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时间:2023-09-29 19:22: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 芳黄兰兰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2.武汉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既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又是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这项教育教学改革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需要统筹多方力量,通过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优化实施路径。

深刻阐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是促进其教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调以坚定的理论思维、强烈的时代担当、雄伟的政治气魄、宽广的历史视野为指引,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激发思政课教学活力,发挥最广泛的思政课教学育人效应。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吁求

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管总的东西,根本指向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应以其为基本遵循,为各学段提供契合学生理解水平、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思政教育养分。首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理念的顺利推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其次,是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心骨”作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供思想引领。最后,承担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强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责任感;
更要打好地基,铺陈好道路,循序渐进,增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政治使命感,从而为党、为国培育能够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3〕。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培养政治强、信仰坚、情怀深的高精尖人才,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统筹好教育目标,强化理论供给。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彻底,就能说服人。”〔4〕诚然,思政课教学既要强调学理性阐释,又要深刻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理论意涵,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政治理论的深度融合。其次,树立系统化思维,规避各学段零散状态。当前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先局部后整体的静态思维方式,教学目标难以定量化和精确化,更难以兼顾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考虑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适配性和渐进性,导致思政课教学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树立系统化思维,要求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从整体出发,树立全局意识,注重教学的广度、深度与效度,遵循“综合—分析—复归”的过程,采用动态的、立体的思维方式,规避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学内容不统一等现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系统观念,强调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既要“守好一段渠”,又要“纵观整条渠”,促进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以此充分调动各学段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最后,实施多元化方法,创新方法供给。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沿用理论灌输法等老方法的改进,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优势,探索新式教学方法,能促使思政课教学效果最大化。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教师,既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者,又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推动者。教师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如采用“线上+线下”“思政+”“华师虚拟教研室”“VR虚拟仿真”等形式,坚持分层分类、梯次推进的原则,充分把握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特点和发展特点,有助于建立全学段育人共同体。

(三)培养时代新人、促进各学段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筑牢思想之基,把稳思想之舵,从而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各学段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培育什么样的时代新人问题。首先,话语嬗变体现时代新人的培育标准。从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到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目标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话语的演进,一方面不断深化和拓展了时代新人内涵,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国家培育时代新人标准的与时俱进性。增强时代新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应巧用“思政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把报国情、强国志、爱国行融入精神血脉,促使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最大化,达到课堂教学效能最优解。其次,成长特征展现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思政课应贯彻落实好教育现代化理念,全面把握青少年成长特征,制定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契合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强“三观”引导,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夯实理论基础,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心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根基,固本培元;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引领,赓续血脉;
以学习“五史”为重要抓手,铸魂增信。最后,认知成长规律凸显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各学段教学的差异性,进行专门的课程内容设计,凸出各学段教学优势。对小学阶段宜着重开展启蒙性学习,中学阶段宜着重于体验性和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宜侧重于理论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其理论性。总之,要掌握好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同时把握好各学段学生的知识架构,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有效衔接、内外转化。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逻辑,探索符合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各学段教学能够有效回应学生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落实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促进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发挥的重要举措,更是顺应思政课发展改革的时代之势。反观当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面临纵向衔接机制不畅通和横向协同机制不融通的现实困境,制约着其整体效应的发挥。

(一)纵向衔接机制不畅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上下联动的过程,是“立体式”的育人体系。“立体”是指各学段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缺乏连贯性、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教学方法缺乏互通性、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阻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

第一,教学目标制定缺乏连贯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总目标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各学段思政课制定教学具体目标的指南与标尺。反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也应服务于总目标的实现。从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过程来看,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知识目标制定缺乏连贯性问题。在制定知识目标时,既未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以及知识吸收力的差异性,也未充分摸清各学段学生已知内容、未知内容、应知内容和想知内容,所以各学段知识目标的制定存在步调不一致、频率不共振的尴尬局面。其次,价值目标制定缺乏连贯性问题。对于思政课这门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课程而言,其主要价值目标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小学阶段的价值目标是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学阶段的价值目标则是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背后的意蕴,大学阶段的价值目标在于夯实理论修养,传播好党的理论知识,力求成为建设性人才。当下思政课教学在制定具体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拿来主义”“本本主义”的问题,致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存在离散失序的现象,导致其政治性功能未能够有效发挥。

第二,教学内容安排缺乏整体性。教学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顺利推进的核心,但目前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衔接度上存在“脱节”和“倒置”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实效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一是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标准不联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中高职阶段的思政课都有明确的课程标准,但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尚未明晰。因课程标准模糊导致各学段课程目标衔接不畅通,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大中小学教材内容承接不协同。各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存在与学生实际认知程度、学习需求错位的情况。例如,低龄学段的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些表述和事例过于深奥,使得学生一知半解,课堂活跃度、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初高中教材内容设置大多围绕中高考展开,更注重把知识点讲透而忽视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存在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学生学习“不解渴”的问题。大学教材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过多,相似程度高,导致大学生在上思政课时抱有松懈心态。

第三,教学方法实施缺乏互通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以创新思政课教学为切入点,有效嵌入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实施缺乏互通性,主要表现在各学段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将各学段教学方法固定化、模式化。例如,对小学阶段学生多采用灌输式、保姆式教学方法,实践式、活动式教学方法鲜有涉及;
对初高中学生多采取课堂讲授、课下练习的测验式教学方法,而议题式、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鲜有涉及;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属于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专题式、实践式、自我探索式,理论性增强但趣味性减少。各学段之间教学方法的实施存在很大差异性,多是“不相往来”“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互通性,极易导致学生在各学段思政课程学习时出现不适应、跟不上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第四,评价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学活动、教学结果等进行衡量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体系,是检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但是,思政课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片面化。受“五唯”评价体系影响,目前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方式多为测验法,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评价都倾向于“唯成绩”论、“唯升学”论,主要集中于学生的知识性评价,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却忽视学生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等德育知识方面的考查。二是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扁平化。当下教师评价体系倾向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片面注重教师教学,却忽视教师品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考察,以至于出现教师德不配位的现象。三是教学评价过程单向化。评价以结果和数量为导向,轻视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未能够充分实现过程与结果、“质”和“量”的相互补充、双向联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未能够很好地反思教学,学生也未能很好地反思学习,消化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导致思政课教师注重量的提高,忽视质的提升,未能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横向协同机制不融通

为促进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应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与社会大课程相结合,发挥“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多元”主要是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资源、教师队伍资源、学生社会实践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依托,三者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协同联动,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学校管理资源未能充分联通、教师队伍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学生资源未能充分挖掘等现实问题。

第一,学校管理资源尚未充分联通。学校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思政课同向同行的重要举措,更是顶层设计思政课,构建横向协同机制的关键一环。若各学段学校管理资源横向联通,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大有裨益,反之则不利于其发展。当前,不同省市区的学校资源调动存在滞碍,尚未充分联通,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同省市区大中小学所隶属的教育主管部门有所区别,导致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调配及学情分析等存在差异。二是不同省市区大中小学思政课相关的课程建设文件存在差异,潜在地设置了地区间学校管理模式相互联通的壁垒。即使同省市区不同学校资源也存在沟通障碍,尚未充分协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同省市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管理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各学段思政课学校管理模式借鉴性不强,协同性、系统性不足。二是同省市区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管理结构呈现分裂割据、自成体系的痼疾,阻碍各学校资源互通,致使教学管理资源的分享存在盲点、供给存在难点。

第二,教师队伍资源尚未充分整合。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但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资源尚未充分整合,难以形成合力效应。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抱有“各自为战”“各扫门前雪”的消极态度。部分地区各学段教师内部封闭、僵化,未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欠缺,出现“上”不能通,“下”不能达的情况,缺乏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的机会。此外,各学段教师平台学习资源的整合力不足,教学体系联动机制不完备,导致教师教学教研不充分,未能够实现资源互通。二是教师教育教学需求与师资配给不平衡。思政课教育教学既要选拔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又要在师资配给上下足功夫。但是,现实中师资配给“质”上不足,“量”上不够,未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进一步导致增“量”提“质”效果甚微,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保障机制不完善。教师待遇、有效奖励机制、科研经费、教师配置、学科支撑体系等保障措施不完备。

第三,学生学习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调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学习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以求发挥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生的学习资源尚未充分挖掘,亟须加强。一方面,校内各项学习资源挖掘整合不深入,思政小课堂不够深化。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现实是各学段学校对思政课资源挖掘主要集中于教材内容,对学校已有的独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挖掘整合不够充分,因此错失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校外各项学习资源挖掘整合明显不足。以学习“五史”为例,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学段教学多以校内实践为主阵地,未能够充分调动校外思政学习资源。当前各学段学校多以课堂教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话剧表演等形式展开学习,对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暑期调研、实地走访等社会实践形式并未深入涉及,大多是流于形式,更难实现红色资源进课堂的全覆盖。二是对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的挖掘整合尚未体系化,社会大课堂未充分调动。已经出现“有名气的纪念馆观者如山,而名气小、地理位置偏的纪念馆冷冷清清”的现状,因此亟待打破思政课教学场域壁垒,改善校外思政课学习资源条件,促进各学段教学时间域和场域上的互通,为提供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素材资源库添砖加瓦。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联通纵向衔接机制、层递推进,融通横向协同机制、协同联动,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各学段顺畅衔接、平稳过渡、梯次推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高度协同,形成思政课立德树人共同体。

(一)联通纵向衔接机制

为解决各学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间相互脱节的问题,采用纵向衔接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学有序、平稳推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从各学段教育内容着手,加强大中小学育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明确各学段具体的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各有侧重、阶梯式推进,促使思政课教学接地气、焕活力。

第一,完善教学目标,促进层层递进。一是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总目标是坚定政治站位、增强政治信仰,把稳思想之舵,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开设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于“三观”,外化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自觉行动。二是制定细致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概念明晰化。充分考虑学情,准确把握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摒弃“拿来主义”,制定精准量化的教学目标。既要使各学段分目标紧贴学生实际,彰显层次性和阶段性,又要使各学段分目标都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且互相之间展现衔接性和递进性。三是完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统一,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制定应充分兼顾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吸收能力等差异性,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确保不同学段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第二,拓展教学内容,达到环环相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当前思政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自洽性、衔接性,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真正达到拓视野、增智慧、塑人生的效果;
另一方面重视课程内容建设,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打造思政“金课”。一是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在设定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时,既使低年级的课程标准能为高年级的课程标准做好铺垫,又使高年级的课程标准能为低年级的课程标准做好指导,达到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的效果。二是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拓展教材教学内容,力求各学段教学紧扣时代步伐,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优化教材、更新素材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既要使教材内容设计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回归常识,又要拔高和升华政治意识、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三是更新教学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效果。宏观上掌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整体脉络,大处着手,运用系统性思维;
微观上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每一板块的知识点,从细微之处落地,创新思维模式,促使教学内容具象化、精细化。

第三,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步步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多样化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效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有力保障。其一,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差异、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因此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存在区别。思政课教师对小学生多采取直观式、“云课堂”课程实践等教学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并运用漫画、动漫等形式,这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中学生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及实践式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升学需求,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普及常识,而且能进一步深化升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教师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活动型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其他创新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二,各学段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应进行优化整合。以问题式教学为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释式,侧重于直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对于中学阶段学生则倾向于采用问题启发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学阶段学生更多采用问题逻辑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学术思维。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要遵循梯次递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实现教法的优化与整合,为创新教学、优化教学路径提供更多可能。

第四,优化评价机制,推动紧紧相连。教学评价机制是检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机制,教学评价应采取全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标。其一,实施多元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不再以唯“成绩论”“结果论”为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能力目标、知识架构等方面的差异,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三者统一。教师可采取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不单纯以结果论英雄,充分肯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促进双方知识的传递。其二,制定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当人性化、具象化,标准多样化、全面化,摒弃以成绩为唯一考量因素,兼顾考虑教师师风、师德等方面的因素。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深厚的学识底蕴、深远的思想境界,以人格魅力和修养情怀引导学生,成为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大先生”。其三,秉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着重评估学生过程化表现,运用整体思维、发展思维,合理评估学生,优化评价效果;
另一方面,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坚持“质”优先,兼顾“量”的要求,以期达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质增量的效果。

(二)融通横向协同机制

采用横向协同主要是解决思政课育人要素配合不够、合力不强的问题。实现协同联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要求融通横向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资源、教师队伍资源及学生学习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为协调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形成大管理格局、构建大师资体系、搭建大资源平台积势助力。促进资源整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精耕责任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合力,优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效果。

第一,形成资源大管理格局。大管理格局是指各学段学校之间以及同一学段不同学校之间形成常态化协同管理机制,这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横向协同的必然选择。首先需要各省域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相互协同、统一部署,分配好管理资源,为形成省与省、市与市、区与区之间网格化、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格局,起到立柱架梁的作用。具体而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身作则,开好头、把好舵,制定正确决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段学校则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打好配合,共同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方案的落实。其次,同省市区各学段学校须努力打破资源壁垒,强化学校交流,直击资源管辖盲区,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丰富的管理资源下沉到小学、中学,努力推动建设各学段学校思政课管理资源互鉴平台,形成一体化决策制定机制、贯彻实施机制、监督完善机制。

第二,构建大师资体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构建大师资体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为着力点,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学习和了解,打造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一是充分调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设立“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鼓励相互听课、专家点评,为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经验分享提供机会。二是实现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需求与师资配给平衡,真正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师资供给的“质”和“量”,促使配给平衡,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加强大中小学资源的交流与整合。譬如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师进修机制,高校教师挂职任教中小学教师,亲历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双向流通。四是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保障机制。为教师教学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配套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有效的教师奖励机制。

第三,搭建大资源平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搭建大资源平台。其一,学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通过校史馆展览、杰出校友回访、校庆、校广播站播报、宣传栏专题推送等方式将学校人文资源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校场域内等浓厚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其二,应充分挖掘校外一切思政教育资源。各学段学校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与地方图书馆、纪念馆、实验室、科技馆、红色展览馆、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企业开展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在现场感受、切身实践、充分参与中激发思政课学习兴趣,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学段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3期)2020-05-2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推荐访问:大中 路径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