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陈:江西农业文明的当代叙事研究——以江西省非遗展厅为中心

时间:2024-03-16 08:44:12 来源:网友投稿

王子文, 熊 荣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昌 330038;
2.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艺术与体育学院,南昌 3301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之根、文化复兴之本、文化自信之基,是农业文明重要的文化表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 年8 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非遗的文化属性和历史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逐步得到落实。国务院2006 年5 月20 日开始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并逐步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非遗名录4 级保护体系,非遗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非遗走向现代生活”的观念更加熟悉并广泛接受。非遗保护的载体构建与生态设计,再一次回归大家的视线。

“物华天宝”显示了江西发达的农业文明,与之相关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在民俗、歌舞、戏剧、中医药、曲艺、音乐、工艺等方面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江西文化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江西文化强省的重要视角。利用非遗馆活态、立体、多元地展陈这些富有特色的非遗资源,是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特色。

江西省农业文明发达,其文化表征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2006 年至2021 年,先后组织申报了5 批次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江西省级非遗项目有558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达88 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省级非遗项目(含国家级)单位:项

以传统戏剧为例,如上饶弋阳腔、万载开口傩、德安潘公戏、上饶婺源徽剧、抚州广昌孟戏、抚州宜黄戏、九江湖口青阳腔、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江西目连戏、赣剧、宁河戏等都是国家级非遗。

以传统技艺为例,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庐山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上饶歙砚制作技艺、九江金星砚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万载夏布织造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进贤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等都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承人是非遗实践活动的重要承载者,是“活”的文化形态,是非遗活态展陈的核心之一。目前江西省内省级以上传承人有612 人,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含国家级)单位:人

以传统医药类传承人为例,有樟树中医药炮制技艺的袁小平、樟树药都药膳制作技艺的熊晓鹏、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的熊瑞祥、余干正骨法的江新浩、吉州骨伤疗法的梁建昌等。

以传统舞蹈类传承人为例,有婺源傩舞的程长庆、程金生、胡振坤、何柏坤、汪树坤,古陂蓆狮、犁狮的黎钦仁、黎忠英、谢达祥,永新盾牌舞的吴三桂、吴金人,黎川舞白狮的邓雅明,吉安鲤鱼灯舞的邓建明、何明燕,南丰跳傩的罗会武、甘永福,崇仁跳八仙的杨正孙,乐安傩舞的杨冬香等。

省级以上非遗资源,按行政地区划分,分布明显,具体如表3 所示。

表3 江西各地省级非遗项目(含国家级)单位:项

以九江市为例,民俗类项目有修水全丰花灯、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湖口粑俗、修水一圣仙娘花灯、瑞昌范镇河灯节、彭泽板龙等;
传统美术类项目有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湖口草龙、庐山篆刻等;
民间文学类项目有烟水亭的传说、德安八景传说、浔阳八景传说、都昌老爷庙的传说、彭泽小姑与彭郎的传说等;
传统音乐类项目有武宁打鼓歌、九江山歌、永修吴城排工号子、九江丝弦锣鼓、永修建昌锣鼓、庐山石工号子、九江秧号、瑞昌秧号等;
舞蹈类项目有都昌打岔伞等;
传统戏剧类项目有德安潘公戏、九江湖口青阳腔、庐山西河戏、德安南河戏、九江文曲戏、瑞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修水宁河戏、九江采茶戏等;
曲艺类项目有都昌鼓书等;
传统医药类有九江王万和中医药疗法等;
传统技艺类有金星砚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制作技艺、湖口木船制造技艺、武宁宁红茶制作技艺、九江桂花糕茶饼制作技艺、湖口豆豉制作技艺、修水哨子制作技艺、永修杨氏弹花技艺、九江吴氏酱味制作技艺等。

其他地方农业文明表征的非遗资源也比较丰富,兹不一一列举。

非遗馆展陈的是“物”,看见的是“人”,感受的是“生活”,这便是“见”往知来的文化!非遗馆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资源展示、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活态传承”非遗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博物馆展陈有从静态到活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活态展陈,尤为非遗馆所常用。非遗馆的活态展陈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目前,我国非遗馆建设速度加快,数量不断增多。根据刘魁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和杨红《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文章分析,近十年来各种非遗展馆、展厅、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①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全国已有各种类型的非遗馆424 个、展厅96 个、民俗博物馆179 个、传习所1216 个,到2016 年全国已建有非遗的传习所和展示场所8720 多处,且数量和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参见刘魁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EB/OL].(2010-08-28)[2010-09-25]. 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6&NewsID=7598。,如“安徽省现有非遗类博物馆场所313 个,甘肃省已建成非遗博览馆87 个”[2],这种逐步递增的趋势还在上升。就其经验和趋势而言,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展陈场所功能划分愈加明显,区块增多。展陈区块是展陈内容的物质文化空间,对其进行合理分类、与内容紧密结合、扣紧主题等至关重要,有学者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策划和设计。如张娜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及问题研究》文章从“展示对象”“陈列方式”“展示形式”“展示目的”“叙事方式”“场所举例”等6 个方面,描述了展陈场所的功能区块问题,并综合了 “专题类”“综合类”“生态类”“展览类”“主要园区类”“数字虚拟类”等六大类进行了立体结合考量。非遗具有鲜明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点,涉及语言、文学、音乐、戏剧、舞蹈、手工艺等诸多门类,在展示策略上要运用多种展示媒介和展示手段。非遗项目展陈,需要考虑到非遗 “十大类”的具体性、特殊性,有的学者就非遗具体门类展陈作出了相关讨论。如杨敏《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指出,非遗在博物馆展陈的形式方面可分为三大类,即物质媒介类、非物质媒介类和环境媒介类。“每一类都有若干表现形式:物质媒介可分为实物展品、展板与图表、装置与模型;
非物质媒介可分为活态表演、剧场式表演;
环境媒介可分为建筑环境、再现场景、表现场景以及漫游场景。”[3]

第二,探索活态展陈转向的趋势明显,方式活跃。活态展陈理念源于非遗本身的活态性质。活态性是非遗最为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非遗是以“人”来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非遗传承人本身也是文化的“二传手”,是人与人的活态传承关系,也是技艺(“绝活”)的“手把手”或“口耳相传”的传承关系。越来越多的展陈方式也由原来的博物馆静态展陈向非遗活态方式逐步靠近和转化,以突出特色和品位。有的还将“活态”二字直接用于非遗馆的命名上,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张俊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设计−以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例》一文就区分了一般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的静态展陈与非遗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活态”展陈的不同。并就相关区块做了两种探索展陈方式:“活动+实物”展示、“信息技术+工作坊”展示。同时还提出两点建议:变工作坊为工作室,在博物馆内灵活展示,兼具教育、传承、展示、宣传等目的;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场景复原,“通过营造原生环境氛围,复原某种手工技艺的社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等,使参观者更深刻地感悟技艺的本质与承载的精神”[4]。

这种根据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特点、展示现状,采取以“观众取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能非常契合非遗馆展陈的活态需求。“通过互动体验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和兴趣,实现从‘物’为中心的展示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体验模式进行转变。”[5]这种活态展陈方式的认识、开发、利用和推广,主要是结合非遗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法,给人一种“回到现场”的感觉,并从“主体体验”“空间体验”“行为体验”等角度进行多维有效“互动”,使来观者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的内容和技艺过程,同时也活跃展厅的参观氛围。

第三,非遗展陈活动增多,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意识增强。展览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在展览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视觉记忆和思想波动。

从2006 年开始,每年都有非遗保护的成果展示或专题展示,如2010 年“巧夺天工−中国非遗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9 年江西省的“活色生香−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等。“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中国非遗博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是典型的多功能、广范围、众参与、惠民生的展陈活动平台,也是综合性非遗教育、传承、交流、贸易的复合型平台。从中可以看出:非遗已经有效融入当代生活,已经回归生活的一部分,对构筑生活的历史记忆、认同生活的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民生经济水平的增长等都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预判当下非遗展陈的几大趋势和未来方向。

第一,展陈形式指向明确−多元并存的格局。综上可以分析出我国非遗展陈样式的多元性,有固定的、长期的、室内的、成规模的展陈,也有不固定、临时的、室内外兼有的、不成规模的展陈,还有采取“生态展示馆”方式、“就地保护与展示”的展陈方式。将非遗整个原生环境进行人本性、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保护,往往还与当地旅游产业开发结合在一起,实现“非遗+旅游”的结合,践行“诗和远方”的和谐统一。

第二,展陈目标指向明确−促进民族文化认同。非遗是地方文化的名片,非遗展陈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观众对遗产的认知、增强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等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广大民众再次强化地方文化认同。如宁波非遗展示中心、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国家级非遗生态保护区等的展陈,最明显的目的就是促进文化认同。

第三,展陈方式指向明确−立体活态展陈。在非遗博物馆展陈中,活态展陈包括传承人现场的互动,还包括VR/AR 技术运用的“模拟”互动。非遗是人的文化,是活态的存在,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平台和观演体验,实现“人与人”或“人与物”或“人与自我”的一种“互动传承”,把展陈“物”中体现的“人”突出来了,让人理解了其“物”背后的技艺和民俗等。

第四,展陈体验指向明确−原境式沉浸式体验。原境式沉浸式体验就是要求环境的“再生”和“重现”,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平台,让观众在仿真虚拟环境中去体认非遗的传承过程。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非遗信息的过程,可以在展览中安排一条故事线和一条体验线,双线结合,把“故事”巧妙契合于展陈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生存的田野走向学术的层面,要经过研究者的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6]经过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的非遗,当其再次展陈出来供人 “阅读”“体验”和“回溯”的时候,就进入文化叙事范畴了。这种文化叙事,既要思路清晰,更要内容合适,并以相应的技术加以辅助,多者有机结合,构建一种“沉浸式”体验模式,让“活态展陈”成为一种目标。

(一)江西非遗馆展陈设计思路

1)活态展陈,着眼于“活”。

文物和非遗的最大区别就是,非遗是“活态”的,是存在于人身上的文化样态,而文物则不是。所以非遗馆应考虑对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既考虑到流动性也考虑到固定性,以传承人的手艺展示和表演艺术的展演为主,体现鲜活生动的动态展现,避免传统工艺展成为静态文物展的模式。

2)荟萃典型,着眼于“特”。

根据江西省各地分布的“十大类”非遗种类,按照国家级、省级等依次划定范围,提炼每个地方的典型。如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类的《草编•湖口草龙》《锡雕•莲花打锡》等,又如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类的《灯舞•鲤鱼灯舞》等,要提炼出一种“绝活儿”,荟萃典型,展示其特色。

3)互动传播,着眼于“育”。

美育是非遗传承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非遗馆在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项目技艺流程的活态展示,增强非遗趣味性的同时,还要为其搭建一个沟通互动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定期传习授课和互动传播提供一个公益场所,这是“美育在场”的一种“活”的表达。既考虑到“真实性”也考虑到“虚拟性”,形成线上、线下混合“互动传播”,共同构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4)文化消费,着眼于“久”。

“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多样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文化的分层体现了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张力,而从文化存在的空间、时间状态来看,文化的个性、独立及其整合、延续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稳定和变化。”[7]非遗展陈也需考虑这种分层和变化。如非遗馆要让传统工艺类项目产品和衍生品以文化消费的形式活起来,既考虑“群众性”也考虑“分众性”。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表达的载体之一,让传统社会优良的传统观念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尽可能地感染现代人,让观众把“非遗馆”带回家。这同时也是降低展示成本、维持长期非遗活态展的有效办法。

(二)江西非遗馆展陈叙事内容

江西省非遗馆展陈内容根据场馆实际面积情况,主要通过复原法、陌生法等手段,以复原具有赣鄱传统特色小镇的一条老街为主线,重点突出江西厚重的历史、形象的展示和难忘的记忆。

整个展陈分为4 个篇章,每个篇章文案用 “韵文”方式呈现,这是江西非遗展馆展陈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也为全国展陈文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1)巧 • 乡物 • 工艺。

用“巧”字来体现工艺类非遗“匠心”,主要展陈江西工艺类非遗制作技艺,如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婺源婺墨制作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瑞昌竹编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等。

该部分内容文案如下:

“物华天宝”江西胜,“神工意匠”江西巧。进贤文港毛笔好,“华夏笔都”最称当。婺源婺墨如漆黑,万古存真远名扬。北有“洛阳纸贵”,南有“光照临川之笔”,一字难求才华显,知者创物古今传。铅山连四纸品佳,明版《十七史》、清版《古今图书集成》悉用到。四大名砚耀华夏,婺源歙砚占一家。景德镇名瓷行天下,吉州窑木叶天目独步夸。藤编、竹编,编进美好生活;
木雕、雕版,雕刻沧桑岁月。物融精神在,工匠走天涯。

2)妙 • 乡音 • 演艺。

用“妙”字来体现表演类非遗的“会心”,主要展陈戏曲表演、曲艺表演、传统舞蹈、传统音乐表演类非遗等,如赣剧、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南丰傩舞、永新盾牌舞、龙虎山道教音乐、兴国山歌、九江青阳腔等。

该部分内容文案如下:

玉茗千秋绝妙词,试翻古调作新声;
东方戏圣汤显祖,有梦有戏有乡音。“高腔之祖”弋阳腔,“美秀娇甜”赣剧扬,海盐遗音孟戏有,青阳滚调南北畅。兴国山歌“哎呀嘞”,萍乡春锣“仓冬冬仓”,打鼓歌里起四番,永新小鼓有坐唱。天师道乐步虚韵,普庵咒里观佛光。南丰跳傩平安福,舞狮舞盾乡风好。赣鄱舞台处处有,乐平戏台村村多,入耳务须平气听,当场顿觉笑颜放,“久看愈好”倾真情,载歌载舞功夫妙。

3)足 • 乡味 • 饮食。

用“足”字来体现饮食类非遗的“精心”,主要展陈有关吃、喝等饮食类非遗,如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莲花血鸭烹调技艺、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等。

该部分内容文案如下:

“酒逢知己饮”“千杯不倒翁”,四特名天下,香醇味无穷。江西米酒处处有,吃穿住行古风存。一壶老酒叫得应,亲朋好友来相逢。冻米糖、灌芯糖,九江桂花茶饼香。“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婺源绿茶香天下,狗牯脑茶顶上鲜。横峰葛粉营养富,曾有北参南葛呼。莲花血鸭真的辣,高安腐竹顶呱呱,瑞昌山药赛人参,南昌瓦罐汤,活色又生香。

4)浓 • 乡情 • 节庆。

用“浓”字来体现民俗类非遗的“热心”,主要展陈江西地方民俗节庆类非遗,如万年稻作习俗、吉安安福中秋烧塔、上饶石人庙会、新建石岗梅烛灯、吉安敦厚元宵灯会、鄱阳湖鸬鹚捕鱼习俗、南昌湾里上坂关公灯、靖安草龙灯习俗等。

该部分内容文案如下:

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一岁除。恭喜发财年年祝,家家户户笑颜舒。生活仪式感,传统节日通通贯。文化记忆力,乡风乡情处处题。跳傩神,龙狮舞,贺新年。元宵节,看花灯,猜字谜,乐游天。寒食又清明,踏青更思亲。五月五,是端午,众划桨,争一流。七月七,鹊桥会,金针度人技巧奇。多彩江西时时有,报秋晒秋庆丰收。中秋月圆人亦圆,重阳来赏菊,老少喜来登。生活有滋味,节庆倍欢喜。

(三)江西非遗馆展陈叙事的亮点

第一,数字媒体协同呈现。省非遗馆是数字化的呈现。它通过声光电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非遗走进当代生活,加快非遗融入城市文化综合体,打造南昌文化网红打卡名片。

第二,沉浸式体验。运用3D MAPPING、VR、AR 等多种展现方式,全方位、全感官展现江西非遗。

第三,更深层次探索。动静态镜头组合使用,将传统工艺流程、演绎过程,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动态化、快速化、趣味化呈现。

第四,看、听、玩、学的结合。将非遗展示物进行视觉传达美化,结合非遗馆装修材质、基础色调等,将水墨、宣纸、民俗等设计元素融入展示界面中。将青阳腔、弋阳腔、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南丰傩等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融入多媒体展项,为其注入灵魂。让静态展示的东西通过“玩”的方式进行激活,突出“参与”和“体验”,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传统、接续传统的热情。

总而言之,每一处场景都保证观众在馆内所看到的是接近历史、饱含韵味的旧时赣鄱风情。凸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理念,让人“触景生情”,加深地方文化认同感,更加热爱江西这片热土。

猜你喜欢活态技艺传统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年9期)2023-01-17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推荐访问:江西省 江西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