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3-09-24 14:20:17 来源:网友投稿

胥彦玲, 卢 絮, 刘 宇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技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于1995年在其著作《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中提出[1-2]。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当前,对于数字经济内涵的权威定义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阐述的: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3]。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16年后,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学界对推动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北京作为全国数字经济中心和标杆城市,探讨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路径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任欣虹和康达华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总结了各个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先进做法,认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北京高端数据要素集聚效应明显,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全国领先,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优势是注重顶层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应用场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4]。孙若丹等在分析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关键要素的基础上,从统筹规划多层次数字经济新格局、打造京津冀数字创新圈、培育数字化龙头企业、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4方面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对策建议[5]。唐建国和赵刚在分析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与问题的基础上,从7个方面提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策略和“强平台-聚数据-促信创-拓场景-育生态”五步走的发展路径[6]。

当前,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构建数字经济生态是区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的首要任务。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要打造国际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数字经济的国际化融合、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7]。因此,全面分析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数字经济稳增长的发展建议,对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自2015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积极响应数字经济战略部署,顶层设计和相关产业配套政策密集落地,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首位。在数字基建、数字技术资源、数字产业、数字贸易等领域发展优势明显,在数据交易市场培育、数字融合带动价值提升、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效果显著。

1.1 新型数字基建全面提速

在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推动下,北京数字新基建加快推进。2021年,全市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6.4%,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速建设。目前,已开通5G基站5.64万个,提前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重要功能区、重要场所的5G网络覆盖。此外,全市正推进构建高带宽、广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新一代超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云边端设施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跨境数据流动、数据交易等领域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石[8]。

1.2 数字技术资源得天独厚

北京数字资源丰富,数字技术全国领先。区块链发展具有先发优势,拥有区块链企业189家。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完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获批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入驻企业近200家。数据中心持续优化,拥有首个超级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际领先的数字化基础平台和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此外,北京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科研院所等,央民企总部、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57家)、独角兽(全球独角兽之都,93家)云集于此,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充裕,在国内人才分布最多的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1.3 数字产业稳步发展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占全国一半,居世界城市首位,京东方、联想、小米、中芯国际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军企业领先全国。电信业稳步发展,五大电信运营商总部均设在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先全国。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 918.1亿元,增长16.4%;
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 060家;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3万件,同比增长1.2倍,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的54.2%。互联网产业综合实力强劲,全国市值排名前30的互联网企业中有11家位于北京[9]。工业互联网取得创新突破,设有国家顶级节点,接入17个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22.7亿,全国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超过40%,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用户超20万家。2022年,多个重大应用场景的不断释放,为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的落地土壤。

1.4 数据交易市场加快培育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交易模式。在数据标注、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开放和数据专区方面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现有的数据标注头部企业有75%总部设在北京,主导了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成为行业增长极。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总数已达到9 214个数据集、共计55.3亿条数据记录。目前,北京市开放公共数据总量及无条件开放公共数据集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1.5 数字融合带动价值不断提升

数字经济加速与三次产业融合渗透。202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3.4%,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2.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数字化带动下,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字产业化规模占GDP比重18.9%,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37%,成为拉动北京数字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北京数字经济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5.9%,位列全国第一,超过广东(47.2%)、上海(55.1%)。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占全市GDP比重为40.4%,全国领先。此外,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全面提升,2020年全市“接诉即办”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开班15个网络渠道,全年通过网络反映事项102.56万件。截至2020年4月,北京市已获得审批的互联网诊疗执业许可医院22家,在线问诊、线上购药接入渠道更加多元。

1.6 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较高

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形成“双80%”服务经济发展格局。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32 889.6亿元,占比81.7%,超出全国58.3%的23个百分点,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突破万亿大关,占全国服务贸易的1/5,保持全国前列;
服务贸易额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近30%,高出全国10余个百分点。2020年,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19.9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进出口额的50.9%,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此外,国家服贸区和北京自贸区“两区”的加快建设,为北京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双重开放政策优势,推动数字贸易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底,在“项目化”方式推进“两区”建设中,累计入库项目2 310个,已经落地出库的项目1 047个,形成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金融网关信息服务公司等全国及北京市首个、标志性项目40多项。

1.7 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数据技术、产业、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面对数据安全防护新要求和数据滥用、数据跨境安全的新挑战,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安全保护能力。一方面,完善数字政府可信基础设施,研究并制定了《北京市5G及未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数字政府安全可信可控的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研究推进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工作。2020年9月在服贸会北京市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工作实施方案》及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相关工作安排,提出针对商业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形态涉及的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保护能力认证等内容,研究推进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工作[10]。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北京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并积累了优势,但在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2.1 建设国际领先信息基础设施仍面临挑战

打造数字标杆城市的目标就是“建成一批示范引领性强的数据原生基础设施”[11]。目前北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进展较快,但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仍面临诸如对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底层支撑作用不强、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融通性不够等挑战。突出表现在云计算、物联网、AI、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城市治理应用上呈现散点化特征,在缓解拥堵、解决2 000多万人口通勤问题的城市顽疾上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智慧社区仍处于探索阶段,城市治理的数据孤岛等问题依然存在;
新型基础设施在强化公共设施,提升应急能力,完善消费、医疗、交通等服务体系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牵引不足,人才、科技和资本等要素循环机制不畅,建设国际领先信息基础设施的制度设计和激励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

2.2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相对于“应用端”,北京数字经济在“创新端”和“基础端”比较薄弱,尤其在关键器件上“卡脖子”问题突出,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核心元器件、区块链等关键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制约了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如作为数字经济基石的集成电路产业,北京技术水平虽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设计环节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IP核被美国科技公司垄断,主流芯片架构仍由外国公司掌控;
制造环节的高端光刻机和12寸硅片、光刻胶、掩模板等原材料依靠进口,高端芯片仍需要通过台积电代工;
高端封测设备仍被美日公司垄断。信息通信产业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微电子和光电子设备、材料、EDA/IP核等基本被国际大企业垄断等。

2.3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引导制度不足

目前,由于北京在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引导制度仍不足,使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21年数据显示,北京市数字经济占全市GDP比重40.4%,继续领跑全国,但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占GDP比重均超过65%)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12]。一方面,由于缺乏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使得平台类企业面临人才落户难、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场景开放不够、项目落地缓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促进产业数字化的制度保障不够,使得人才、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大;
部分传统产业由于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足或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同步、不协调等问题,形成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障碍。

2.4 促进以数据开放牵引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数据资源供给侧改革有待深化,数据标准化建设滞后,公共数据的边界和权属不清晰;
数据开放供给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社会数据与公共数据的融合不够;
数据交易渠道不畅通,交易行为不规范,存在确权难、定价难等问题。由于数据要素涉及的主体利益更加多元、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自生权力和系统性风险,以及数字技术的专业性、隐蔽性、自我迭代性等给数据安全监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北京目前仍面临数据安全监管体系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数据的开放流通。

2.5 推动数字技术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还有待提升。“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导向和整体思维尚未形成;
互联网平台损害消费者权益、妨碍公平竞争等问题时有发生;
司法和仲裁纠纷不断增加,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尚未建立;
对创新活动缺乏尽职免责等激励政策,部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在推动数据、场景开放和应用创新等方面偏于保守,数据安全立法有待加强,对数字经济风险研判不够。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1 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建设新一代高速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量子通信等网络基础设施,形成网络服务体系;
推动建设感知物联网,提高各领域物联网覆盖水平。二是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建设城市智能计算集群,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和多样化供给,促进数据、算力、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融合发展。三是加强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通用算法、底层技术、软硬件开源等共性平台。

3.2 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

发挥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高地优势,依托三大科学城、中科院及众多央企高校等优势资源,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技术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创新能力,加强量子信息、先进计算、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布局,推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首创技术、首制产品,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高地[11]。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3.3 引导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交汇融合

一方面要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支持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
支持建设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和开源项目等,鼓励软件、硬件的开放创新发展,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
支持数据安全服务业、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共享经济业态创新,支持自动驾驶全场景运营、互联网医院、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资源,提供远程协作、在线设计、线上营销等创新服务,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和产业生态;
鼓励国有企业提升企业运行和产业链协同效率,树立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杆;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新型工业网络部署,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紧抓“两区”建设契机,推动数字金融、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3.4 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

一是强化高质量数据资源供给。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要求公共机构向市级大数据平台汇聚数据;
建立全市公共数据共享支撑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放非公共数据。二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明确单位和个人对其合法正当收集的数据,所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的财产性收益受法律保护;
探索建立数据生产要素会计核算制度、数据资产登记和评估制度,培育发展数据服务市场;
设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制定数据交易规则[13]。三是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通过建设数据专区、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等方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应用。

3.5 加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遵循“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总体框架布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体系。二是增强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强共性基础设施统建共用,统筹推进公共基础平台建设;
推进数字政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决策管理“一网慧治”。三是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公共机构通过场景开放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并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提供测试验证、应用试点等条件;
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要符合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实现全流程管理。四是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孪生治理体系构建。基于卫星遥感、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北京市“感-联-知-控”的城市数字孪生治理体系,通过全域感知、系统互联、数据集成、融通分析,实现城市的模拟、监控及控制,全面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3.6 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

一是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采取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措施,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建立数据治理和合规运营制度[14]。二是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构建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各类风险。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规则和监管方式;
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综合研判,规范数字金融有序创新,严防衍生业务风险。

3.7 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新格局,推动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二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组织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支持企业与院校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运用财政资金和产业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四是明确数字经济管理责任体系。市、区政府加强对促进数字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推进协调机制,将数字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市、区经信部门负责数字经济促进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数字经济促进工作。五是加强数字经济标准体系及测评体系建设。经信部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推进数字经济标准体系建设,统计部门会同经信部门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测度和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数字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

推荐访问:北京市 对策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