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琵琶作品的音乐结构及风格特点

时间:2024-01-17 16:22:01 来源:网友投稿

琵琶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无论是在演奏方面,还是在表现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刘天华是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琵琶曲代表作《歌舞引》《虚籁》《改进操》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本文主要阐释刘天华琵琶作品的音乐结构,分析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作背景及作曲家概述

想要分析刘天华的音乐创作风格与结构,需要考虑到刘天华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创作观点,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创作风格。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乐曲,其中有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等。[1]当时一些音乐家推崇西洋乐器,而刘天华却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致力于对当时音乐模式的改革,结合西洋乐的特点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较多的生机与活力。像《歌舞引》《虚籁》便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创作出的作品。刘天华抱着将音乐普及大众的想法,整理保存了不少民间音乐作品,并将其融入琵琶音乐当中,为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歌舞引》的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

(一)创作方式

《歌舞引》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琵琶曲。1925年,他与夫人在冬天到北京协和礼堂欣赏完意大利歌舞团演出时,受到了较多的启发。经过思考与研究后,利用琵琶创作出了不同的音乐作品,然后联系意大利歌舞团的演奏特点,将琵琶作品定为《歌舞引》。[2]按照宋人的称呼方式,创作出了不同的内容。根据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方式,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鲜明特点,在音乐结构创作方面,全曲主要是应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作为旋律的基础,整部作品可以分成五部分与尾声,整体的速度变化比较大,而且每个段落的节奏快慢相接、张弛有度,让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实际欣赏中,这部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热闹的场面,利用顶真、反复以及变奏的方式,整体创作方式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二)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

《歌舞引》的第一段主要是从慢板开始,然后进入了时间较短的快板阶段。这部分的音乐风格主要起到一种引进与导入的作用,从慢板逐渐引申到舒板,通过分弦的方式演奏。在这种演奏方式下,音调不断增多,速度也越来越快,经过几部分小节的反复演奏之后,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作品第二段在旋律方面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然而刘天华先生通过多次不同的演奏方式,在不同音域之间做到了三次反复操作。作品中出现了三个发展部分,从急板开始,延续第一段的结束音,然后通过节奏的不同变化,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确保两段之间可以做到相互作用。在第三段,全阶段是急板,多数段落运用了空弦与勾抹的演奏方式,旋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演奏技术方面,基本采用实音和泛音,形成交替演奏,产生一种对比的作用。一直持續到三四弦时,才放慢演奏节奏,形成多种舞蹈的交换方式。

在第四段时,作品整体节奏的抒情模式比较缓慢,而且具有一定的歌唱性,这也是整部作品中表现力最强的段落,音乐表情变化也很大。通过吟音、泛音等这些技巧,向人们展示了轻歌曼舞的场景。其中,每个段落之间可以分成三个小部分,对第五段的音乐开始埋下伏笔。[3]第五段主要是快板,具有一定的再现性,乐曲重新回到了主体,刘天华先生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节奏比较短小的旋律,然后通过双音的方式演奏,首尾呼应,丰富了整体的结构。尾声部分主要是采取泛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从急板到泛音再到结束,逐渐形成音乐消失之感,长达四拍之久,让人们在后续欣赏时,拥有较多的体验。

三、《改进操》的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

(一)创作方式

《改进操》是刘天华先生的琵琶独奏,创作于1927年12月18日。当时刘天华等人在北京组织了“国乐改进社”,在创设期间,主要目的是改善当时的民族音乐,这部作品也是在该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从刘天华先生选择琵琶作品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主题性更加明确。[4]“操”是古琴曲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主要表明了其中的大中型作品,通常是利用闭塞之声,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简单来讲,《改进操》也是《改进曲》的含义,从作品创作中,可以看出刘天华先生对国乐具有坚定的信心,而且可以展示作曲中的不同音调,抒发刘天华先生改革国乐的坚定情感。

在这部乐曲中,全文主要展示了几种创作结构,分别是散、慢、中、快、散,借助速度对乐曲结构做出全面控制。在作品中的引子部分,音乐情绪比较缓慢庄严,而且借助双音的表达方式,对其中的音乐特征进行强调,然后通过模仿古琴的演奏技巧向人们展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深层内涵。

(二)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

《改进操》的第一乐段主要是从慢板开始,经历了极慢板—快板—慢板的节奏模式,全文可以分成四个小部分,每个部分均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不同的乐句结束,然后第二部分的音游离到商调式,再到原来的徽调式。[5]这种创作的方式不但可以保证音乐的流动美感,而且可以保证音调的稳定性。在第三部分中,主要利用了行板的速度,确保旋律具有一定的流畅性,然后通过半轮的演奏方式对内容进行装饰。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让作品中的乐音发生改变,推动节奏之间不断变化,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体会到音响的丰满效果。作品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会低八个度,然而到结尾时,还会回到之前的节奏。刘天华先生通过四个音乐小节之间的不断变化,向人们展示了琵琶音乐的流畅性,借助泛音的方式收尾,可以将该段落的乐曲应用到商调式。

这部作品在第二乐段时,基本是选择以慢板的速度作为该段的基本节奏,在引子方面设计了六个小节,利用行板与快板两部分内容,作为主要的方式。引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各个主体部分都是以和弦的方式结束。不同的是,在演奏技法与速度方面,具有较多的不同性。快板部分可以分成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通常是利用西方复音与传统五声调式结合的方式。在演奏技法方面,采用前半拍双弹与后半拍单音的演奏方式,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而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方式,在弹奏刚开始的时候,通常是连续双弹的方式,后面则是借助十六分音符的方式展开演奏。在第二乐段的最后一部分,形成了连续的双音滚奏。[6]从第三乐段开始,基本是选择泛音演奏的方式进行,这些内容基本选择后十六分音符,而且具有一定的弹跳感,整体的音乐节奏比较活泼,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振奋情感。

此外,第二乐段的最后一个部分,不仅具备了和声功能,而且与后续的双音滚奏做出了调整,不断简化。行板部分之间还能分成三个小部分,第一小部分中借助双弹接半轮的演奏方式,在演奏期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后半部分是对快板初期演奏方式的一种再现。结合这种创作模式,可以做到二者之间的有效呼应,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借助双音的方式进行综合演奏。第三乐段的乐曲比较缓慢,乐句之间可以实现三次重复,可以实现一种平行的乐句方式。这种乐句之间的相互呼应,主要针对第一乐句,进行高八度演奏,促使第三乐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不断改革与发展。尾声部分与第一乐段不同,这部分是一种典型的沉静慢板,然后通过泛音的演奏方式,对不同调式中的主干音做出优化,从而体现一种特殊的情感。[7]《改进操》是刘天华琵琶作曲风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作品,其中蕴含了较多的西方元素,而且与我国古典音乐元素也做出了相应的创新与结合,整体特色比较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设计中,作品还应用了一些马蹄形的非传统节奏,引导人们不断思考,进而实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有效发展。利用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将不同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术相融合,进一步创新作品的表达方式。

四、《虚籁》的音乐结构与创作风格

(一)创作方式

《虚籁》是刘天华创作的琵琶三部曲中流传较广的一部乐曲,别名《今夕》《长夜吟》,是刘天华先生在1929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在创作期间,刘天华先生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是学生的琵琶教师,当时国内涌入了较多的国外思想文化,大量的西洋乐器进入国内。国乐在发展中,受到这种新文化运动的影響,也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刘天华在任教期间,主张中西方文化结合,对国乐的发展做出了较多的努力。然而当时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而且创作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刘天华未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某一天夜晚,他在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后,思绪纷繁,发出了较多的感慨,创作了相应的曲目。整部乐曲力度变化丰富,节拍和弹奏速度之间不断转变,从多个角度体现了演奏技巧。整部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属于虚实相应,既体现了刘天华先生对当时我国民族音乐的思考,而且展示了民族音乐的优势与价值,将琵琶的表现力完美呈现。

(二)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

这部作品是单主体,其中主要包括引子、A、B以及尾声C部分,让人们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作品的鲜明特征。而且作品的旋律与乐句都是以单音的方式构成,经过乐句的不断变化,在其中加入了一些简单的尾缀,作为结束句,展示作品的整体情感。[8]引子部分通常是用两个空弦音作为演奏的开端,整体的节奏深度属于极慢板,利用连续与滑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不仅可以模仿古琴的音色效果,还可以描述作品中的古朴情调。在表达主题时,通常是利用短小反拍上的音型,将不同的演奏方式结合在一起,在音位方面给人们一种飘逸的感觉,让观众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清远悠然氛围,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A部分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第一个乐段中,主要有两个乐句,从作品整体来看,音域比引子部分高,可以直接让人们进入主题。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段的一种递进与总结。第二乐段是对第一乐段的延续,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借助打、带,实现左手技法与右手技法之间的有效协调,向人们展示其中的音乐魅力。B部分是展开部分,其中包括了两个长句乐段,因为属于快板节奏,而且音乐之间不具备一定的连贯性,所以在弹奏期间要注重速度方面的自由。这不仅可以保持一种节奏方面的变化,还可以让观众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感知到其中的张弛。C部分则是回到了最开始的引子阶段,无论是在意境表达还是在速度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节奏从极慢到渐快再到缓慢,大量应用了绰与注的演奏方式,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五、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琵琶曲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其中蕴含了较多的演奏技术,在分析其音乐结构与风格特点时,要联系其时代发展背景,这样才能认识到琵琶的价值与内涵。此外,这三部作品是刘天华先生在创作期间,利用传统技术与西方表现技术的一种融合探索,具有较强的分析和鉴赏价值。所以,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琵琶音乐的表演特征,理解其中的情感与演奏方式,以更好地感知作品的魅力,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蓉.琵琶曲《改进操》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2.

[2]张欣.刘天华对近现代琵琶艺术的贡献[J].参花(下),2021(11):133-134.

[3]张欣.刘天华琵琶作品的音乐结构及风格特点[J].戏剧之家,2021(29):74-75.

[4]刘莹莹.革故鼎新,中西交融——琵琶曲《虚籁》的艺术创作研究[J].黄河之声,2021(05):60-62.

[5]丁逯园.刘天华琵琶作品的旋律创作分析[J].大众文艺,2020(24):97-98.

[6]金格格.浅谈刘天华琵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J].北方音乐,2020(13):96-97.

[7]高若琳.从《虚籁》美学意蕴浅谈民国时期刘天华国乐之变革[J].中国文艺家,2020(06):204-205.

[8]毛雅萱.抱朴含真,植根民族与世界同步——浅析刘天华的三首琵琶作品[J].黄河之声,2019(18):55.

(作者简介:沈晔,女,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及职业学校音乐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刘天华乐段乐句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名家名作(2021年9期)2021-11-12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01-10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黄河之声(2017年17期)2017-11-23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国乐改进人间(2016年7期)2016-05-14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戏剧之家(2014年18期)2014-08-15

推荐访问:琵琶 风格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