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4-03-17 15:22: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艺铭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话语分析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1]在Languag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提出从话语的内部视角来进行研究,此后,话语分析逐步发展,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20 世纪末话语分析研究开始在中国出现,朱永生[2]把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起步期和成熟期。

近20 年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依据不同理论对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了研究,随着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发展壮大,话语分析研究不断和其他学科结合创新,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如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批评隐喻分析等。

本研究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3]研发的软件CiteSpace,通过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此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过去20 年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归纳。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笔者以“话语分析”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筛选了“2002~2021 年”期间发表于CSSCI 和北大核心的文章,文献类型选择“期刊”,去掉书评、访谈、(会议)综述等相关度较低的研究后,共得到1080 条文献。

然后导入CiteSpace 5.8.R3 进行下一步分析。

论文作者一定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越多,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由图1 可知,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合作网络图谱中的节点网络分布比较松散,且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有辛斌等学者团队、张德禄学者团队、李战子学者团队等。

通过考察图中学者的研究领域可以发现,尽管这些学者所从事的都是话语分析,但是他们的视角却不尽相同。

田海龙、丁建新、刘文宇等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德禄从多模态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何伟、黄国文和魏榕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辛斌主要从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1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机构及作者可视化图谱

关键词反映了研究文章的核心内容,在关键词共现方面,通过剔除“话语分析”等含义重复项,得到CiteSpace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图2)。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国家形象”“多模态”“语料库”“隐喻”“互文性”“新闻话语”“课堂话语”“新媒体”“话语策略”等是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其中“多模态”“隐喻”“互文性”体现了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框架。

图2 国内话语分析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

可以看出国内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国家形象、多模态、语料库、隐喻、互文性、新闻话语、课堂话语、新媒体和话语策略上。

虽然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但是随着话语分析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也逐步引入了认知语言学、视觉语法、语用学、诗学、叙事学和文体学等语言学的理论。

20 年来,国内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除了意识形态、话语策略、互文性、语料库等热门话题之外,国家形象、隐喻、多模态、新闻话语、课堂话语、新媒体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

在影视、戏剧、广告、文学、修辞、翻译、语料库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

关键词突变图可以用来跟踪学科发展,了解最新、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以了解学科前沿。

笔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突发性检测(Burstness),导出关键词突变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国内话语分析关键词突变探测统计

通过图3 可以看出显示了过去20 年话语分析研究趋势有以下特点:

第一,“权力”和“意识形态”是话语分析研究重点。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语言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从2002 年开始,“权力”和“意识形态”相关的研究就是话语分析研究的主流之一。

近20 年,国内学者在Fairclough 的“话语-实践”研究法、Wodak 的“话语-历史”研究法和van Dijk 的“社会-认知”研究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语料库、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涌现出了一大批跨学科研究成果,并产生了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4],其主要方法是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进行话语分析,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如唐韧[5]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视角分析了英国新工党执政十年的政府报告及大臣演讲中有关“社会排挤”的话语,通过分析发现其掩饰了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第二,“多模态”研究近十年开始萌芽并飞速发展。

在2012 年,国内“多模态”研究开始出现,此后热度不断增高。

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教授在此领域发文量较多,如张德禄[6]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冯德正等[7]对公共卫生危机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视频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的研究主题也衍生出英语教学、PPT、字幕翻译、课堂话语、视觉语法等多个主题。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试图将多模式的话语分析与新兴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田海龙和潘艳艳[8]提出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着重于探讨交际者在不同模态下的交流意向和社交行为,及其实现路径。

但是,相较于国外多模态跨学科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研究体系。

第三,话语分析和“国家形象”研究结合日益紧密。

“国家形象”是个涵盖面很宽的术语,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和评价[9]。

国家的形象是影响其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该国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是影响冲突与和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近20 年,国家形象一直是传播学、语言学、国际政治等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

中国形象长期处于“他者”塑造的地位,出现了“国家形象焦虑”,为了实现中国梦和我们的文化理想,塑造正面的中国形象是一项紧迫任务。

赵永华、陆君钰[10]以涉华新闻为语料,分析了该报的隐喻修辞及其呈现和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揭示了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第四,“新闻话语”“新媒体”成为话语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2009年学者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新闻话语”和“新闻语篇”。

尤其是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逐渐成为话语分析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近些年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模态。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便携性、趣味性等特点,纪录片、宣传片、电影、短视频等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话语分析在当下为我国国家形象构建、话语策略和语言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以CiteSpace 软件为研究工具,对近20 年国内核心期刊话语分析相关的论文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国家形象、多模态、语料库、隐喻、互文性、新闻话语、课堂话语、新媒体和话语策略等是近20 年的研究热点,互文性、多模态、语料库、新闻话语和国家形象等是近年来话语分析研究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未来话语分析研究领域跨学科属性将越发明显,研究对象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融合与创新。

猜你喜欢互文性语言学语料库《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5-20“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2期)2018-08-27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1期)2017-01-20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首都外语论坛(2014年1期)2014-03-20社会语言学名词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3期)2010-03-20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当代修辞学(2010年1期)2010-01-23

推荐访问:可视化 分析研究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