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时间:2023-10-07 14:44:01 来源:网友投稿

崔建欣 袁月

摘  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课程建设水平决定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的质量。因此,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新浪潮下,学前教育专业要依托教育新视域,抓住教育契机,因时而进,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课程创新模式。本研究以“学前教育史”课程为依托,旨在探析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路径,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精准化、课程内容的合理化、课程实施的丰富化、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从而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169-04

一、课程改革缘起

(一)顺应教育发展浪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因此,在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浪潮下,新教育理念要在多维度间寻求适度的平衡,以承载新时代教育的重任,如在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间、在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间、在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间、在法治教育和开拓教育间、在创新教育和守成教育间保持平衡[1]。基于此,高等院校就是要依托新时代教育新视域,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模式培养人才,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课程创新模式,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2]。

(二)紧随专业人才诉求,落实教师培养要求

新时代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增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出台了学前教育系列政策文件,对幼教队伍建设、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课程标准等提出了新要求。《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提出要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十六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七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由此可见,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为高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崇高的专业理念、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专业能力[3]。基于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诉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构建更为科学、系统且高效的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未来幼教工作者。

(三)依托课程改革成效,优化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探索,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等。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仍存在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重教轻学、教学方式单一、重知识目标轻情感目标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要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以优化课程教学现状。

二、课程改革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为达到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将课程理论一般要素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殊要素有机融合,尝试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新思路。

其一,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兴趣需要等,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班级授课制给予学生线下系统的知识传授,而现代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的生硬化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需要出发,采用学生模拟教学课堂、任务驱动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打造学生“乐于学、善于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模式[4]。

其二,结合专业特点,考虑新时代专业人才需求,基于专业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学科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完整性和开放性相协调的课程改革思路,从定位课程、准备资源、建设平台、优化内容、设计教学、开展教学、检测效果和改进课程八方面展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三、课程改革实践探析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基础性、指导性。本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为基础,试图对“学前教育史”这一课程进行更为合理且具有创新性的设计。该课程的改革旨在颠覆传统的单一教学,重构现代的课程标准,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使其成为一门“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求知”的新时代应用型课程,具体实践如下:

(一)定位课程

定位课程是课程教学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是指导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在教改前,“学前教育史”这一课程的定位为一门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審视、评价当前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借鉴,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基于教改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情感培养”的课程定位现状,本次教改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社会需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本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学前教育思想、制度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把握古今中外教育发展规律,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

(二)准备资源

教学资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也可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学前教育史”这一课程的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课程知识体系的需要,如《学前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中国历史》《中外名著导读》等教材,其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易产生实践与理论脱节。

因此,本课程结合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热点,及时更新优化教学资源。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专业知识进入课程,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具体教学情境中发现相关专业理论,也能将抽象的理论在生活中具体化,如学院毕业设计案例集,优质电视栏目,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

(三)建设平台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打破固化的教学时间和地点,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丰富。在前期,“学前教育史”的网络教学平台相对死板且注重系统知识梳理,缺乏创新性[5]。本次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本着“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学以致用”的原则,综合多方资源对学习通平台进行了多次更新和优化,如为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增设相应教学板块;
为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设章节测试、主题讨论等内容;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特设拓展阅读模块;
为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特设“明教育之理,增文化之信”及“崇教育之德,立教学之行”板块等,以此将此平台渗入于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

(四)优化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结构合理且专业科学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保證。“学前教育史”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时间轴为依托展开不同时代的学前教育历史讲授,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外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明显缺少时代性、生活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为此,本研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从中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该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明教育之理,增文化之信(学前教育实践与制度史)”,如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模块二为“崇教育之德,立教学之行(学前教育思想史)”,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教学法等[6]。

(五)设计与开展教学

设计与开展教学是课程实践与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讲授为主、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中发现,学生过于关注知识掌握,易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未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要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应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应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多采用项目实践法、案例分析法,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现高效教学;
再者,基于“两维(学生和教师)三阶(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结构性。

(六)检测效果

课程评价是检测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以验证课程目标、内容的实施情况,可保证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效果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学生而忽视其他人员,评价客体多为课程效果而忽视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等。

传统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已不适用于改革后的教育教学模式。亟须设计出全面性、多元性、适切性的课程评价方式。其一,改变传统试卷考核的模式,将成绩标准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
其二,评价的内容从传统的知识转向综合能力发展,评价的主体从传统的教师为权威主体转向学生、平台、他人等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法从传统的量化评价方式转向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课程改革思考

本研究以“学前教育史”为例展开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探析,从而提出“课程目标精准化、课程内容合理化、课程实施丰富化、课程评价多元化”的方向,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搭建课程平台。结合时代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综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提供便捷,使其学习更为系统化,并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章节教学束缚,开展相应的模块化教学,依托专业特点,紧随专业需求,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需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开展课堂教学模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进行项目实践教学,深入解析时代专业现状,让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关注学生发展。

第四,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讲授法,可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创设法等可使教学更具趣味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乐于学”的基础上“学会学”。

第五,开展多元评价。打破“唯分数主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加评价主体和客体,提升监督机制,促使课程不断更新和优化;
关注学生过程性成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好地参与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 包俊权. 浅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维度[J]. 课程教育研究,2019(03):34-35.

[2] 曹秀娟,王言英,鞠圣会. 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1):105-108.

[3] 李少梅,唐宇. “以本为本”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为例[J]. 学前教育研究,2019(09):3-13.

[4] 刘献君. 论大学课程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3):51-57.

[5] 赖天利.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19(01):89-92.

[6] 周海涛,胡万山. 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学课程变革的历程与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1-15.

(荐稿人:丁香平,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时代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探析 学前教育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