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体验在无障碍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22 08:00:17 来源:网友投稿

刘 艳

我国残障群体基数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正常人群随时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情境性或临时性残障,残障造成的实际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人们的预估。更为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的普及是当前社会层面的迫切需求,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赋能无障碍环境的实现,不仅能帮助残障人群享受平等生活的权利,也将普惠包括老龄化人口在内的所有人,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并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生命意识的提高。

无障碍设计是在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基础上,针对残障使用场景的友善设计。通过合理设计物、人、使用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和不便的“障碍”,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从而创造平等、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将无障碍设计应用到商品包装领域,是使包装易于使用的人性化友善设计,既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也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优秀的无障碍包装设计不仅可以促进特殊使用人群与包装产品的正常交互,还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更为舒适的包装使用体验。

2019年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包装无障碍设计一般要求》,对包装中的文字图像、标识色彩、盲文及其他触觉提示信息,以及易于开启、便携等无障碍设计做了明确规定。尽管国家鼓励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但能看到并真正投入市场的包装设计应用产品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由无障碍观念的基础意识薄弱、无障碍产品的投入将增加设计制作成本、处于弱势群体的残障人士及老龄化群体的市场购买力较弱等因素导致。即使是面向特殊群体开发的无障碍包装设计,也存在缺乏将真正的无障碍性植入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意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将无障碍包装设计同产、学、研进行深度融合,以及促进无障碍设计驱动创新平台的形成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随着体验化设计的不断发展,对多感官体验在无障碍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是社会对特殊群体需求高度关注的表现,更是对实现多样平等、包容性无障碍社会环境的期许。

2.1 特定受众人群的具体特点

无障碍包装设计针对的特定使用者,主要是残障人群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残障大致又可分为视力障碍、肢体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等。视力障碍者在识别、阅读、理解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难以正确辨别包装的色彩,对包装上的文字信息的阅读常常会出现识别缓慢、漏读、错读等现象,全盲人士甚至只能依靠记忆或语音的提示,凭借触觉和嗅觉来摸索、辨别极为简单的包装信息;
肢体残障者因行动不便,很难顺利完成打开包装等操作;
听力残障者无法听到包装材质发出的声音反馈,主要依靠视觉完成理解信息的过程(见图1);
认知障碍患者难与外界环境交流,例如,陌生的包装材质都有可能引起自闭症患者的情绪失控等。

图 1 部分障碍人士感官知觉缺失示意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特殊的残障人士,正常人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面临“残障”的困扰,比如在开车的时候,无法同时驾驶和接打手机造成的情境性的视觉、肢体、注意力障碍;
在嘈杂的公共环境中,无法听清对方说话的情境性听觉障碍;
疾病康复期,以及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肢体障碍;
不同语言环境下急需解决交流问题的情境性沟通语言障碍;
过度劳累引起的暂时性认知障碍等。因此,准确地说,无障碍包装的特定受众人群,是至少有一种以上的感官体验或者临时情境性的感官体验缺失的人群。

2.2 特定人群的心理需求

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便,不方便的产品和环境设计容易引发该群体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安,甚至导致其难以完全融入社会。例如:成分说明“隐蔽”到完全无法看清的药品包装、无法判断商品限制使用期限的食品包装……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所引发的知觉障碍,让即使没有残障缺陷的人群同样也会深深陷入懊恼和失望。这样的情形几乎无处不在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少数残障人士来说,更是横亘在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烦恼,所以,无障碍包装设计不仅要考虑特定人群生理方面的局限,更要注重对包装易使用的功能需求以及包装所带来的“平等化”的舒适体验感的情感需求的满足。通过设计,自然地化解生理缺失以及暂时性生理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让包装使用者体验到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和被理解的感受。

感受、体验来自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通道”来传递和反馈外部信息[1](见图2)。特殊残障人士或老年人表现出来的是丧失其中的某种知觉“通道”,或某些知觉“通道”的功能减弱。多感官体验正是从研究这五种感官知觉入手,分析特定人群感官缺失体验的具体表现,结合多种感官知觉方式在包装使用过程中和不同使用情境下的综合应用,探讨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包装设计的创新可能。

图 2 感官认知模型

3.1 包装的视觉感官体验

包装设计是在视觉感官的主导下综合其他感官体验形成的知觉感受设计,是利用视知觉原理[2]对多种感官知觉进行的可视化再设计。因此,包括色彩、文字、图像、版式、材质、结构的可视化设计仍然是无障碍包装设计所要探讨的重要设计语言的构成要素。

3.1.1 色彩的无差别关怀

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决定设计是否能有效传递品牌形象、产品属性、产品特质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配色会阻碍产品信息的准确传达,造成产品使用操作方面的困难。基于视觉障碍受众者的特殊性,更需要对色盲、色弱、弱视、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的包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视力呈不断减退的趋势,辨别色相的能力远低于年轻人,而色盲患者又大致分为全色盲(只能辨别黑白的明度关系)、红绿色盲(只能用两种原色匹配色相)、色弱(可见全彩,但对色彩的纯度辨识度偏低)三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基本能够辨别蓝、黄两色,尤其是能清楚辨别色彩的明度关系[3]。因此,根据视觉障碍人士对色彩感知力普遍较弱的共性特点,在包装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色差较小的近似色以及色相较多的复杂色彩,选择明度差异明确的黑白对比色以及对红蓝色盲较为友好的蓝、黄色系色彩,在色彩明度区分不能够完全传达信息内容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添加盲文、易理解的图形符号以及清晰的文字信息来辅助色彩明度关系的准确表达。对包装的色彩进行有偏向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能更好地实现无障碍包装设计对包括视觉障碍人士在内的多数人“无差别”的关怀和尊重。

3.1.2 可视化元素的“功能至上”

除了色彩,包装设计可视化的构成元素还有图形和文字,文字是信息传递的直接语义要素,直观、明确的图形辅助文字表达,因此,包装设计中图文的布局关系是影响包装版面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

基于高龄者的“老花眼”以及色盲、色弱、弱视对细小文字难以辨识以及对色彩的辨识度低但对明度辨识度高的特点,根据包装尺寸的大小,除了添加盲文,还需要限制文字的数量,尽量选择较大的字号和简洁的字体样式,并高度注意文字各种间距的合理设置,减少文字过于拥挤或版面负空间留白不均而引发的错视以及视觉疲劳感;
图形上,避免视认的复杂造成的不确定性,应选择视觉障碍人群容易辨认,简单易懂,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图像;
按照文化习惯尽量保持文字横向水平的布局,加大重要信息的空间布局尺寸[4]。包装各版面的功能分区、视觉流程的设计也应简单合理,减少视认过程中因误差造成的反复性。无障碍包装设计,对可视化元素一定要把握“易辨、好懂”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满足对障碍受众群体特殊使用心理需求的关怀和体贴。

3.2 包装材质、结构合理化的可触碰体验感知

触觉感知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形状结构、肌理材质、体积重量等物理性的刺激,不同的物理性能引发不一样的心理感知体验。包装的材质和结构是包装与人产生触觉交互的重要知觉形式,外在的形状、结构引发视触觉形成心理感知,真实的肌理、材质形成触觉的实体感知,这两点同时相互作用构成了无障碍包装设计的核心。用户的情感体验往往来自对包装容器的触觉感知。触觉也是视觉之外,人们了解感知真实外部世界、对空间进行定位的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视觉障碍这一特殊人群,他们依靠触摸形成优于常人的触觉记忆能力,依靠手部的触觉完成构建和感知世界的过程。因此,从自然、生活中提取参照,添加盲文辅助结合触感明确、结构简单,且有记忆感知经验的设计,就可以有效激发弱视群体的视触觉感知体验,使人的感官体验和对事物的理解进一步产生连接,用触觉弥补视觉的不足或缺失。

日本著名的明治纯牛奶包装上的缺口结构设计,解决了视觉障碍者需通过触摸判断纯牛奶的购买需求。英国新创公司Mimica在食品包装设计上采用明胶制作温度敏感标签,帮助视障者通过触摸判断食物的新鲜度。获得欧洲设计奖的俄罗斯Dino&Me儿童果泥(见图3)的包装参照了恐龙的外形形态进行设计,有趣的视觉外形结构引发关注和好奇的同时,可触摸、可感知的仿生结构设计又能使儿童对产品形成直观的触感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在包装的使用过程中,通过特殊的外形结构设计,使抓握姿势中手指、手掌与产品之间的接触位置和面积形成舒适而自然的贴合,从而自然、巧妙地提升了包装从拿取到饮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图 3 Dino&Me儿童饮料(图片来自http://www.gaoruiad.com/news/d365.html)

根据儿童以及视觉障碍、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对包装使用过程、使用情境更为舒适和自然的需求,选择合理的材质和有效的操作空间结构设计,可以安全、明确地引导使用者完成和包装之间的交互,借助对各种自然、生活形态结构的模拟,也能进一步实现触觉感知体验的真实感受,为视觉障碍者和儿童搭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桥梁,使包装更趋人性化和情感化。

3.3 转换、叠加的多感官交互综合体验

听觉是除了视觉和触觉之外,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感官通道。不同状态的声音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味觉只有在食物进入口腔对味觉器官进行刺激,才会形成知觉感受,嗅觉也需要依靠气味进入鼻腔才能被获知。声音、味道虽不可看、不可触,但却能够和视觉、触觉一起形成联觉反应,引发情感共鸣。缓慢的声音给人带来平静的感受;
节奏激昂的声音引发血液流动加快,产生类似高强度对比色的视听画面感受;
酸涩的感受往往和柠檬的视觉、味觉感联系在一起;
粉红色会让人产生蜜桃类圆形形态的视觉联想以及香甜的味觉体验感受[5],这种五感间的联觉现象正是多感官体验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无障碍包装设计中,可以将视觉和触觉进行连接转换,也可以通过转移、添加某种可触发听觉和嗅觉等知觉反应的材质和结构,形成多感官知觉形式的综合体验,用“可看、可触、可听、可闻、可尝”五感的叠加刺激和反馈,提升特殊受众对产品多维度的认知和感受。让更多的特殊障碍群体超越缺失感官的限制,实现更多可替代的感知体验,最终满足用户人群对产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无差别、平等、可共享的无障碍生活环境。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通过眼睛和手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通过信息整合,激活、融合其他感官的觉知,唤醒人们的记忆和体验,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情感化的体验过程[6]。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多种感官体验更加自然地相互叠加、代替和转换,建立与特殊用户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高度自然匹配的关系,帮助用户获得舒适的体验感始终是多感官无障碍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代偿性原则

源于医学领域的感官代偿是指在人的某些感官受到损害的时候,其他感官的功能会相应增强的现象。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智能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避开身体缺陷所引起的感官障碍,利用感官代偿的方法进行感官体验的代替、补偿和转化,仍然是未来无障碍包装设计的重要趋势。

对于视觉障碍者使用触觉、味觉的感官代替,对于听觉障碍者增加视觉、触觉、味觉的感知补偿等,可以在提高用户感官体验自由度的同时,创造优质的无障碍化包装设计应用的可能性。2021年5月,家乐氏在英国最新推出的限量版 “世界视觉日Coco Pops麦片盒”(见图4)的包装中使用了更大的字体,并添加浮雕盲文的设计,依托Navilens技术,让智能手机精确检测产品包装上的标签,并触发音频注释,向用户回放标签内容以及发出重要过敏源警告等全方位的商品信息。该设计把包装阅读认知功能的视觉感知模式,自然代替、转换为以听觉为主的感知模式,使盲人和视力不全的人第一次能够在货架上找到产品,并完全独立地获取有关该产品的所有信息。

图 4 Coco Pops 麦片盒(图片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000145)

根据英国皇家盲人研究所RNIB的研究显示,90%的盲人和弱视者认为食品包装的信息很难或不可能看懂。因此,在包装设计中,根据感官代偿性原则,利用摩擦生香技术将香料加入食品或饮料的包装设计中,或将文字、图像等可视化信息转化为听觉语音信息,将唇部动态视觉和语音听觉信息转换为视觉文字信息作为设计手段,结合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更为自然、便捷的无障碍使用情境,新的智能技术未来会更广泛地被应用到无障碍包装设计中,将会为更多的感官障碍人士带来更为合理和舒适的体验感。

4.2 自然交互原则

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到了自然匹配原则,既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该产品[7]。深泽直人提出的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的“无意识设计”概念[8],诠释了设计是为了满足而不是改变,是为了方便而非复杂,只有使人、物、环境三者达到和谐完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无障碍包装设计在遵循使用者自然操作行为习惯的同时,不仅要避免用户受阻的任何可能性,更要自然、恰当地引导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烦琐步骤,省时省力,形成美好、舒适的产品使用感受。

以微软XBOX无障碍游戏控制器的外包装设计为例(见图5),整个包装无论哪个步骤都可以让用户享受单手操作、毫无障碍的开启体验。明确清晰的拉环开启结构提示,一触即开的封胶、色带以及抽屉式的内包装盒,不需要任何说明,即可在包装结构一目了然的操作提示下通过多种方式轻松、顺滑地完成包装的开启过程,为包括各类肢残人士和认知障碍人士在内的游戏玩家创造了从“开箱”环节就已经开始享受到专属于他们的、完整的游戏产品体验感。

图 5 XBOX无障碍控制器(图片来自https://www.gamewikia.com/news/176523)

4.3 “无障碍化”原则

基于包装尺寸的限制,视觉障碍人群、认知障碍、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很难自主关注食品、药品包装上过小但重要的提示性内容,也记不住过多的规则和限制。对于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包装,反而应利用反向思维,在设计中添加一定的时间、体量和使用规则等的障碍限制[9],例如增加功能结构、增加使用过程环节、增加使用附加条件等,限制、避免误操作引发的特殊产品的不安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特定人群,防止其受到伤害,并获得真正意义上自然的、有尊严的、无障碍体验的自由。以一款名为Sabi的无障碍药物包装设计为例,该设计根据使用者服用药物的不同情境,设置增加不同容器和数量的障碍限制,将药品每天的服用量平均分成等量的单元小包装,根据清晰、简洁的文字和图形的提示拿取、服用,避免了障碍人群,尤其是视觉障碍人群错拿、反复拿取等各种潜在危险。这款包装外观的设计用材考究,造型风格简约高端,甚至很难让人联想到产品的药用属性,其设计创意也体贴地关照到了特殊障碍人群对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需求。

4.4 促进多感官体验无障碍包装设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数字信息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多感官融合的信息交互技术正通过网络媒介被广泛推广和使用,无障碍包装设计要实现从设计到完成使用,再到储存、回收的每一个环节中不同使用者的完美使用体验感,一要加强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的开发投入,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
二要完善立法和政策,鼓励信息转换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
三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借助学术平台提高社会对无障碍设计概念的关注和认同,从而真正促进全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形成。

未来的包装设计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会突破我们的想象:可以帮助残障群体分辨食物类别和味道的可直接食用的包装;
视障、肢体障碍人士通过语音指令就可以开启的实体包装;
能够连接听障人士的助听设备,感知其情绪,即刻可转换为语音并拥有思考能力的智能可变式包装……随着人工智能、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探索多种感官体验,能够模拟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无缝对接、高度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交互性设计仍然将是未来无障碍包装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确要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目标[10],为我国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无障碍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指导。推广、普及应用无障碍包装设计是未来设计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产品包装设计的潜在增长点。通过对至少有一种以上感官体验或者临时情境性感官体验缺失的特定人群的感官认知分析,探讨多感官体验在无障碍包装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不断提高包装设计的“无障碍”体验感,不仅可以帮助残障人群获得享受平等参与、共享生活的权力,也可以带给所有人生活普惠的价值和便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可以实现的自由、文明、和谐的无障碍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触觉感官障碍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2-17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跟踪导练(四)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1期)2019-03-13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感官训练纸模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4期)2018-02-10跨越障碍军营文化天地(2017年4期)2017-06-15感官训练纸膜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2期)2017-05-31船内船外红豆(2017年4期)2017-04-13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电脑爱好者(2015年17期)2015-09-10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人生十六七(2015年7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感官 包装设计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