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国际化研究

时间:2023-10-21 19:00:20 来源:网友投稿

杨熙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与其他国家间高等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发展机遇期[1]。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为《教育行动》),作为2016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要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对促进教育领域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发展国际教育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伴随着《教育行动》的提出和衍生,“十三五”期间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和价值不断凸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撑。高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高校建设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已渗透高等教育各层次和领域,相比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内陆省份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和人才培养国际化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且存在较大的问题和阻力。本文以山西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深入探究《教育行动》提出后,该校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完成了哪些实际工作,重点分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做好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教育国际化概念是一个动态的理论体系,处在不断的深化和变革中。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构建国际联系和推动国际学术研究项目[3]。还有一些学者支持教育国际化是指通过设置分校或远程授课等形式将教育输送到其他国家。更多学者认同的看法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教育维度融入课程和教学的过程即为教育国际化。从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一般包括学术资源共享、科研合作、师生交流、学位互认、学术交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内容。本研究对山西省某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将该校落实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工作分为三类进行论述:国际化制度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教育实践。国际化制度建设是指为保障国际化工作正常运行所成立的机构、建立的政策规定、制定的发展规划等。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指高校为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而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包括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师资力量。国际化教育实践是指教学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开展跨国跨境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1.1 国际化制度建设

“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开展沿线国家双边多边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总体布局,协调推动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

——《教育行动》

国际化管理机构主要是指高校内部设立的专门的国际化事务的归口管理和服务部门,该校从2017年正式成立外事专职的二级单位,提升了国际教育工作和规划在全校工作的显示度。外事部门成立之后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入手,基本建立起了涵盖外籍教师管理、留学生管理、因公出国管理等方面基础性制度规定,但从实际工作发展需求来看,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大缺口,比如对于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管理、学分认证细则等具体实施措施没有专门的规章约定。

其次,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看,地方型本科院校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纳入高校事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在新时代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被调查院校“十三五”“十四五”外事发展规划的文本分析来看,体现了《教育活动》相关理念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师生国际交流、校内国际化氛围营造、课程国际化筹备、师资国际化培养等四个方面,同时该校制定了落实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教育国际化工程”作为学校十大发展工程之一,是2022年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最后,该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较为明确,即“以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国际声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型、复合式创新人才,为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为目标,同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交流内容为指针,提出了“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全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进一步扩大师生出国交流规模,提高国际交流层次和质量,继续引进聘用具有较高素质的外国专家来校任教或交流,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国际化办学定位,通过对该校国际化教育办学目标和定位分析,可以总结出三点主要工作目标任务:一是重视师生国际交流往来,以师生的国际交流为主要载体,以提升交流层次和质量为抓手,突出师生外出学习的必要性;
二是持续做好引进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等常规性工作,作为保障教育资源国际化的重点任务;
三是重视提升国际交流氛围和扩大学术交流规模,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总体发展目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

“推进‘一带一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推进沿线国家间的研修访学活动。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行动》

该校在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还不成熟、不全面,从理念、课程、师资等方面来看,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思路对教育国际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打造国际化教育资源的举措不多。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该校开设了100门外语类课程,占总课程门数的7.85%,未覆盖到全专业,且全英语授课或直接引进国外课程资源的比例极低;
由外籍教师授课的专业课程只有英语专业口语课,由短期外籍来华专家授课的非英语专业课程近五年来不定期开设了4门,大多数专业外语课程由中国老师进行双语授课,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的线上课程数量为零,课程涉及内容与国际前沿知识接轨程度、使用国际化教材比例为2.5%。师资建设方面,国际化师资占比仍属于较低水平,在职外教占比0.5%,具有国外学历或出国访学进修的中国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7%。

1.3 国际化教育实践

“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将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举措为建议框架,开展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

——《教育行动》

该校“十三五”时期的教育国际化实践基本遵循了这条脉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目前仍处于基础性和支撑性发展阶段,通过双方院校互访16批次,邀请来校讲学的外籍专家12人次,打开双方互学互鉴之窗;
派出学生出国交流48人次,派出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访学42次,师生留学形式和层次逐年提升,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格局;
出国学习师生从去学校统一安排的单位留学到自主联系,出访资金的来源从校筹到自筹、省筹,实现了提速增效,但尚未形成全面性、引领性的发展局面。其中,学生赴外交流国家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教师出访目的地多为欧美国家,学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师生人文交流项目数量占其成行的国际交流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马来西亚的学生交换项目为该校特色品牌项目,也是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的主要人文交流、教育合作途径,然而交流形式目前只停留在输送中国学生到马来西亚学习,仍然缺乏实质性的学生互换交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交流模式方面仍有距离。合作办学项目尚不成熟,虽然与某些美国高校达成了双学位项目的合作,但是在实际项目落地和推动方面缺乏实质性举措,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和招收留学生等工作难以迈开步子。

2.1 国际化发展理念和制度建设不完善

从国际化办学定位来看,该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对《教育行动》的具体体现,没有将《教育行动》的内涵和形式与该校国际化办学定位和目标计划进行有机融合,但在该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新增了对“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契机的认识和掌握,提出了重点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合作院校并形成实际合作的发展规划。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对推进教育国际化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校师生的国际交流意识也不够。在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上,国际化的价值取向相对模糊,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整体国际化水平低。而且由于该校位于典型的内陆欠发达省份,与沿海沿边高等院校相比,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机会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实举措感知不深。国际化的形式和内容仍然集中在人员互访、学术文化活动等校际往来层面,缺乏针对《教育行动》而进行的国际交流工作规划以开展更深层次、全方位的策应和对接,因此国际交流工作在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中呈现局部化、边缘化的特点。

同时,适应地方本科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支撑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仍需改进。尽管该校成立了专职外事部门,但专职外事人员仅有1名,各院系没有外事委员或负责外事工作的专门人员,对外工作缺乏活力和动力。院系作为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主体,没有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规划,没有形成联动灵活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国际化很难真正进入专业共建、联合科研、合作办学等深层次项目中去。

2.2 国际化教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

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都是从一学期交换生、夏冬令营、访学游学做起,《教育行动》要求的联合培养、双学位等项目较少。从该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签订数量和执行程度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参与人数普遍较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很难形成国际化办学氛围。受外语能力及学历科研水平所限,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的意识不强,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省筹等项目资助,联系到国外重点大学、高水平实验室访学的困难较大。另外,生源基础一般,学生参加出国(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水平、外语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了其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层次及类型。从对该校学生的一项出国留学意向调研报告中可看出学生家庭普遍经济能力不高,对高于10万元/年的项目有能力参与学生不足总数的30%,学生最想出国参与的交流项目排名第一、二的分别为带薪实习、一学期交换生项目。该校目前仍未有任何带薪实习项目,学生交换项目仅限于马来西亚高校,对于“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项目没有涉及。

2.3 国际化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该校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多为输送学生出境深造、参加学分交换项目,派出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半年或一年访学,而这种合作方式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实质性合作较少,既无法借鉴对方院校的成功经验,也很难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地方本科高校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交流深度、连贯性和可持续性缺乏着力点,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对于国际化元素的融入亟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还非常薄弱。教师外出交流归国后,对于实际课程的合作与研发、科研的深入合作诸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没有充分利用访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双语教学课程数量、与国外合作构建课程数量、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量这三个指标在各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体现,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不高。

3.1 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扩大教育国际化的工作格局

地方高校对地方整体区域发展的把握和提升相适应的教育服务能力的过程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因此高校建立“一带一路”教育服务体系比起地方政府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作从时间上来说存在滞后性。因此,对推动山西省地方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而言,加强对“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行动的谋划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尤其重要[4]。依托省教育厅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沿线相关国家的高等教育需求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地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的供给能力,协调统筹不同高校发展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相适应的具体区域与可行项目,逐步提升有竞争力的团队国际化发展能力、构建起能实际服务到地方经济发展、双边关系发展的全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信息进行通盘分析和资源共享,对全省高校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服务供给实行统一调度,提高“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行动效率。地方本科高校要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兴的线上教育平台、结合线下实际交流形式,逐步搭建起远程教育平台、开发特色课程。建立省级“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开展届次化的教育合作论坛及高校校长论坛,设立“一带一路”教育专项基金项目,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拓展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空间,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

3.2 健全国际交流体系,打造多层级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

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高校的层次和特点,把“引进来”“走出去”协调推进作为推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引进来”方面要对来晋留学的主要生源国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本校优势学科进行匹配,进一步优化留学生结构和来晋学习的统筹安排,挖掘本校特色课程,以合作高校和友好省市为途径进行必要的宣传,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外国青年来校留学;
亦要发展好人才引进工作,邀请专业匹配的外国院校专业教师来校访学、外籍专家来校讲学,通过外专外教进专业、进课堂提升师生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流的认识和热情,带动其他国际交流项目,增进中外两校合作关系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走出去”方面重点是要开展形式更为多样、层面更为丰富的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针对性地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留学意向的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留学前语言培训和奖学金资助,以扩大品牌特色项目为突破口逐步推动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5]。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导产业和相关行业发展需求,适当对招收留学生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研判自身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相对优势,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与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专业教育、学术资源、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示范项目。

3.3 加强科研合作,建设“一带一路”高水平智库

针对性摸清拟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需求,结合本校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基本经验,切实加强对拟合作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本校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对能够将“一带一路”本地化和落地化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判,并提出实际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深化高等院校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可行性论证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深入分析并提升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中更好发挥职能的可能性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城市之间、高校之间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文领域的互通互联。

3.4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和层级式管理

大多数山西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外事部门属于新建单位,普遍面临外事人才缺乏的问题。要充实外事管理队伍,首先应重视并加强对外事人员的涉外技能、外事礼仪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选派外事干部出国学习交流,不断提升外事管理整体水平。要发展外事层级化管理,自上而下建立从学校到院系的外事服务管理体系,让学校的政策、项目能真正融入院系的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国家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教育行动》总目标,将国际化发展目标作为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要从各单位的年度考核、相关单位负责人考核、教师职称评定和学生评优等工作中,为国际化教育行动设定一定的分值,让国际化发展从“柔性考核”逐步变成“硬性指标”,逐渐改变师生的国际化意识,提升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和自身价值实现。

猜你喜欢国际交流国际化一带聚焦港口国际化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一带一路风光无限黄河之声(2021年12期)2021-10-25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语言推广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2020-03-25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一带一路”我的梦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从园区化到国际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全球化(2015年4期)2015-08-21

推荐访问:国际化 本科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