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10-11 14:22:03 来源:网友投稿

方桐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三年后,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又进一步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明确要求思政教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继续深化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根本职责,思政面貌焕然一新,培根铸魂取得显著成绩。2022年初,教育部在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今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关键年,肩负“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工作重点,并把“大思政课”建设列为年度重要任务之一[2]。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3],作为从事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应借此明确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具体实践路径,在肩负立德树人使命中善作善为。

“大思政课”的核心是思政,特色是“大”。“大”不是指数量,而是指教育视野、育人格局、培养目标、实施路径,在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方面要有历史视野,兼具理论现实维度,统筹课堂内外资源,推动非思政课协同育人。有基于此,建设“大思政课”,关键要建好思政课的坚实教育基础,创新抓好思政课的“课程思政”以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可受性、有效性,切实落实思政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以形成坚强有力的思政教育骨干队伍,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专业分类以彰显高职专业技术技能特色,补齐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政导向的管理短板以形成“双主体”育人的教育格局和教育合力。

思政课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的基础,必须高标准建设好。

1.1 以更高标准建设思政课是时代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思政课极为重视,总书记亲自多次开会提要求,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思政课建设,出台专门文件加强思政教材、思政队伍、思政平台建设。2022年“五四”前夕,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又进一步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他要求,“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4]。近些年,国家还抽调全国优质资源,集中编写思政课通用教材,制定统一标准配备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确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程体系,成立相关组织通过周末“大讲堂”请名师集体备课。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把握思政方向,明辨理论是非,精准政治表达,确定教育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使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导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厚度,更有教育温度。但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思政课也现实性存在教育实施的个体性、教育空间被挤占或压缩的窘迫性、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不对称性,教学效果在院校间、教师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大思政课”建设新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回应时代呼唤,以更高标准、把握重点环节,把思政课这个关键课程建设好。

1.2 创新管理机制建好思政课

建好思政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开足、开齐所要求的思政科目,创新加强思政教育相关实施政策,配齐专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创新管理机制,配强专职教师队伍这个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和工作要求,广大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受教育,既要深刻理解中央政策和要求,又要自觉提升自身境界,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摒弃朴素的“从业”心态,真正心怀“国之大者”,瞄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目标”,运用建党百年、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等大题材、大事件、大素材,力做“大先生”“大学问”。这是思政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政教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从管理上规范、引导和保障高水平思政队伍建设。在管理中,不仅要定期考核其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而且要经常性考核其一言一行是否符合党中央对思政教师的“政治要求”,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否符合党中央对思政教师的“身份要求”,真正实行优胜劣汰、不搞“下不为例”,不断优化专职队伍,确保思政教师队伍政治可靠、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形象良好。

提高“大思政课”建设效果,在实践上的创新是重要一环,借鉴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加强思政课建设是重要方式和路径。

2.1 思政课可资借鉴的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一般是针对非思政课而言的,目的是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不仅要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因素为育人服务,而且要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或揭示课程内容背后的精彩故事以创新的方式方法隐性实施思政教育。与此相类似,思政课既要通过讲台正面宣贯“大道理”,也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场景冲击、实践感悟、欢笑激动地把“大道理”寓于生活过程、游戏环节、情感涟漪之中,切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板起面孔居高临下说教、无血无肉干巴巴讲理、圈在室内不走进现实抽象描绘蓝图,这样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会很好。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是值得思政课借鉴的。

2.2 创新思政教育时空增强实践浸润

思政课的“课程思政”不同于非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其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关键在于教师授课在遵循课纲的同时,要把党中央最新精神、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恰当融入授课内容,以不同专业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实施教育,做到思政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现实化、可视化。

在信息化时代,创新技术手段实施思政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其重点在于创新思政教育时空,扩大学生生活感悟,增强学生实践浸润。为此,思政课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把教育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师生融合互动、教导体悟互补。比如建立思政专题网站、思政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信息冲击、互动答题激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坚实的正面教育;
制作政治类动漫或仿真作品,顺应新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特点,让学生在欢愉中受到思政教育;
创作思政情景剧、正能量短视频、鲜明主题微课、高尚生活抖音,让学生在新文化熏陶中受到感动感恩教育;
主动延展教育时空走进社会大课堂,融社区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重要工程资源、重大科技资源于思政教育,把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文化传承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思想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这些创新的方式方法,其核心是适应新技术发展,顺应学生获取信息特点,主动占领思政教育新阵地。

学校的一切资源都具有教育因素,学校管理、服务队伍也肩负育人职责。但要强壮育人筋骨,必须拥有一支思政教师专职队伍,并建立科学机制,使之专业化、专家化。

3.1 落实思政教师“专职化”

从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角度,国家不少政策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走上学校讲台给学生上形势政策课,也从培养后备干部和提高教育效果的角度鼓励学校政工干部和学生政治辅导员兼任思政课,这是有益的思政教育尝试和必要的思政教师补充。但是,作为关键课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专职化的思政教师骨干队伍。教育部印发的、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要求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同时确立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针,要求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5]。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个规定,不能搞政策变通、实践变通,切实推进思政教师专职化。

3.2 推进思政教师“专业化”

在高职院校,专职思政教师是讲思政课的,但思政教育面向的却是非思政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对学生思维方式、认知倾向、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导向性,专业领域的信息因为与己有关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从管理上把思政课专任教师按专业进行授课任务分工并相对固定,同时明确要求思政教师,要充分了解所负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动积累专业发展成就和典型案例,做到思政教学实施与专业有所关联,把专业思政教育资源恰当融入思政课教学,以“自己人”走进学生内心、引起心灵共鸣,从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同频共振专业教学,从思政教育渠道增强育人合力。

3.3 引导思政教师“专家化”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学科平台都大同小异,专职思政教师都能胜任所有课程教学。但每门课却有各自的任务分工和教育导向,授课逻辑、备课重点、讲授技巧都会有所不同,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育视野也存在一定差异。要提高教育效果,不能把专任思政教师视为“万金油”,不能搞平衡将“好专业”“好学生”平均分配给思政老师,而应以“专家化”为目标,以一门课程为平台,明确每一名思政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主攻方向,甚至实施课程结构化教学,把一门课分成若干结构单元,分单元由不同专长的教师讲授,促使教师精深课程内容、通晓专业领域教育资源、确保讲授内容不仅政治正确,而且表达准确,做到深入浅出,使思政教育切实入脑入心,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单位,每个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和目标,自然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找准各自位置,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思政。

4.1 课程思政的政策导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统一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即“一条主线、五个重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五爱”(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并具体细化为五个方面的工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一课程思政政策导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时,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认真贯彻、切实落实。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时,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4.2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专业课程分成七大类(即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分别提出了专业课程建设要求,同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分类推进”的要求。

根据高职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结合专业和课程教学特点、实践特点、思维特点和价值要求,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二要深入把握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文化资源,总结提炼思政教育案例,为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建筑类专业,就需要强化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廉政意识,搜集整理奥运会大型工程、大兴机场重大工程等建筑典型,在技术攻关、施工建设中感人的人和事作为重要的教育案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恰当运用,以此激发学生技术技能报国、扎根基层一线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再比如农林类专业,就需要确立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挖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塞罕坝精神等经典案例,并以此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扎根祖国大地抱负、“大国三农”情怀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要紧密结合各校自身文化传承根脉的资源,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爱校、爱专业情感。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黄炎培的中华职教的文化资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军校文化和煤炭文化资源等,都是独具个性的院校自身红色文化,如果把这些优秀文化与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恰当结合,就可以起到亲切、可感知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为育人服务,显然,校企合作过程就肩负育人职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和有效管理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思想导向,使“大思政课”建设的底色鲜亮起来。

5.1 校企合作存在思想导向管理短板

校企合作的过程是校企文化互动的过程,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分属不同文化亚种,具有不同功能。学校文化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依赖“人”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市场竞争取得现实利益。市场竞争必须与他体比较的举措,以此增强和显示各自企业优势。竞争应该是良性的,但现实难以避免消极因素,诸如因追求利润可能采取的极端利己、不讲诚信、短期行为等,这类消极文化因子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文化要求不相容的。所以,企业文化不是学校文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不能把企业文化简单移植到学校文化。企业文化要为学校文化所用,需要积极利用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为育人服务,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性和追求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同时采取管理措施阻隔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子进入育人过程,确保校企合作对育人的正向功能。就现实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多数还停留在注重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在思想导向方面尚存在管理短板,弱化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鲜红底色。

5.2 补齐思想导向管理短板的具体举措

校企文化互动是一个开放性过程,校企相互制约性不强,必须采取系统性举措补齐思想导向管理短板。首先,高职院校要着眼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牢固绷紧政治这根弦,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政治要求来甄别、择优企业文化中的教育因子,做到职业性和先进性有机统一。其次,要制订具体措施,在积极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因子耦合学校文化的同时,防止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子伴随校企合作渗透到学校育人过程中。比如在校企共编教材时,要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补充,做到思想性、教育性和技术性相统一,使企业文化进教材建立在技术层面同时高于企业文化层面。再如在校企共育人才过程中,学校要明确规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资格标准,除要明确学历、技术专长外,还要融入思想素质、职业精神等要求,有效降低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副业”“兼职”心理,防止他们对学生教育指导的随意、放水或过于刚性,甚至灌输社会不良文化误导学生。最后,要建立监督机制,既要审核校企合作权利义务关系,又要有监督部门人员参与校企合作过程,包括企业专家进校讲座的审核和监督,做到及时纠偏合作中的不良思想导向,真正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健康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重要思想,既是对学校思政工作理念的创新,又是有效实施思政教育路径的创新,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必须明确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在着力建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创新抓好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切实落实思政教师的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目标的专业分类,重视补齐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政导向的管理短板,确保“大思政课”建设有政治高度、成科学体系。

猜你喜欢大思政课政课大思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9期)2022-10-18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7-21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推荐访问:路径 实践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