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探微

时间:2023-10-16 15:00:13 来源:网友投稿

杨 芳

(南京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1816)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基于共同利益追求而产生的一套涉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艺术等方面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体系总和,按社会影响的深度、广度及强度又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其他阶级渗透,进而成为全社会的主导观念,并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统摄作用。”[2]于我国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元化主体地位。”[3]非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多元思想文化,是一些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包括新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社会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与碰撞,因此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及时应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努力通过巩固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传播力和认同感等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并通过提升思想认识、创新表达方式和拓展传播路径及培育四支人才队伍等来进一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传播的繁荣,形成了网络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力与认同感三个方面。

“话语权是掌握、影响、引领社会舆论的权力。”[4]意识形态话语权即指意识形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并影响、引领社会舆论的权力;
意识形态传播力是指意识形态传播自己观点及促使其观点被民众所接受的能力;
意识形态认同感指其观点被民众的认可和赞同,其中,认同感处于决定性的基础地位。简言之,一种意识形态能否取得或者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话语权和传播力的强弱,但若没有民众的认可,一切归零。反之一种意识形态取得了民众的认同,那么该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传播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传播力对于认同感的取得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网络倭化语言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话语权的争夺是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战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戏谑性、简洁性、直白性、批判性等特征,自成一体。但也存在简陋化、浅薄化、流俗化,甚至是搞怪化、下流化等问题,我国有学者借用社会学家高夫曼提出的“语言倭化”术语,称这种现象为“网络语言倭化”。很显然,这种去严肃化、去雅致化,甚至“去积极价值化”的风格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这就不仅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话语权,也使得游戏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大行其道,进而“不利于青年理性思维的养成,从主体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成构成了消解”。[5]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非主流意识形态隐性分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博弈,主要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博弈。哪一种意识形态采用的传播渠道广、传播方式好,哪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就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党报、党刊、党台等主流媒体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绝对权威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绝对的优势,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勃兴,现实社会思想交锋的阵地已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逐渐转移到门户网站、论坛、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新型媒介上来。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许多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阅读量和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一家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迅速、及时,追随者众,使得泥沙俱下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领域跑马圈地,趁机分流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3. 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渗透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意识形态能否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关键的是能否赢得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认同。目前,主流意识形态仍是大学生广为接受与认同的意识形态。但是网络社会微传播的迅猛、便捷给大学生带来了海量的未经筛选、甄别的信息,历史虚无主义、新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可能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可塑期的少数大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少数思想认识不够成熟、看待问题不够全面辩证、惰于思考的大学生往往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被误导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而不自知。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基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乔装渗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加强,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力必须在应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争夺、传播方式多元、认同感获取等三方面的挑战中,吸纳新兴传播方式,不断提升权威性、传播力和认同感,筑牢思想防线。

1. 丰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自成体系,其词汇和语言有自身的特点,可是由于其话语表达常常呈现出“生硬”“高冷”等特征,明显的政治色彩和灌输特征又给人一种“说教感”,因而容易让一些大学生与其保持敬而远之的疏离。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必须包容、吸纳一些“非主流”的表达话语。首先,要做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衔接,着力将“党八股”转为“小品文”,用心把“官话”转为“大白话”,形成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体系。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将‘官话’翻译成大白话……要使解读信息可视、可读、可感。”[7]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在现实和网络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的“习式流行语”。高校也应该以用户思维为导向,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阐释和引导工作。

其次,要做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西方话语的衔接,一方面做到在国际交流中,不至于“失语”,在外合作交流和留学的大学生要主动将“中文”完整表意翻译成地道“英文”,供世界人民阅读以消除其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误解;
另一方面也要不遗余力地将“英文”原汁原味地翻译成“中文”,使国内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认知和思辨性地解读。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让我们从六国人民共同福祉出发,赓续友谊,推进合作,共同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以此表明中国始终是中亚国家值得信任和倚重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更表明了中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纠偏少数被非主流意识形态错误引导的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最后,还要做好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中国传统话语的衔接,做到“古为今用”。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爱国的行为自觉,就必须用沉浸式的教育培育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涵育他们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话语,古有宋代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豪迈的言与行;
近现代更有数不胜数的革命先烈,他们以“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铿锵誓言,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了红色政权,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自古以来承载家国情怀的话语纳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完整体系后,必将对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价值引导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2. 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和方式

非主流意识形态能在中国较大范围内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这个新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最为不同的是,其互动性极强,因而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探析到民众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强弱,从而使意识形态传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网络传播的另一个优势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化传播,其直观的图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图片、丰富的视频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思想观点。

既然非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通过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影响,那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价值。一则通过与流入高校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一对一的过招,使大学生深刻认知两种意识形态孰优孰劣;
二则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到国外网络社会,加深国外民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国外民众在被蒙蔽和被恶意误导后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坚守传统传播阵地的同时要抢占网络阵地,争取将传统传播渠道中良好的经验和优秀的内容转化到网络社会中,以互动式、立体式的网络传播方式增强自身的话语权、传播力和认同感。

3. 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权威

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中应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并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认同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这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如此即可占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式的交锋要塞。

一要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把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输出口”,不仅要在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经过学术研讨展开,也要通过影视作品、网络文化作品、艺术表演等形式提升传播效度,旗帜鲜明地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述好故事。同时,也要扎紧“输入口”,严防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学术交流、文学翻译、文化沙龙等路径,将不良情绪、不当言论、错误见解等渗入高校。二要增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关切度。人们信守何种意识形态是不稳定的,意识形态由此而呈现一种信守主体的不稳定性。[6]因此,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旨归,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个人价值实现达到内在的联系;
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关切,着力宣传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急难愁盼。三要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科学合理地对多样化思潮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部分加以引导,对落后、歪曲、不合理的成分进行揭露与批判,通过有效的对比,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使命,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当前,一些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代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攻入高校,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威胁和破坏。因此,巩固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从思想认识、表达方式、传播路径、人才队伍等方面作精准思考和谋划。

1. 在真学真信真用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要提高思想认识,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系统深刻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自己学懂弄通做实后,才能有效输出,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根铸魂。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要积极作为,在第一课堂上守好人民的讲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传授好;
另一方面要精心打造网络思政课,引导师生读经典、懂经典、用经典;
再者,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最后,名师名导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可以通过个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辟“微言大义”方面的栏目,分享经验、言传身教。如是,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形成漫溉式的浸濡,从而取得一定的效果。

2.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9]网络社会“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空间“众生平等”,具有去权威性、去专业化的特点。因此,一方面必须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话语相融合,改课堂式的说教、灌输为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拉近其与大学生受众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人民网与电视台合作推出《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靠谱》等视频理论节目,便是转变话语体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要避免被碎片化网络事件抢占阵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诚如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美好,所以讲好中国好故事、学校好故事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不二法门,惟如此才能提振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3. 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除了牢牢把控网络社会下的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外,还必须丰富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针对读图时代的当下,不断挖掘“图像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价值张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与‘造像生镜’的传播效果。”[10]近来诸如新华社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推出的“一图读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要点”“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带一路’”等以可视化的图像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符号,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图像教化力。此外,通过经典影视的赏析涵育大学生的正确“三观”,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奋力拼搏。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战狼》和《人民的名义》等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活大学生深藏于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4. 打造一支能打能战的人才队伍

古语道:“治世经邦,人才为急。”因此,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的网络宣传工作队伍。首先,要培养一支吃透主流意识形态本质,能将“高大上”的党言党语生活化表达的队伍,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其次,要打造一支善于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真善美的采编队伍,推出一批大学生身边可学可追可赶的典型,发挥朋辈潜性教育的作用。再次,要培育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网络红军”,让他们在特别设置的议程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打造主流意识形态主场域的正向“意见气候”,通过正确的“带节奏”,影响带动一批人。最后,要建立一支政治可靠、厚植爱国荣校情怀的“网络督察”,通过他们对网络的监管,收集舆情,以便及时研判,做出科学处置,疏导网络社会的负面情绪,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非主流传播方式认同感——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职业技术(2022年5期)2022-04-18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带刺的苍耳学苑创造·A版(2019年11期)2019-12-05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西夏研究(2017年3期)2017-08-07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江苏教育(2014年4期)2014-03-19当代俄罗斯政治信息传播方式及特点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移动一族(2009年3期)2009-05-12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引领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