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汲取与发展

时间:2023-09-19 09:40:12 来源:网友投稿

文丰安 罗雅洁

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并肩负这一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回顾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先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然后用几年时间对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再经过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长期持续向好、各项事务发展韧性强劲的态势。现如今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新的历史战略机遇期,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2020年,在《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系列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以及重大举措。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既是对党今后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回响,同时也为推进共同富裕相关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治国之道,富民为本。共同富裕思想根植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沃土,是历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之路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对未来增强人民幸福感和推进共同富裕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因此,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立足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意蕴和现实内涵,深入探究我国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既是对中共党史的百年回望,也是为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添底气和希望。目前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相关主题已有广泛研究基础,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发展这一研究主题还不太完善。因此,本文从某种程度上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比较强烈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共同富裕思想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探源,这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共同富裕理念的发展历程,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与共同富裕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浓厚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党和人民奋斗的崇高目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相关内涵也已经赋予时代新义。当前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就共同富裕的内涵而言。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一是“富裕”,二是“共同”,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中的“富裕”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用来表征财富的丰裕程度;
“共同”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用以说明财富的占有方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以上研究表明,共同富裕含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其在不同时期赋有不同的内涵,但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全体人民日渐富裕的社会态势。

其二,就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生成逻辑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其自身逻辑,该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理论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成果;
既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相融合的结晶;
也是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问题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产物。〔5〕为了全面且系统地认识共同富裕思想,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6〕结合不同时期的国情及时代特征发展形成了现今丰富的共同富裕理论体系。

其三,就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运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而言。数字技术使用实现了穷人的去边缘化,让更多弱能群体获得发展机会,提高农户的生活和福利水平,有效抑制贫困发生,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使用的增收效应有助于推动农户共同富裕实现;
二是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农户共同富裕;
三是数字技术使用赋予农户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机会。〔7〕数字技术赋能促进区域、行业、人群内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从而有效缩小地区差距、产业差距和收入差距,给共同富裕带来积极影响。〔8〕共同富裕与数字经济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和协同效应加速财富创造,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可以“带后富”和“帮后富”,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助力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9〕

其四,就目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挑战而言。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给代际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与服务提供带来了较大挑战。〔10〕此外,在现有利益分配格局下,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仍面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过大〔11〕、社会居民资产总值仍存在较为明显差距〔12〕等现实问题,这些挑战的存在表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五,就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而言。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本身就是向世界彰显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为全球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13〕共同富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的迫切要求。〔14〕新时代共同富裕以“全体人民”为主体对象,更为关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与质量,即是否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准确把握现阶段共同富裕理念的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5〕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邃认识和准确把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16〕

其六,就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而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17〕针对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实施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路径选择,以期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益、扩大农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民增收能力,缩小农民收入地区差距,从而促进全体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8〕城乡融合发展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9〕全民医保是迈向共同富裕最重要的社会性基础设施之一,因病致贫被公认为是最主要的贫困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共同富裕最大的阻遏因素之一。〔20〕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具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追求的崇高理想目标,目前学界就共同富裕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生成逻辑、数字化乡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共同富裕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及其现实途径已有广泛研究,这些理论分析和现实经验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但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思想理论渊源方面的研究〔21〕,多集中于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富裕理念文化根基的研究,从更为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研究成果不多。而本论题研究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渊源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中共同富裕优秀思想,同时也为寻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念提供文化基础支撑和价值认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共同富裕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我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之中。不管是古代先贤对于“均富贵、齐发展、同享有”的思想,还是近代以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倡导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对于追求人人平等、和谐社会、国家富强的殷切渴盼,都展现出我国不同时期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向往与希冀。这些思想不仅反映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深刻折射出我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理念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是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根基。

(一)大同理想

在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大同理想成为历代先贤们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早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农家等对美好大同社会的构想中,就已经蕴藏着共同富裕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儒家思想中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开篇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进而详细描绘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户外而不闭, 是谓大同”。〔22〕此外,道家“小国寡民”思想,在《道德经》中所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想社会模式;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理想追求;
农家许行倡导“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美好社会,人人劳动,没有剥削,诸如此类都是古代思想家对大同理想的向往。《吕氏春秋·贵公》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东汉公羊学家何休提出“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观点等均与“大同”社会相仿。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近代进步人士面对救亡图存的局面,仍未放弃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反而将其作为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解放、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思想武器。晚清时期,康有为赋予传统大同理想以新的时代特色,认为实现大同必须“去九界”,在《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未来人类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实现途径,要求实现婴幼少儿皆公育公养,老人残疾者皆有养老院养病院所体恤,描绘了一幅“无邦国、先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在其倡导的三民主义中多次用大同理想进行阐释,并将大同理想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结合起来,认为“共产主义”亦即“大同主义”。虽然自古以来传统大同理想是历代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历代农民起义还是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种种尝试,都无不以失败告终,但是传统大同理想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向往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二)均平思想

一直以来,公平、正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社会的朴素认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为缓解贫富分化、维系社会稳定的智慧结晶。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均平思想,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共有原则,并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其实质在于均衡,即人人“各得其分”。〔23〕正如朱熹所说“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24〕晏子也有过“权有无,均贫富”的思考。近代康有为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也是公有制社会,即“去家去国,天下者为天下人共有之天下”;
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事实最紧要的就是均贫富”〔25〕,并在均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均富”目标。此外,历代农民起义也都打出“均平”旗号,反映了民众对均平思想的价值认同。不论是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农民起义“等贵贱、均贫富”,还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勾画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制度中对于土地的分配的表述以及实现均富的思想反映了古代农民阶级对于平均地权和共同富裕的热切向往。因此,均平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古老话题,折射着人们对人人平等、财产公有、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为共同富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传统的均平思想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但依旧蕴藏着许多积极因素,一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

(三)义利观

关于义利问题,我国古代哲学早就有“义利之辨”。纵观中国历史,一直有着重义轻利、非义不取等观点。对义利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对待利益的不同态度,也是古代思想家利益观的集中体现。儒家义利观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儒家思想家在道德与功利的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理性认知,不仅承认利是人的本性欲望,比如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皆两有也”,同时也强调在面对利益时要坚持先义后利、以义取利的原则,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主张。并且,儒家思想在处理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中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准则。孟子提出“居天下之所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6〕,已然折射出一种大丈夫精神,强调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应以国家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为前提。董仲舒将道义放在功利之前,要求统治者全心全意考虑义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功利,提出“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计其功”。此外,还有生财有道、取之有方的观点。司马迁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主张,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指出物质基础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强调物质利益对精神文明和个体道德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古代传统义利观以家庭、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为道德旨归,来探讨义利问题。这些朴素的义利观不仅与现代集体主义主旨高度契合,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此外,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还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比如儒学《尚书》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等等都是经典的民本思想,一直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与弘扬。这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同、均平、义利、民本等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沉淀,在历史不断演进中逐步淬炼成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根基。

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大同、均平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然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因此,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其价值主张与中国人民的天下观、社会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不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继承和发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有效转化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毛泽东共同富裕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攻读过传统经典,那时他向往和追求的就是《礼记·礼运》里描述的大同社会,不仅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而且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17年他在给黎锦熈的信中写道:“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27〕后来毛泽东认识到在中国实现大同社会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28〕可见,毛泽东既吸收了传统大同观的精华,肯定了这一传统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同时又也强调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建立人民共和国,才能实现大同社会,这是对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创造性转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传统的均平思想,在农村根据地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将土地问题作为凝聚人民的重要出发点,最典型的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收归地主土地为农民所有。平均地权,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此获得土地权,拥有主人翁意识和可以实现其自我发展的机会。总的来说,这种平均地权,让每个农民都能安身立命作主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有关共同富裕理念雏形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化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为我国共同富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的创造性转化。1953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提出,该文件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9〕此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放在了中央全局高度的议事日程中。1955年,毛泽东又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座谈会时,适时地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阐释,而后不断地对共同富裕这一理念进行蓝图构建,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这一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共同富裕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论断,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0〕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战略的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经济上的快速增长,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快速提升。这些成就也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中国古代均平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调节均衡以达到人们按其身份享受应有的相对公平待遇的中正和谐思想”〔31〕,这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不仅注重均衡发展,也承认不同社会主体在财富水平中的差异,充分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更展示出我国已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一大步。再次,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思想。三步走战略思想中要求提升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价值目标。三步走战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共同富裕理想目标最贴近的战略构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已经有实实在在的战略支撑,并已成为国家整体发展规划蓝图。总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而且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带领广大人民走向富强富裕的新进程。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接续发展邓小平三步走战略,针对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具有鲜明共同富裕理念的崇高目标的建设。此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为防止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中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提出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每个人都富裕这一理念。总之,这一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续深化共同富裕发展任务的力度,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还要求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思想,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此来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这些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接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针对新世纪新的形势与任务,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中,首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人民立场上,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强调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中作考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以人为本思想。其次,科学发展观还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地区优先获得“先富”机会,沿海地区和各大沿海开放城市也因此早已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但对于我国内陆地区而言,未能获得优先发展权,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处于落后状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不均衡,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重要问题。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超大城市群,但在内陆地区城市建设还在加速追赶的路上。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闭塞,还未能展示出农村发展新活力。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党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持续关注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求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系列战略和举措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丰富我党共同富裕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总之,这一时期党的共同富裕理念在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义利观和均平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公平和效率兼顾以及保护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成果。

(一)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强民富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进入新时代则使中国人民强了起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成现代化强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更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保障。孔子提出“足食足兵”,强调国家不仅需要充足的粮食储备,同时还需大力提升国家军事战斗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党中央强调,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提出改革强军战略,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当前,我国已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征程,面对我国现阶段国内发展存在部分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发展处在中低端水平等问题,以及国际上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新一代新兴技术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等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可进一步朝着共同富裕理想愿景迈进。因此,党中央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来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第一,坚持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国中低端产业转型速度,提升我国研发力度和高质量产品供给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就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党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我国在科技领域改革力度和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创新,解决我国在关键技术中“卡脖子”问题,同时还通过建立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使我国能拥有自我发展的核心技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坚持在提升高质量发展中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可以为我国各行业领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带活各行业领域发展水平,提升行业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提升行业间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行业人员收入水平,迈进共同富裕。第三,坚持高质量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需求品质。新时代党中央已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了解到现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品质的需求,因此,坚持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需聚焦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上,提倡绿色出行、营养休闲,打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给予人民一个绿水秀丽的生活家园,也给予人民一个精神富足的生活愿景。总之,国强民富一直是我国五千发展中历朝历代国家建设根本。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二)坚持强化共同富裕意识形态建设,保障人民共富同享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共同富裕意识形态建设,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共富同享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既受古代传统文化中“官舟民水”“民田国苗”等民本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中忧国忧民思想的启蒙,更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从民族和国家大义出发,突出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在社会前进道路中的突出作用,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所想和利益所向。持续关注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始终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满足。坚持效率与公平两者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价值观培养。其次,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出发,从四个维度对共同富裕内涵进行了新阐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共同富裕不只是整体上的共同富裕,更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仅仅强调物质基础极大富裕,还强调需人民精神富足。党中央强调共同富裕的新内涵,就是强化共同富裕意识形态建设,让全社会凝聚起建设美好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使全体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也能享受富裕的馈赠,实现人民富裕共享的愿望。总之,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中国共产党在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人民共富共享的意识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始终,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让人民共享的意识也从未削减,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始终坚定不移的选择,党才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热切拥护。

(三)坚持在社会领域均等化中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均等

古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要实现分配均匀,以及古代纵横家强调要实现财富分配公正平等的均平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中均等思想的启蒙。实现均等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时期和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并更加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必须要解决把蛋糕分好的问题,进而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发展均等的理念。第一,强调就业公平和机会公平。针对农民工群体不平衡问题,国家要求均可享受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薪资待遇和职工培训待遇,并给予农民工一定的住房补贴和就业补贴,以及与城市居民相匹配的社保体系和医疗体系,保障农民工合理劳动所得和自身发展机会,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上学难的问题。第二,强调教育公平。对于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党中央强调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需要向偏远地区倾斜,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均衡享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第三,强调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将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引入农村偏远地区的效率和水平,以此加速农村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激发地区活力,打破地区隐性壁垒,均等享受数字化建设红利。以上一系列措施充分展示了我国就业公平、医疗和社会保障公平、教育公平、地区发展公平的全民全域发展均等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出发,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全域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能力的真实体现。总之,均等思想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国共产党正是将这种血液中的基因发挥到极致的领头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仅从优秀传统思想资源汲取智慧,并且发扬光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后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奋斗目标,更是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不断奋进着人人所想实现的崇高理想目标。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念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吸收西方文明中对理想社会构思之精华,更有中共百年来对追求共同富裕理想中的经验总结,展现出我国共同富裕理念一脉相承、蓬勃发展的中国属性。现阶段,经过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正蓄力勃发,带领广大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前行。但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要清晰认识到我国共同富裕理念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本性,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理念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思想和经验,促进共同富裕理念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其思想的正确性和指引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共同富裕事业朝前迈进,才能早日实现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夙愿。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理念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汲取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