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作品的教学价值,——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时间:2023-11-22 12:22: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红莉,董志民,王 洋

(1. 石家庄学院 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800)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5篇苏轼的作品,包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无疑,这也是苏轼最优秀的部分作品,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部分作品。而且,就选文的篇幅、风格等方面看,也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接受程度。结合小学学段已收录的6篇(即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赠刘景文》、第六单元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惠崇春江晚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题西林壁》、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以及高中学段收录的4篇(即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第七单元中的《赤壁赋》,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石钟山记》)苏轼作品,可以看到,部编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共呈现了15篇苏轼作品。从写作主题看,这些作品整体基调既积极向上,又有丰富的内涵;
按创作时间来看,所选编的作品时间跨度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基本涵盖了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段;
而从创作地点看,又涉及杭州、密州、黄州、汝州、汴京等地。可见,部编版教材的选文原则是尽量将真实、完整、生动的苏轼呈现出来,努力呈现出苏轼优秀作品的原生价值。

这里所谓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即文本的原始价值,或者说作者赋予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是指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即产生了的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价值。然而作品的原生价值不等于其教学价值,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需要发生转化。因为作品一旦被选入教材,教育者就必然应该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学生心智接受能力的实际等,创造性地将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予以某种程度的保留、增值或删减,从而形成需要和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价值,这个价值才是作品的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因为教育者(含国家教育方针、学校、教师等)的创造性参与,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作品的原生价值被创造性地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的原生价值已经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传递给学生了。从教学实际看,从作品的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教育者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个环节,那么其教学必然是自觉的、有效的;
相反,其教学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很难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在苏轼作品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苏轼是宋代乃至古代文学大家,不但其作品旷古绝今,就连其人生经历及其面对困境应对及超越困境的生命精神,都已成为后世仰望的标杆。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世对苏轼作品原生价值的研究当然不胜枚数,但是,截至当下,专门探究苏轼作品教学价值的成果却很少。而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明确、理解、把握苏轼作品教学价值异常重要。因为,这不但关系到教育者是否能准确理解苏轼作品的原生价值,而且更关系到教育者是否能准确实现国家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问题。因此,以苏轼作品的原生价值为前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中学生的实际学情,深入探究、发掘苏轼作品隐含的教学价值,对科学判断当前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准确实现新课标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意图,并基于笔者对苏轼选编作品的整体理解,结合文艺学领域的文学作品结构观,我们从语言、审美思维、生命精神三个方面提炼苏轼作品的教学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有富有美感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质料基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学生通过学习、阅读、涵咏、浸润富有美感的语言,并通过主动的体验、积累、梳理和整合,能于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渐次形成生动的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其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审美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中,苏轼作品的语言更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成为我们领略文学艺术之美、体味苏轼精神境界的第一道路,所以语言价值是苏轼作品教学价值中的首要价值,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予以充分发掘和呈现。

简而言之,苏轼作品的语言富有平实、凝练、自然的特点,不刻意营造也不过度锤炼,而讲究“自然而然”“随物赋形”。他常将其当下最真实的心绪、情感通过最朴实的语言记录表达,涉笔成篇,进而形成浑然天成的文章。我们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予以欣赏。这篇文章只有85个字,但是却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用看似平淡的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出了“闲人赏月”的情与思。全文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为“起”句,交代了苏轼夜游赏月的缘由。十月正处于秋末冬初,昼渐短而夜渐长,气温逐渐变冷。“解衣欲睡”,说明时候不早了。但在将睡之时,苏轼突然发现了“入户”的月光,刹那间激发了他的兴致,于是他不顾更深露重,遂整好衣装,颇有兴致地要去赏月。文中的“入”字以动写静,显示了月光的动态,与苏轼的“行”互为映照,有月色入户而唤醒了欲睡的苏轼之意。细思二字,颇有趣味。“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为“承”句,交代了苏轼寻友赏月的过程。“念”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说明黄州这样一个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不足以满足苏轼的精神生活。因为想到身边没有可以一起赏月取乐的人,所以引起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遂”说明苏轼马上就确定了能与自己“为乐”的人是张怀民。一个“至”字则展现了苏轼的行动力。此处即使不联系创作背景,只解读文本也可以看出,苏轼当与张怀民非常熟悉且与其互为知己的关系。因为,一方面,关系浅淡的人不会在将睡之时登门共邀赏月;
另一方面,因为足够熟悉对方,苏轼才能预判此时的怀民应亦未寝,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果然,“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果然明确展现了苏轼张怀民两人的心意相通。“相与步于中庭”,说明两人见面也无需多言,自在地漫步于寺庙寂静的庭院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转”句,交代了苏轼与怀民共赏的澄澈明亮的月下美景。一个“如”字,说明地上并非是真的积水;
“空明”则呈现了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述茂密的竹柏在月光映照下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番景象。古代的照明设备有限,使得苏轼和怀民在月光下有更好的感官体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合”句。这两个疑问句,一个从时间角度设问,一个从空间角度设问,显示出苏轼无所不至的发散式思维方式,文章的境界瞬间从此时此地升发至无限时空。同时,两个“何”字说明“月”与“竹柏”都是常景,“但”表明看到月光乘兴出行的苏轼,以及与苏轼共沐浴月光漫步庭院的张怀民才是特殊的存在。这个“特殊”处即是“闲人”。而此处的“闲”则有双重内涵:一是闲情逸致的“闲”,一是被贬谪而不得不闲的“闲”。人世间懂得欣赏天地大美有闲情逸致的“闲人”本就不多,而既有这种闲情逸致偏偏同时又是被贬谪而“不得不闲”的“闲人”就更不多见了。两种“闲”意在此交汇,两个“闲人”志同道合且引为知己,那种“不得已”的苦涩在在这月夜漫步中被轻轻拨去,自嘲且超然的口吻获得了四两拨千斤之效果,从而实现了心境的超越。苏轼这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平实、自然却又转圜自如,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水平和写作笔法;
文章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毫无忸怩造作、费心营造之态,读来让人灵窍洞开、神清气爽,更展现了苏轼直率无饰、天然丰润的人格品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苏轼作品可谓精品中的精品,都能体现苏轼凝练自然的语言特点和浑然天成的文章结构。在《答谢民师书》中,苏轼谈到自己的语言观点时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1]1418“如行云流水”是言其质朴自然之质,“姿态横生”是言其生机勃勃之趣,这既是苏轼语言的理想,也是他所实践和实现了的目标,同样也是汉语之美的最高境界。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时期,苏轼作品最能够实现引导他们如何运用最质朴、自然的文字,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目标,而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目标。所以,教育者深刻领略苏轼语言“如行云流水”的审美品质,并从语言角度充分发掘其教学价值,这是实现苏轼作品教学目标的首要和基本内容。

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炼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2]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想像力是一种审美的思维能力,是激发知识的源泉,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酵素,更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艺术基因。在笔者看来,审美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现实生活,能借助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方式,超越当下现实生活,实现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和发掘这一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苏轼作品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苏轼的审美思维能力首先体现在他作品中的意象上。苏轼的仕途颇为波折,一生就任于许多地方,因此也有机会对各地的自然景物进行密切观察,并且他特别擅长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情感,对意象的运用非常到位。尤其是月亮,因其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独冷凄清却又高洁美好,深得苏轼喜爱。《水调歌头》中的“月”就展现了苏轼对美的超强感知以及巧妙的构思。就古典诗词而言,历代吟咏中秋之月的佳句并不鲜见,但格高千古、空前绝后之作则非苏轼的《水调歌头》莫属。宋人胡仔曾言,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明人杨慎更赞其为“古今绝唱”。《水调歌头》之所以评价如此之高,原因在于苏轼将人人可见、日日可见的寻常之物,托升为了与普天下人共悲欢离合的有情之月,月亮从此不再仅仅是高远、清冷的物象,而是一个可以“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寄托,将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审美高度,因此,才成为“古今绝唱”。理解了这一点儿,就能启发学生仔细体会苏轼源于穿越时空、通达无限的思维能力而带来的对意象的创新,进而可以开拓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其次,苏轼的审美思维能力还体现在他善于化用典故上。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就化用了前人的典故。南朝谢庄《月赋》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表达和“美人”“共明月”之意,而苏轼在前人基础上挥笔写下“千里共婵娟”,“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但苏轼以“婵娟”指代明月,大大拓展了“婵娟”的内涵。整首词也由前人的表男女之情扩展到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大大开拓了诗词的意境,也展现了苏轼开阔、通达的审美思维能力。

苏轼的审美思维能力源自苏轼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通过发掘苏轼作品中的审美思维价值可以让我们逐步体会和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在挫折不断、磨难重重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融合儒释道,将三教的可取之处尽数收为己用,并且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所以,苏轼才有形式、风格多样且境界开阔、深远的文学创作。一方面,苏轼涉猎了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而且勇于创新,将宋词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词的发展、变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其词一改前人只局限于男女恋情题材,又描写了山水田园、人生志趣、理想抱负、怀古伤今等内容,大大拓宽了词的题材,开创了词在柔美细密以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开拓出了倾荡磊落,如天地奇观的豪放词派,独领北宋文坛风骚。这些成就,均源于苏轼不拘于一家,不困囿一己之见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和能力。显然,学生学习这种能力,将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界,大大增强其审美能力,而这也更应该成为苏轼作品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苏轼作品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的诗句,而是能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相结合,在审美的享受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完成一次次独特的阅读体验。

苏轼具备奇特的审美创造能力,能够通过有限的文字呈现出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这与苏轼超强的审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苏轼这样虽历经波折,但摧而不倒且愈挫愈坚、愈挫愈达观的绝无仅有,这同样源自苏轼超强的审美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苏轼作品所体现的审美,会有助于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苏轼作品的生命精神价值,也即苏轼作品的精神内涵所给予学生的生命精神启迪。如阿多诺所说,精神是照亮现象的光源,没有这种光源,现象也就失之为现象。如果不呈现出精神,或者说没有精神,艺术作品就不复存在。[3]156所以苏轼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人生立场、生存精神等方面的启发和思考是其作品的最终价值,必然也应该是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通过感受语言之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里谈到的就是要深刻领悟作品的生命精神内涵,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生命精神要素。苏轼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具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秀代表,通过学习苏轼作品,体悟苏轼的生命精神,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养成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具体而言,苏轼作品的生命精神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其始终积极进取,从不绝望的生命态度。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磨难重重,虽然屡次身陷党争,几经生死,但是他一直坚守自我,爱国爱民,积极作为,从未颓废绝望。在密州,亲带百姓共抗蝗灾、修渠抗旱;
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坝修堤……。可以说,苏轼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典范。当时北宋的西北边界被西夏、辽族不断侵犯,边境民不聊生,苏轼心中非常愤懑,但是有心无力,所以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希望朝廷派遣自己上阵杀敌,为国尽忠;
之后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前途无望之际,他也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吟啸执杖前行,表现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拔。

苏轼这种生命的超拔源自于对儒释道三教有益思想的有益整合。在北宋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他并不是对三教思想全盘照收,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苏轼沿袭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摒弃道家思想中“无为”的消极成分,另一方面,他又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超然世外的精神,从而形成在人生中既追求现世功名,又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和独立人格的独特境界。苏轼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和效仿的典范。学生通过感受苏轼这种时刻把家国百姓记挂于心,在困境中都能够实现精神突围的独特品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正确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是苏轼对世人的真挚和真诚态度。苏轼对任何人都以诚相待,自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和他的弟弟苏辙之间的兄弟感情感人肺腑,他的很多诗词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即是“兼怀子由”之作。苏轼调任地方时,考虑到弟弟当时任职于山东济南,由于想要离弟弟近一些,便请任山东密州,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尽管同处于山东,两人仍未能见面。在一个中秋之夜,苏轼月下独酌,面对良辰美景,不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故而作《水调歌头》。了解苏轼与苏辙的手足之情,深入体会苏轼如何在中秋月夜“兼怀子由”,或许会对学生有所启发。

苏轼作品还展现了他和友人之间的真挚友情。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张怀民。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身处低谷,但没有长期低迷,乐于去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张怀民同苏轼一样是被贬谪到黄州的,寓居离临皋亭不远处的承天寺。张怀民虽然只是担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是他并不过分沉溺于被贬谪的情绪中,而是在公务闲暇游山水怡情,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常悲戚。相似的人生经历促使苏轼张怀民二人多有来往。在元丰六年六月,张怀民在长江边选址建了一座游亭,苏轼为其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中的“快哉”可以概括苏轼被贬黄州后,经历困顿、反思、调和后形成的乐观心态,赠词这一行为也体现了苏轼对张怀民气度的欣赏。苏轼张怀民两人同样“身闲”且“心闲”,都无政务缠身,尽管都有无可诉说的悲凉,但是共有赏月的闲情雅致,漫步于月色下的承天寺,两人在无言中也可以互为慰藉,故而张怀民是苏轼共邀赏月的“为乐者”,是苏轼引为知己的“闲人”。学生们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苏轼张怀民二人的知己之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文中的情感之美,友情之美,知己之美,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健康交友。苏轼对人真挚真诚,体现出他的丰沛敦厚、胸怀旷达,体现了他的容纳百川、博爱宽厚。苏轼是大文豪,不仅是说他的文章“大”,他的人格力量更“大”。

三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审美态度。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苏轼五篇作品,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神宗元丰三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神宗元丰五年)、《记承天寺夜游》(神宗元丰六年)三篇作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苏轼在密州任上只有两年(公元1074-1076年),但文治武功,政绩卓著,是他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两年,也是他政治抱负得以施展之地,因此于此所作的两篇作品气象宏大,意境磅礴,显示了他的积极乐观、豪气满怀的精神风貌。而黄州时期,则是他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挣扎出来,是他经历生死之劫后的转折时期,他的心境从灰暗、孤冷走向超拔、坚韧,进而走向平静、恬淡,这三篇作品正是他的生命境界不断开拓所留下的印痕,我们也正可以从中看到他无时无处不在的对于生命境遇所采取的审美态度。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对待生命,去拥抱大千世界,因此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凡事凡物皆有其可观可赏之处,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值得我们以选文为本深入发掘并传递给学生。苏轼一生尽管经历宦海沉浮,但并没有臣服于命运的无常,而是笑对人生的苦难,广泛发展兴趣爱好,不断让生命变得充盈,可以说,苏轼的作品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素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需要精神教育的生命个体,苏轼作品中所展现的生命精神价值能够对学生进行激荡心灵的生命教育。语文课是最有条件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所以,把学生作为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通过每一节语文课对情感、意志产生影响,尤其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轼作品而学习智者在苦难中自我突围,学习其面对磨难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必定会帮助学生调节其心理,完善其人格,丰富其精神。

通过学习苏轼作品,可以体会语言的优美凝练,积淀自己的言语素养;
品味巧妙精思的创作,提升审美思维能力;
领会苏轼独特的精神品质,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学生来说,不论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亦或是人格熏陶,都大有益处。上述这些层面,也正是苏轼作品最大的教学价值所在。因此,如何针对这些内容,提炼和发掘教学内容,需要初中语文教学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苏轼思维能力价值培养思维能力意林(儿童绘本)(2020年2期)2021-01-07从善如流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9期)2020-11-06苏轼“吞并六菜”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9年12期)2019-11-13苏轼吟诗赴宴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4期)2019-05-05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学苑创造·A版(2016年3期)2016-04-16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放大你的价值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09年3期)2009-08-04

推荐访问:为例 苏轼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