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15篇

时间:2024-03-11 19:44:15 来源:网友投稿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15篇,供大家参考。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15篇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2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3

一个关于温家宝总理的廉政小故事

在“十六大”召开之后,温家宝总理视察工作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虽说温家宝总理不让别人陪吃饭,但是他却陪许多老百姓都吃过饭。2008年除夕在江西财经大学与因雪灾无法回家的160多名同学一起吃年夜饭;2009年春节,温家宝总理第七次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与灾区民众一起吃了年夜饭;2012年7月21日,他去山西某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着包子。

通过这个小故事反映出了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以身作则,从生活所必需的吃饭方面体现出来的清廉,让我们感同身受。正所谓“廉政无小事”,如果我们全体党员都像温总理一样以身作则,以自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身份来约束自己,那么那些腐败之事、不正之风将荡然无存,那么我们的党员队伍怎能不强盛,我们的国家怎能不发展,我因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因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4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也许是唯一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自觉向社会申报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从壮年到老年,他总是以惭愧的心情将自己在担任不同职务时所得俸禄的多寡,悉数写进诗中向社会公布。

在担任左拾遗时,他写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在担任苏州刺史时,他写到:“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食禄敢言贫?”

在担任太子少傅时,他写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在他的人生就要画上句号时,他写到:“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彷佛获缗二三千。.。.。.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白居易敢于将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状况向朝廷及全社会公布,充分说明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5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也许是唯一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自觉向社会申报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从壮年到老年,他总是以惭愧的心情将自己在担任不同职务时所得俸禄的多寡,悉数写进诗中向社会公布。

在担任左拾遗时,他写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在担任苏州刺史时,他写到:“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食禄敢言贫?”

在担任太子少傅时,他写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在他的人生就要画上句号时,他写到:“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彷佛获缗二三千。.。.。.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白居易敢于将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状况向朝廷及全社会公布,充分说明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6

一个关于温家宝总理的廉政小故事

在“十六大”召开之后,温家宝总理视察工作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虽说温家宝总理不让别人陪吃饭,但是他却陪许多老百姓都吃过饭。2008年除夕在江西财经大学与因雪灾无法回家的160多名同学一起吃年夜饭;2009年春节,温家宝总理第七次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与灾区民众一起吃了年夜饭;2012年7月21日,他去山西某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着包子。

通过这个小故事反映出了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以身作则,从生活所必需的吃饭方面体现出来的清廉,让我们感同身受。正所谓“廉政无小事”,如果我们全体党员都像温总理一样以身作则,以自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身份来约束自己,那么那些腐败之事、不正之风将荡然无存,那么我们的党员队伍怎能不强盛,我们的国家怎能不发展,我因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因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7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后来,廉政中的“政”有了政治层面的内涵。孟子认为:“(不义之财)可以无取,取伤廉。”阐明了孟子对廉与贪的道德价值取向。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廉政小故事(精选20个),希望有所帮助!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8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9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0

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从此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在于谦为官的时期,在外地做官或京官奉差外出,便趁机搜刮一些民财和土特产,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以便为自己的升官创造条件。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写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治理方案,便准备动身。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呢!”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朝中大臣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把这件事称为“夺门之变”。不久,明代宗去世。

明英宗复位后,因为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就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

于谦生前曾写有一首七绝《入京》:“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阊阎话短长。”后来,人们根据他的品格,从中概括出“两袖清风”的成语。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1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

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

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2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3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4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当时的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斥,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任期届满,动身归乡之时,行李萧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艄公一看货物太轻,便说:“就这样开船,出了乱子怎么办?”陆绩问:“怕出什么乱子?”艄公说:“船装的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轻,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

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再买货物吧,陆绩身上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用巨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今留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篇15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推荐访问:清正廉洁 小故事 优秀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作文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作品 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优秀范文 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故事 清正廉洁的故事五十字 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500字 关于廉洁清正的故事 清正廉洁的故事书 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及传说 有关清正廉洁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