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3-25 09:44:03 来源:网友投稿

朱敏

摘  要:新时期的社会转型发展,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不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心理障碍,还容易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下出现负面的情绪,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文章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创新理论,对高校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工作具体落实情况展开分析。首先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应用价值,其次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最后针对问题在实践教学层面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建立更为积极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化解学生消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和心理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辅导有着三种使命,分别为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大家找到生命乐趣、培养人才。20世纪初,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战后心理创伤治疗上,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心理学应用的重点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知影响深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心理学家们都忽视如何使人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一研究内容,将心理学研究基本等同于医学研究,最终造成人们谈到心理疏导就会想到心理疾病,产生负面的情绪。对此,我们要以更为积极的心理教育手段,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并使心理教育集中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此实现心理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1]。

一、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社会的转型发展,提升了岗位人才需求,学生处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困惑、迷茫、无助等情绪。特别是处在消极的群体氛围中,更是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针对学生心理现状,我国各大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仍偏向于消极心理学模式,以教育手段与咨询、治疗、干预为主,重咨询轻预防的教育形态,造成学生积极心理动能不足,很多存在的隐性心理问题难以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使教学工作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发展,指导学生建设积极的心理品质,避免心理教育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会找到学生积极心理心态发展的关键点,利用科学的引导手段,使学生主动调整心态,通过将积极的态度转化为动能,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的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实现内心的平衡与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健康的心态,可通过学习积极的方法来实现。特别是对成长在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望,心理的可塑性较强。面对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自我激励、自我疏导、自我调节的方法,在面对压力和困惑时,能够激发内心的积极心理力量,调整好内心的状态,获得情感和情绪上的满足。从而解决学生存在的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一)心理教育以康复和咨询为主,教育定位不准确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校提升了对心理教育的关注,并逐步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但是具体分析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心理教育仍然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导,偏重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忽视对学生积极心态、心理品质、心理潜能的挖掘。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是先安排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合咨询和访谈的结果,教师解读学生内心的困惑,以及成长道路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调查报告的结果,教师通过面对面心理疏导,或者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单从心理咨询记录来看,主动进入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失眠、情感障碍、焦虑、暴躁等,在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下,才主动寻求帮助,使很多问题难以通过简单的心理辅导解决,造成心理教育的时效性降低。部分教师展开心理疏导时,只告知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这种浅层次的心理指导,导致学生对心理教育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并逐渐排斥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造成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疏导方式单一,心理教育碎片化和孤立化

心理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学理论、实施心理治疗的主要渠道,课程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课程落实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有效的疏导,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当代青年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心理教育课程地位不高[2],创新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碎片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化。高校心理教育以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为主,且指导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虽然受到心理上的疏导,但是难以形成积极的心态,难以形成健康心理的控制力,无法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学内容碎片化。大多数教师心理测验的结果可以参考,为学生制定心理档案。而有关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条件的数据不完整,导致教师落实的教学工作指向性不足。部分教师单纯依靠教材内容,忽视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完整性不足,学生难以建立知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孤立化。目前,高校大多数心理教育工作集中于课堂中,课下的心理认知上,教师没有与社会、家庭形成合作的关系,以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很多心理问题难以识别,学生不愿敞開心扉[3],进而造成心理问题无法解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4],对于明确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5]。在具体实施阶段,应根据不同轻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科学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轻,应注重以预防为主,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抗压能力锻炼;
第二等级心理健康问题处于中等水平,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坚持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6],以便于在心理问题尚未加重阶段及时将其消除;
第三个等级是治疗心理疾病,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已存在心理疾病或障碍的个体,必须要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加强重视程度,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二)重视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所具备的乐观主义、信仰、职业道德与勇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精神疾病,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其目的就是要深入挖掘学生乐观主义、信仰以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积极品质,将这些品质提炼出来体现在学生成长各个环节,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自我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确保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以积极心态做好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为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设置上,应重视融入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围绕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几个模块进行创新设计。并重点围绕大学生群体常见的自卑、自负、攀比等心理偏差,或者在解决人际关系上的交流欠缺、情绪失控等问题,积极融入与之相关的积极心理学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幸福感,围绕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做好教学内容设计。进而才能确保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贴切。另外,还应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定期深入网络平台,搜索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典型事件、真实案例、时事新闻以及舆论话题,整合制作成拓展性教学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导入课堂之中。同时,借助拓展性、现实性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将社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并学会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应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度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必须要重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正确认知,明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感受,引进各种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与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拉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一是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作用,明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7]。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职能,多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与实践能力,把握多种形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措施。并主动与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展开学术深造、学术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吸取他人教学经验,增加自身教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教师应深入把握积极心理学实质性内涵,重视发挥自身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典型示范作用,时刻保持积极、正向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应重视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围绕真实案例、典型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围绕教学案例展开交流、探讨,阐述彼此思想观点。教师则在一旁适当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以温和、平等的话语和态度阐明正确想法和观念,避免语言过于生硬激起学生的心理逆反。以此来让学生形成心理自觉,在日常社交、生活与学习中自觉调控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三是还可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创设虚拟课堂,播放相关视频,直观地展示不同心理问题特征和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角色模拟,各自扮演视频中的不同人物角色,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降低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缓解心理压力。

(四)引进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应重视把握信息时代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放在线咨询、在线教育、在线心理疏导等服务功能。并借助线上平台实时监测网络动态,了解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一是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特点及要求,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科学、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更加丰富、广阔的渠道支持,进一步打造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中随时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在具体实践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应重视完善心理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室等各项功能板块,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8],开发私密对话或公开谈心板块,私密对话为不公开学生身份信息,以匿名形式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帮扶。此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阐述自己遇到的心理压力和困难,更好地与心理疏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改善心理状态。公开谈话则是公布学生身份信息,有利于掌握该学生具体心理发展情况,在发现学生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第一时间,指派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找到学生,与学生展开一对一谈话和交流,提供针对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重大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二是通过在网络平台中开辟专门的学生匿名寻求帮助板块,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反映自身心理问题,教师则应及时回应和展开心理疏导,既能够保护大学生隐私,又能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注重在网络平台中开发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校园网内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话语等具体表现,监测学生思想动态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潜在的心理问题[9],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教师谈话、推送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宣传各种积极向上的典型事件和名人名事。在网络中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空间氛围,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演讲大会、心理绘画创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征文活动等。制定相应奖项,对积极参与并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实质性奖励,以切实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结语

目前,青年学生普遍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望,学生心理的可塑性较强。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较强的心理波动,表现出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要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促进学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在具体落实教学实践时,心理教育手段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持续性不足,造成教育的有效性难以提升。对此,需要高校心理教育明确育人目标,积极挖掘学生的心理品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下,教师能够快速捕捉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实施心理疏导,让学生处在积极的环境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更容易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寿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薇.体验式教学——筑音乐课堂高效之路[J].天津教育,2022(15):138-140.

[3]李玉杰,支景.“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1):93-95.

[4]闫坤.当前高职生心理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职工教育,2014(8):77.

[5]刘文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优化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5):93-95.

[6]郭鹏鹏,朱爱云.网课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3(5):28-30.

[7]左蔚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170-173.

[8]张佳楠.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59-61.

[9]黄丽芬.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调适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23):15-1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推荐访问:视域 健康教育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