高校学子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了解那一代人的故事;
弘扬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中坚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坚持与敌对势力作斗争的抗争精神,坚守不畏艰难困苦、勇于为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献身的奉献精神。

思政课教学在运用红岩精神育人时,应将红岩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表現形式融入教学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影响下,涌现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精神。如三峡移民精神,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附近的百万人民群众为支持国家水利建设,成功搬迁安置的三峡移民精神体现,这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也是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更是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体现;
再如,抗击非典中取得的胜利,是万众一心、团结互助、迎难而上的精神体现,书写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雄篇章。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对培育高校学子至关重要,这不只是对革命年代的历史回顾,更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

三、红岩精神擢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价值吸引力

新时代红岩精神依然光彩耀人,红岩精神历久弥新,充满勃勃生机,具有重要的价值吸引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树立理想信念教育、求同存异的“鲜活”价值典范,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凝聚价值吸引力:树立理想信念教育、求同存异精神的“鲜活”价值典范

红岩精神生动诠释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国统区险恶政治环境中不懈斗争,表现出共产党人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思想境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7]实现“人类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境界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在国统区险恶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思想境界孜孜以求,从骨子里坚信共产主义,并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献身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能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激励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更是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源泉。红岩精神体现了革命志士在从事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巨大人格力量。新时代,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敢挑重担、善于处理复杂局面、多方团结、凝聚力量的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重庆,社会结构复杂,观念多元,中共中央南方局在不能公开活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团结了各阶级、阶层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汇聚成了无可匹敌的抗日力量,贯彻了党的全面抗战的策略方针,圆滿完成了党的重托。

今天在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弘扬红岩精神中的求同存异精神。求同就是要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谋求利益共同点,进而达成价值共识,建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各方面的共识。存异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在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画出最大同心圆。新形势下的“同”与“异”的关系不同于红岩精神时期的背景和内容,但原则和方法仍然没变。

首先,“求同”是基础,是一个追求真理,不断向前的过程,是坚持一致性的体现。其次,“存异”是坚持多样性,体现于团结方方面面的人士。建国之初,周恩来同志鼓励青年人广泛团结各界人士,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除此之外,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9]第三,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就是14亿中华儿女和海外华人华侨,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公约数”,构成共创中国梦的“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9]让大学生理解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使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不但要让他们在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上认同,在思想和生活上也要关心和关注他们,同他们交心,交思想,红岩精神产生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是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与各民主党派凝聚共识的,赢得他们的拥护。通过红岩精神的价值吸引力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二)凝聚价值吸引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红岩精神作为中共南方局共产党人结合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尝试,是与中国梦承载的精神追求、体现的价值标准相连通的。从某种意义上,红岩精神是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红岩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在当时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红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岩精神为中华民族朝着远大理想奋勇前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也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打压,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各种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腐蚀,因此,需要大力弘扬党的系列精神,包括红岩精神,铸牢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根基,培养大学生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青年学子全面发展。

(三)凝聚价值吸引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价值引领

1939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区长达8年的斗争历程。在面对这一严峻的斗争环境中,国统区内涌现出来了大批不畏艰难的进步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着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年轻人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主革命,今天仍然是引导当代学子成为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不竭的动力源泉。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仍然需要大批敢作为的青年人奔赴祖国各个领域和行业。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育人,不但助力高校学子在思想上的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在实践上引领高校学子敢于踏出第一步,用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在祖国需要的各个地方。思政课培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是积极投身在增加社会主义的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方面,更要敢于奉献、敢于拼搏,运用自身所学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里。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弘扬红岩精神,唤醒大学生的强烈爱国情感,感恩意识,奉献精神,促使他们真正树立报国之志,在祖国的需要中实现自我,发挥当年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屈不挠地与敌人进行斗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黎进深,殷红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黄蓉生,潘洵.红岩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3]张迈曾,李明德.导向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涵、本质与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5]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思政育人教学改革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神州·中旬刊(2018年11期)2018-11-20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28期)2018-08-10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11期)2018-06-05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魅力中国(2017年51期)2018-01-27“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7年30期)2017-11-14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黑河教育(2017年3期)2017-03-21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红岩 擢升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