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逻辑演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进阶

时间:2023-10-08 10:00:15 来源:网友投稿

文 敏 李雪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人的现代化,随着社会进步,需要培养大批量健康的人以支持国家现代化的实现。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可见,培养健康的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就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令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培养健康的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要从中小学生抓起。

习总书记在2014 年考察北师大时强调:“学校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3]2017年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显然,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育,而课程是开展教育的载体,课程建设是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师、实施、结果的统一建构。教育倘若不能对课程建设有一个正确、清晰和系统的认知,教育理论就会缺乏坚实的根基,教育实践也无法切实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002 年至今,从国家层面出发,“推进和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系统的学理建构和完整一贯的课程体系。”[5]因此,通过对课程的逻辑思考来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课程目标的意蕴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标准和意图,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基础。美国课程理论家蔡斯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具体学年或某一课时要达到的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专门课程的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指出,教育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培养学生健康身心;
李钟艳(20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表现在知识、意识、技能三个层面。”[6]以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界说表明课程目标具有多质化、层次化、总体化和具体化相结合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的意蕴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经验中选择出来的按照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组织排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确定的。泰勒表示课程内容应符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规则;
加涅提出按照学生学习的八种层次来设计课程内容的顺序;
张汉强(2008)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增量的东西,就应该成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
张永红(2021)将课程内容分为发展性、预防性及干预性课程等几方面。以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界说表明课程内容具有多质性、科学性、全面性、逻辑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三)课程师资队伍的意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7]2014 年,习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讲话时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8]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9]2021年,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0]2022年4月,习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1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领会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四)课程实施的意蕴

课程实施是教育者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将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付诸具体实践的过程。皇甫全(2000)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因素相关的动态过程;
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课程实施就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上述关于课程实施的内涵定义表明,课程实施与教育者、课程目标、内容密切相关,结合不同时期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进步。课程实施应该具有可操作、可检验性,课程实施过程应该简洁高效有针对性。

(五)课程评价的意蕴

从课程评价的功能来看,研究者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教育评价,承担着导向、鉴定、激励、改进、管理以及研究的功能。从评价内容来看,学者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课程本身和学生进步。另外李有发(1988)认为课程评价是指对一门课程的价值或某些方面的价值进行研究的过程。谢翌(2022)认为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综合以上观点,基于大课程论,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实施者、对象、目标、内容、实施、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有利于教育目标在《纲要》指引下的清楚明了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跟随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课程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课程建设是中小学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发展任务的必然途径,它融合实现价值、传授知识、挖掘潜能、培养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要求,以《纲要》为指标,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积极心理的高质量人才。

(二)有利于教育内容在“五育”并举后的科学完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专业人员组织设计的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是使内容更严谨、更科学,通过融合其他课程,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与五育并举、双向建构,完善教育内容,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全面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12]

(三)有利于教育过程在课程规划中的紧密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与其他课程相比,心理课程更加系统化、综合化,更强调教学过程可操作、可检验。进行心理课程建设,合理规划课程时长、课程类型、教学环节各个板块,开展全面系统的教育,使整个教育过程环环相扣,更加顺利流畅。同时,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

(四)有利于教育方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多元

教育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影响教育多大程度上产生积极效果的重要因素。进行课程建设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现代教育环境之下,在讲授心理课知识的同时在各学科中渗透相关心理知识,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排忧解难;
关心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实现价值;
利用现代设备,帮助学生解决身心发展所面临的或潜在的心理困境。

人们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的更好,这种现象常被称为“未完成效应”又叫做“蔡格尼克效应”。这就是调动并维持学生积极性的一大重要心理机制,它能够使学生持续关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五)有利于教育结果在课程建构后的直观可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一般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心理需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表示,中小学生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两个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进行课程建设,在教学评价形式、评价效果、评价对象上进行探索,针对不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性别差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地发挥自主性、顺利地突破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困境。

(一)对《纲要》解读精确性不够导致课程目标不清楚

1.对《纲要》解读过于泛化

在性质上大部分中小学认为“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是一种对人的‘输入与输出’的加工过程。”[13]在课程形式上,《纲要》要求“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14]但目前中小学仍以理论为主、活动为辅,这与《纲要》的指导思想有悖。

2.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确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认识自我、情绪调试、升学择业、生活与社会适应。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总目标的把握上,学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一般文化课程,认为“心理课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完成学习后通过考试,忽视培养学生的身心素养;
第二,具体目标空泛,没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制作教案时,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这个主题运用到所有主题的目标中,而这样目标无法针对性的解决问题。”[15]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8375 所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来看,“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占53.45%,初一年级占27.01%,初二年级占21.48%,其他各年级均只在10%−20%。”[16]这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课程边缘化,导致出现课程挤占的情况;
第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模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德育课的界限,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思想品德课,将“立德”与“树人”二者的关系同一起来,“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从而开设思想品德课来代替心理健康课。”[17]

(三)缺乏适合学生的高质量教材导致课程内容不权威

1.缺乏全国统一教材使得课程内容杂乱无序

教材是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过调查发现,“在湖南省开设心理教育健康课程的1849 所学校中,仅有672所学校使用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18]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统一的课标和教材,大部分学校是本校教师编写或者网上筛选来获取教材,课程内容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自己编写,内容不连贯;
第二,网上筛选的教材没有进行严格把关,知识体系颇为混乱,无法给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

2.积极心理学理念贯彻不充分使得课程内容不完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保证学生各种积极心理品质都得到发展无可厚非。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难以兼顾积极品质的方方面面,例如广东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强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寻求适应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培养,忽视自我认知、情绪情感的培养。”[19]

(四)教师素养不够导致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教师队伍是开展教育的人文保障,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必备素养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包括专职、兼职的心理教师和外聘的心理专家,并且拥有完整的必备素养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必备素养不够

“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教育素养等。”[20]“立德树人”是师德的养成之道,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传统文化强调“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言传身教’的重要性。”[21]然而大部分学校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心理教师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另外,为满足规定的教生配备比例,大多数中小学聘请教育经验不足、知识素养不够的毕业生,其抗压能力较弱导致教育素养不高。

2.专业化程度低

教师的心理学认知、专业技能、师资队伍的构成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心理学认知存在偏差,将“教育”方式等同于“治疗”手段。第二,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第三,教师队伍构成不完整。例如,在心理咨询认知方面,遂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有“19.9%认为只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
专业技能方面,仅有20%的教师才接受过3 次以上的专业培训;
教学技能方面,50%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技巧。”[22]另外,通过对湖南省8375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情况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健康教师同时也没有外聘心理专家的学校高达53.21%。

(五)路径规划不科学导致课程实施不高效

1.教学模式固定化,灵活性不够

大多数新晋的心理教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固定地采用说教的方式开展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教师讲、学生学”教学模式会使教师在设计某一堂课时,目标、重难点、活动环节的设置脱离主题,这不仅无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和性别差异。进入青春期的女生,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其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更容易出现问题,而“男生对消极的情绪感知较弱,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相对较少。”[23]因此,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教法,学生难以得到最佳发展。

2.教学手段传统化,新颖性不够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利用仪器设备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更浓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大部分中小学还是通过传统的呈现ppt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单独使用ppt 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与一般文化课相同的的情感体验,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六)评价方法单一导致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可以给教师传达教学中存在潜在问题的信号,以便及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只对结果评价,忽视目标、内容、过程多方面的评价;
第二,只评价教学是否顺利进行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深层次评价学生的心理变化;
第三,没有学科专用评价体系,用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或者把心理学的评价指标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上。由于没有专用仪器、专业知识和测试技能,盲目的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导致评价步骤更繁琐,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质性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在这一体系中,学生是主体,课程是关键抓手。课程建设须从顶层设计出发,以纲要文件为导向,落实管理者的责任,解决教材、教师、教法三个部分的问题,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精准解读文件,助力“课标”制定

第一,把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逐一解读《纲要》。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课程不仅在心理和行为上提供方向,并且给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有明确要求。”[24]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西方思想并结合本国国情精准解读指导文件。第二,课程标准对于一个学科来说至关重要,在顶层设计上,要遵循三个理念来制定“课标”:第一是发展性,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适度教育;
第二是差异性,深入把握学生特征,开展针对性教育;
第三是全面性,兼顾学生学习、情绪、意识等,开展全面教育。

(二)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设置

1.学校管理者提升重视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位低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者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第一是学校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第二是增加资金支持;
第三是提高教师的待遇;
第四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现状;
第四是教师走进家庭,实现家校联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进行。

2.学校管理者强化管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展

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的管理细则后,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管理,从而落实细则。国外课程理念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地位平等,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其他课程地位平等;
英国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为必修课。”[25]因此,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者也应重视课程,强化管理,适度安排心理课时,避免被其他课抢占,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实施。

(三)立足学生发展,严格把关课程内容

1.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教材,对心理教师在教材的选用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无论是市面上的教材,还是教师自编教材,都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2.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选择教材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需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内容的选择上,主题活动的环节设计上,要使积极心理学理念贯彻到每个部分,在保证学生形成积极品质的同时,兼顾学生积极行为的培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实现,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获得最优发展。

3.保证连贯性和逻辑性,编排优质教材

教材排版的逻辑性和教材内容的连贯性是一个教材是否优质的显著标志。在选择好可用的内容和素材之后,怎样保证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尤为重要,在排版上,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可接受程度,在内容的前后逻辑上,要逐步深入,前后要保证因果关系、所属关系等。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1.提高心理教师地位待遇,培养教师必备素养

2014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6]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好老师:第一,给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开展心理培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给予教师客观评价,增强其归属感与成就感,按照系统治理要求,全面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大众提高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尊重与支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第三,培养教师能力素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协同管理,增强师生和谐关系,降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冲突;
与班主任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以此提高引导学生的能力。

2.办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对学生产生实际作用的关键。可以从几个方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训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
第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增强校内教师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交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采取线上+线下的合作方式,提升团队工作能力;
第三是进行融合教育,大多数教师对融合教育持赞同态度,认为“融合教育可以通过心理教师之间、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合作,保证教学高效率”[27];
第四,教师学习相关知识,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选用恰当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五)科学规划课程实施路径,完善实施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采用变通性的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授课模式是影响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的讲授模式带有抵触情绪。因此,第一,要结束“教师教学生学”的旧教育模式,采用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了解学生兴趣,回应学生问题和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倾听、包容、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用掌握的技能解决自我困惑并且帮助他人。第二,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灵活的转变授课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成教育新模式。例如,通过故事导入、诗歌导入、案例录音录像等方式导入新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得到心灵的触动,切实感受自己的内心活动。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丰富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走出PPT 模式困境。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在上课之前初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督促学生学习“慕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VR 现代技术创设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
利用一师一优课等平台收集相关素材,为教学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

(六)采用多元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计划与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能够帮助管理者和教师了解课程的开设效果。完善评价体系,可以从评价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着手:第一是评价的对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现状;
第二是评价的维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该包括五个部分:课程目标、设置、内容、组织、开设结果的评价,要考虑从多维度进行评价;
第三是评价的方法,完善评价工具,采用量化评价,包括实验法、问卷法、心理测量,除此之外,各个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编问卷和修订量表来评价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

猜你喜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心理健康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高师理科学刊(2020年1期)2020-11-26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年9期)2015-07-01

推荐访问:进阶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