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书法家的创作和状态(续二)

时间:2024-01-13 10:44:02 来源:网友投稿

冯泽松

年少时,叔公经常给寨邻写对联、神榜等,我即立于叔公前方,帮其拉纸,叔公甚喜。叔公本是旧时塾师,特别讲究老式礼节和规矩,我辈兄弟姐妹人多,且顽皮,常常被叔公用烟杆敲头,我则从未受此『殊遇』。叔公字写得非常了得,方圆数十里有口皆碑,能将柳、赵结合得自然天成,其行楷书造诣,直至现在我依旧神往,惜年少愚蒙,没有跟他学上一招半式,悔之晚矣。弱冠后,由于没好好读书,初小即在家务农,可身单力薄,农作时常被邻里歧视。能挣钱的活根本轮不到自己干,受气挨饿,生活艰辛。因此想把字写好,以跟相邻进行劳务交换,故农作之余拼命写字,时长即入迷。

至于人生观之改变,当谢朋友。当时,我在镇上开工艺店,朋友看到我写的字,建议我寻师访友,往大城市走。他说,你经常跟名家在一起,你自己也会成为名家。遵其所言,我的店由镇里开到了县城,转入广告业,随后放弃广告进入培训,继而由县城进入省城。虽时日漫长,但日胜一日,生意和家境一年好过一年。事业扩展的同时,我对书法的探索亦日渐精进,凡历代碑帖均临之,但凡经典皆有涉猎,篆隶楷行草五体博览,晋之『二王』,唐之颜柳欧褚虞,宋四家及明清诸家,更是心摹手追,用功极深。

好的时代,带来好的生活。虽未进高等学府深造,但我深知作为一名新文艺书家,必须要有学养,要读书,读书则能脱俗。我枕边长期放着《老子》《庄子》《大学》《中庸》《金刚经》《坛经》《素书》等典籍,能够与众先贤朝夕相伴,让我的人生越活越通透,故而奉行克己利他,不争、不妒、不害的原则,自己人生自会顺达。

执着于书法

任学军

我生长在红松的故乡,小兴安岭南麓的一个偏远小镇。小学四年级时,发现家里的柜子上放着一本书法杂志,让我眼前一亮,墙角还有一瓶墨汁,有了墨汁和杂志,触动了我骨子里对书法的喜爱之情,从此拿着毛笔开始练字了。

参加工作以后,写字成为我生活的唯一乐趣。二〇〇〇年前后,我来到山西太原做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山西省文艺大厦,参观了田树苌先生书法展。其中一幅扇面作品的内容『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深深吸引了我。这副联语彻底让我醒悟。书法应该怎么学?自己应该怎么做?『找高手』!几天后,我带了两幅字去找田先生。他认真讲解了我在临帖、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我指明了以后学习的方向。二〇〇〇年年底,为了生活,我辗转来到青海西宁。二〇〇四年五月参加了青海省书协书法培训班,有幸结识了姚忠宝、陈治元等老师,他们在理论和创作方面,给予我诸多指导。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法家,也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我积极参加中国书协『送万福进万家』及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十几年来,青海省文联、青海省书协关心和鼓励体制外书法工作者,大大提高了我们创作的积极性。我先后荣获二〇〇九、二〇一四、二〇一九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奖。二〇一六 、二〇一七年被中国书协评为『送万福进万家先进个人』。我还积极参加青海省书协举办的『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培养了一批书法创作新人。

从艺经验谈

李砺

二〇〇一年,我从单位辞职,到北京生活了四年。二〇〇五年,回到长沙开始了我的职业书法篆刻生涯。结合我这些年经历,总结出从艺的几点经验:首先是多面结合,多条腿走路。我最初自学国画,后因绘画要用印章,又自学篆刻,在北京入展了几次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而后加入中国书协。在『北漂』时喜欢逛琉璃厂,喜欢那里的艺术氛围。回长沙后,在长沙当时有影响的文玩市场清水塘租了一个巴掌大的门面,这让我的作品和大众有了直接的接触。当时我的印章以工细一路为主,有人讲一味迎合市场会影响创作,实际这市场与创作并不矛盾。再就是放下身段。很多的书法家,很谦逊,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水平还不够。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来说,这种姿态是可以肯定的,但对于书法文化的审美引导权还是要争取的。三是不断积累,努力坚持。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多创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览等。近几年我每年努力出一本作品集,甚至一年不止一本,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进步。

将书法进行到底

张建华

一九九四年,我辞职下海。原来想象的自由自在被公司繁忙的事务所替代,以至于数年内,以前的日常爱好—写字、刻印都成为奢望。这种渴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终使我于二〇〇一年决定逃离商海,以自己的爱好来作为日后的工作。由于当时已经辞职,不去工作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面对生存压力,我开始联系了几家字画店,把做好的印屏挂上以承接刻印订单。那时还是纸媒时代,报纸杂志经常会刊登篆刻作品作为版面的点缀,登一次也有微薄的稿费。于是我常刻一些内容吉庆的印章,钤盖无数印花,分寄到各报纸杂志,然后期待着回寄刊登了自己作品的样刊和汇款单,有时一方印往往能在多处刊登,收到不少稿费,而原作还在自己手里,因此,这项业务比第一项更有成就感。还有一项补贴家用的途径,是教小朋友学书法,靠朋友介绍,招收了少量的学生。

当我决定以书法篆刻当做工作伊始,为了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篆刻研修班,有幸得到了李刚田先生的指导。由于之前一直喜好书法篆刻,又勤于练习,并经常向江西老一辈篆刻家许亦农先生请教,我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其后在李刚田先生的指导下,我的创作水平提升迅速,两年下来,连续获得了培训中心成果汇报展和学员作品展二等奖,取得了加入中国书协的资格。之后,连续十年获得江西省书协主办的多项展览中的篆刻奖项,接连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多项展览,并在二〇〇七年『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中获得了第十五名,入展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千人千作展、五百人精品展、第二届篆书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奖。

书法是我终生的職业

李淑燕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母工作忙碌,我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爱好书法,我在耳濡目染中,对书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手握住了毛笔,眼里就有了古人。从我不再迷恋同龄孩子嬉闹的那一刻起,我的爱好终生将被翰墨所系。书法伴随着我的成长。长大后,我在一家商业单位上班,后来自主择业。二〇〇四年始,我用大量的时间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知识,参加培训班,临习古帖、创作,获奖或入展,二〇〇八年加入中国书协。那是一段逐梦的岁月,我沉浸在书法中,收获很多。

我的圈子始终没有离开书法。后来,我有了独立的教学创作空间,成立了个人书法工作室。写字、教学、培养书法爱好者、请专家授课,在书法的天地里,辛苦并收获着。在兰州闹市出入,工作室就是我的精神空间,耕耘艺术,身心安定。二〇一八年,兰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我『金城文化名家』称号,并授牌『金城文化名家·李淑燕工作室』,每年有经费支持,对我而言,这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除了尽职尽责地做好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我还积极参与当地文联组织的各类书法公益活动,下基层、走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等。同时,认真创作,不再面向市场为稻粮而谋,而是潜心创作出精品。

我的笔墨人生

汪定强

我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父亲通晓诗文,尤擅书法。五岁时,父亲因戎马边疆,借探亲假期,耐心辅导我与长兄写毛笔字。相比之下,我的悟性要好一点,深得父亲的赞赏和偏爱。从此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九岁时,父亲又辅导我写颜楷,同时钢笔字也写得很规范,并能给父亲写一封语言通顺、字形秀美、无错别字的家信。不久,父亲病故。在悲伤的童年里,因为怀念父亲,就更加痴爱书法。后来认识了县城德艺双馨的老书家王峙苍先生,他是中国书协会员,时已八十高龄,因志趣相投,竟成为忘年之交。那些年,在县城举办的书法展赛中均斩获大奖,但王老鼓励我外出深造。一九九三年,我辞别了工作六年的法律服务所。二〇〇〇年五月,在县委领导的关心和资助下,我进京到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习,二〇〇二年九月结业,这两年的学习,不仅在技艺上有所提升,而且使我对书法有了更多深刻的认识。

二〇〇四年至二〇一一年,全国各级书法展赛蓬勃兴盛。其间,我主要的精力就是创作和投稿。尽管当时的经济很困难,但是在安排好家人生活的前提下,我还是想方设法筹措车旅费,只身赴外省观展交流和学习。长期的外出学习和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也全面提升了自已。书法也成为我的事业和生存之道,并且我成为县城里以书法创作维持生活的领头人,也承担着当地书法文化传承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现在我的创作方向很明确,一改以往的盲目迎合,更注重『文质兼美』和在传统中出新。

享受书法的乐趣

廖炳智

我出生于广西来宾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世代务农。父亲耕种之余,偶尔也会挥毫泼墨,服务乡亲。乡亲们的赞颂声和父亲的笑容,不知不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播下了书法的种子。托改革开放的福,长大后我有幸到了城市学习、工作。在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中,我的书法梦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越点燃越旺,不可遏止。一九九七年,我毅然辞去了工作,放弃了来之不易的铁饭碗,潜心研习书法,之后又到北京追寻自己的书法梦。

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我有幸得到刘文华、李松诸名师的谆谆教导,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从碑系入手,主学汉碑、石鼓文、北碑及各种摩崖石刻,兼涉行草。一边学书法、一边教书法,以书养书,相妻教子,一家人生活倒也其乐融融。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十年,直到二〇〇七年第九届国展,我才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隶书作品,并获得了展览获奖提名。

书法的学习和创作,要深入把握书法的规律和内在意蕴,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笔墨当随时代、反映时代。作品的笔墨意象,一方面要反映伟大时代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书法史从古至今的发展倾向。

同时,我還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一员,要感恩新时代,回报社会,为此我创办了柳州市书法艺术院。我们深入到广西各地乡村学校,进行书法教学,将书法的乐趣带给各地的学子们,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中国美丽新乡村的建设,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坚守艺术底线

刘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离开了体制,步入自由职业的行列。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法基础,更重要的是广博汲取,提高审美,通过广泛的临帖与古人对话,提高自身的眼界,拓展自己的视野。此外,还要博览群书,夯实文化底蕴的根基,才能创作出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书法艺术作品。同时,市场经济社会中,书法创作不可避免要面对商品化、利益化问题。新时代如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不仅要有卓越的书法艺术才能,还需要对书法市场化有理性的认知,要有自己的准则,坚持艺术底线,不盲从时风,不被时弊淹没,不落俗套。

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法工作者,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先后在艺术院校,省、市老年大学及培训机构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疫情期间,我又转入到网络教学当中,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载德怀仁,弘扬文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书法是心灵的栖息之地

王乾立

年少时我便爱好文艺,仰慕魏晋风度。那时我的职业多与美术相关,多年闯荡奔波却事业无成。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毅然选择了书法作为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生活方式,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书法道路上行走之初,艰辛与困苦是未经历者无法想象的。没有家底,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存款,生活的来源,全凭书法培训的那点收入。刚开始办班,生源少、收入低。感情、家庭、爱好都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来维系的,我无不一一被触及灵肉而伤痕满怀,内心深处有过徘徊,有过放弃的念头,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源与收入逐渐增加,生存环境慢慢改善。从二十平方米的租用教学场地到上千平方米的书院;从单一的书法培训拓展到国画、古琴、古筝等传统文化培训……我体验到了在汗水中收获的艰辛和快乐。

书道一途,尽管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然而,对书法的学习与探索从未停止过。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九年之间,数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之后,我想让自己沉静下来。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家,在享受着自由的生存状态和来自各界的关怀、鼓励的同时,我也时时想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二〇一七年,我创办了『贤来书院』,致力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艺术爱好者们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日课之余,与同道师友一起走进学校、机关、企业、军营、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书法。我经常说一句话:『一个人练书法是爱好,十个人练书法是风景,一座城都在练书法,那是一种文化。』我不光在说,也一直努力在做

在帮扶中成长

李炳筑

我于书法,热爱有加,三十年来笔耕不辍。记得年少时,父亲重病,让本是清贫的家庭更加窘迫,当同龄人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却背负行囊要去谋生,或许是学缘未了,便拾起了毛笔,把一本怀素《自叙帖》临到残缺不全,好不容易买回来一本《爨宝子》字帖,描描画画好多年。一九九九年,我来到青海,遇见当时的青海书协副主席姚忠宝老师,以及陈治元老师,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守经典成为我的书法日课,同时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复古遨游的过程,仔细临摹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表现经典的具体手法,这样就解决了从意念想象到作品实践的技术问题。意象来源于我的平常生活。长期生活在海拔三千米的青海高原,这种大美的感觉,渐渐成为我的审美自觉。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法作者,多年来一直受到青海省书协和中国书协的关心,经常作为青海学员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各类书法培训,感触良多。

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成员,深刻感受到,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直在帮扶中成长,一些好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推己及人。在青海,我参加的书法下乡活动达五十余场,义务书写春联、作品两千余幅,公益讲学二十余次。今年担任为期一年的青海省书协公益草书培训班老师,把所学的书法知识讲给书法后学。

我心匪石

黄文泉

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三十年如一日,勤勉读书,醉心写字,热爱大自然和各种艺术,偶尔下厨招待知己好友……我始终相信,待人情深义笃,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笔底也会活色生香。

我的主要『工作』是线下授课与线上教学,因此快然自足,乐此不疲。『文贵平淡质未雕,泉若丝弦叩碧瑶。书家一亩三分地,房前桃李自夭夭。』我继承祖辈农耕的勤勉与笃实,像园丁扎根于墨田,培苗育才,种桃种李。立足于一间小小的『作坊』,我不跟风,不折腾,教学理念朴素,教学方法简单。从来不做『广告』,全力以赴投入,口碑亦佳,生源不断。繁荣的自媒体时代,我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以一技之长和诚挚教学被大众信赖认可,书法教学与书道交流从小小的书房延展到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我深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艺术从业者,身上担负着培根铸魂的责任,当严于自律,心怀敬畏。我作为新文艺群体中一名书法工作者,日日读书求索,年年翰墨纵横。行笔或深或浅,意气或隐或显,在光阴流转之中,在黑白方寸之间,担当培根树人的职责,秉持弘道养正的操守,书写明德涤心的清流。

翰墨飘香

姚绍德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懵懂少年的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书法,到后来参军入伍、退伍自谋职业,当过保安,进过工厂,自己开过工作室……那些年书法一直是我最忠实的陪伴。

我决心回到家乡发展后,在做些小项目维持生计的同时,更是在书法上不断学习、提升,始终不忘初心,愈挫愈勇。我赴河南、南京、福建等地拜师求艺,又在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习,在老师们的指引下,确定把草书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一八年间,我曾四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二〇一八年正式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近年来,省书协先后推荐我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理想与现状』乌海论坛、『源流·时代』绍兴论坛、『中国精神·中国梦』书法巡展等活动。

我通過不断参加全国性的展览,获得了很多外地朋友的约稿,也有抖音粉丝不时约稿,虽然收入不高,但可以维持生计;还有朋友关照些小项目,免费提供书法工作室,让我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埋头在翰墨飘香的书法世界中,与古为徒,探寻传统笔墨与当代元素融合的书法道路。

『非红即黑』

顾建全

我自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安稳工作了两年后便不再『安分守己』,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书法篆刻事业。在偌大城市、不识一人的环境中,开始了艺术与生活的『交响奏鸣』。起初,得益于自己从小练就的书法『童子功』,越学越对书法篆刻上瘾,真的是睁眼闭眼『非红即黑』,常常忘了夜深星阑、薄曦鸡鸣。直到二〇〇二年全国首届兰亭奖,我按《征稿启事》投了印屏,待结果出来时,名单中出现很熟悉的名字,但仍然不敢相信是自己,宁愿相信是重名,当入展证书寄来时,才真的相信自己入展最权威的展览了。接下来,我又在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入展全国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随着获奖和入展次数的增多,我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与日俱增,收入也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了。

此时我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单指物质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方面。一方面,随着对艺术理解的深入,我发现技法虽不易得心应手,但更难的是要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我之前没有进过学院,不了解学院派的模式。我便先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一年,后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中国画,结业后又进西泠印社进修篆刻一年。二〇一六年,我通过考试,加入了西泠印社。至此,我兼顾了学习和创作,市场和家庭,在平衡中一路前行。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中,我完全把握自己前进方向,不浪费每一寸光阴,从二〇二〇年开始,我又开始筹备出版个人书法、篆刻和理论作品集,共四本,即将面世。

做独特的自己

张沧

十多年前,我从屯河企业调到昌吉州政协工作的那一年,领导本是想让我负责主持州政协书画院的相关事宜,但我没多久便萌生了离开的念头。记得当时有朋友觉得我这想法简直不可思议,但我一心想要更多的自由,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辞职报告,来到乌鲁木齐,开始从事书法培训这一行。

在书法学习中,找到科学适用的路径很重要。比如面对良莠不齐的书法技法出版物,不一定开卷有益。假如分辨不出优劣,又没有好的指导老师,就很难入门。甚至方法错了,可能会南辕北辙。小时候没有老师教书法,我经常自己翻阅有关书法的书籍、报刊,上面介绍的技法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反复琢磨和实践,于其中去伪存真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后来愿意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再就是一定要在经典碑帖里深入挖掘。

在书法实践和教学中,我不排斥任何一种书体或风格。给自己的作品设定所谓的个人风格,为作品贴上专属标签,或许更容易被外界认可、被市场接受、被大众熟知,但这些与作品的水准并没有根本性的关系。作品在众人眼里的识别度、认可度,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书法实践中真正得到了什么,是两回事。于书法探索,我往往慎言『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保守。在我看来,书法之道,不必为所谓的『创新』而刻意求新,只要做好独特的自己就行。

不迎合市场

郭鸿光

我生活的地方,距龙门石窟仅一步之遥,自然而然受到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孩提时代,我就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春节都要为村民们义务写春联。一九九九年,我开始从颜真卿的《勤礼碑》入手,继而又临习《麻姑仙坛记》等字帖,随着临习的不断深入,加上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被那些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的魏碑书法所吸引。我先从《张猛龙碑》入手,临习一段时间后,感觉并不喜欢此类风格成熟的碑帖,更倾向于那些刻工率意、洒脱自然的一类,便又寻找新的契合点。

二〇〇二年在邵岩老师的指导下,临习北魏《吐谷浑墓志》和『二王』行书,继而研习《元腾墓志》《元彬墓志》等碑刻及造像法书。邵岩老师的书学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吐谷浑墓志》,单字结体、造型对我以后的书法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二〇〇四年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后来陆续入展全国二届扇面书法作品展、全国五届新人新作展等,并顺利加入中国书协。二〇一〇年迁居宁夏银川。近几年对锺繇小楷《荐季直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功尤勤。

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家,也是新时代社会风尚的传播者,所以在平时的创作中,要注重文本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多年来,我从认真临帖,到自然书写,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临习中,尊古而不泥古;在创作中,立新而不妄新。由此不断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数十年来,自己虽痴迷于书法,但绝不做『市场的奴隶』。虽然我从事个体经营以养家糊口,但从未放下书法家的身段去迎合市场。

墨海艺游兴味长

贾占强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的文人,我从小目睹他们为邻里书写春联、标语、碑文,代写书信等等,使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机会就用残纸剩墨涂鸦一番。然而当时面对清贫艰难的农家生活,父亲不愿意让我投入到这门看似没有前途的技艺中去。十六岁的时候,因为安葬祖父欠了债,家庭生活更加困难,我最终把唯一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姐姐,自己辍学了。

在繁重的体力劳作之余,我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书法。从《九成宫》到《圣教序》,从《曹全碑》到《张猛龙》,在四里八乡能够找到的字帖都借来学习,废寝忘食,寒暑不缀。

一九九四年,我在县城开了家工艺装饰店,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但家里人口增加,生活的负担不容我息肩。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我没有停止书法的学习。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就把自己喜欢的字帖都买来学习,也到外面去参加各种书法展览。二〇〇四年,在友人的鼓励和自己的精心创作下,我的行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二〇〇六年,我的行书中堂作品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获奖提名。此后几年,又陆续在其他展览中取得一些成绩。二〇〇七年,我开设了书法培训班,开始做书法教学工作,也曾到清华美院培训基地的导师班做过助教。这些经历,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从容,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让兴趣和爱好成为自己的事业。

二〇一二年,一个偶然机会,我来到西安,供职于一家民营企业,随后开设了独立的书法工作室,又开始了书法教学培训的工作。二〇一七年,我在洛阳美术馆举办了『丝路墨踪—贾占强书法展』,并由线装书局出版了同名作品集;二〇一九年,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正我心笔—贾占强书法作品展』,由西泠印社出版了同名书法集。

作为一名从事书法工作三十年的新文艺工作者,我深深陶醉其中。没有体制的束缚,可以任由自己的感觉在笔墨中飞扬,楷之端严、篆之古雅、隶之朴茂、行之潇洒、草之浪漫都让我迷恋。对较超前的书法现象,我还是持谨慎态度,我的创作理念更多的是受传统审美的沾溉,从情感上更愿意回归古典之美。

随心所欲不逾矩

葉靖

作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一员,我的书法创作少了一些体制的约束与规范。我的书法创作从艺术精神上来说,是崇尚自由与浪漫的,古人云『欲书先散怀抱』,就是这个道理。相对于单位上班的人群来说,我多了些许自由,这对于书法创作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我既热爱书法,也热爱中国画,书画二者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质与规律性。在创作中,我秉持『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传统,形成自身固有的创作理念与作品面貌。虽然自由之身,但是我深知书法创作不能只有自由,还要有『规矩』。『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不仅是做人的境界,也是为艺的境界。元代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这又何尝不是用笔的『规矩』问题。『用笔千古不易』,有些规则是轻易不能改变的,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更进一步说,毛笔也固有其运动规律,只有遵循毛笔的自身运动规律,才能自由创作,才能将毛笔发挥到极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从另一角度来说,书法创作也正是在不自由的『规矩』中实现自由的创作。在游刃有余地创作之前,我们自然不可能自由,我们要认真学习古人,要有很长时间的临帖过程,这种精临、深悟的过程有的甚至伴随一生,我们对书法『规矩』的感触越深刻、书法文化积淀越丰厚,技法基础越夯实,这些都直接决定创作的水准。

我的创作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状态,这源于我自由闲适的生活境遇,更是和平年代所恩赐的福祉,也是祖国繁荣昌盛所带来的保障所致。夫书画之道,心迹也,也就是说,书画一样可以揭示书画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僧人说『笔墨当随时代』,同时,这个伟大时代也赐予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给文艺以勃勃生机,赋予自由艺术家们汪洋恣肆的写意激情、自由不羁的处世情怀。

坚守学习书法的初心

刘伟群

乙酉深秋,渭北高原上的玉米已收完,冬小麦刚刚种上,一纸辞呈,我告别了工作六年的单位,只身来到西安,成为一名『西漂』。没有了公职的身份,没有了案牍之劳形,也没有了月薪三百元的收入,随身携带的,只有一套《史记》、两本字帖和四百元积蓄。我倒也不必为生计发愁,在西安随便干点什么,都会有收入的。再说,我有手艺。我们村数百年来以石刻驰名,我熟练地掌握了老家的传统石刻手艺,而好的刻字工匠从来都是稀缺人才。老师对我的到来表示肯定,他说:『若有刻字的活,你去挣点饭钱;没有活干,你吃了喝了就写。』老师最为普通的话,成为我十年生活的指针。

在西安城中专业从事书画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我是其中普通一员。西安书画行业很活跃,书画家扎堆的地方,是赫赫有名的书院门,这是一个类似于北京琉璃厂的古文化街。我也曾有意前去摆地摊,但经朋友们一致劝阻,于是作罢。目前我的收入来源,首先是刻石碑,占一大半;其次是开培训班,相当于在西安挣较高的工资,但只有四五年时间,因为附近学生资源日渐稀少,没有再开下去;再次是写字、刻印章。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学习书法的原初动力,只是爱好,并无功利目的。至于当什么书法家,本无此心。

论知识储备,文化修养,我虽力学不辍,但和前辈及饱学之士相比,相差还很远。除此之外,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书法为何写得要让人看不懂?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我有两句诗说:『委身翰墨已惘然,书奴自许更堪怜。』为此,我坚守学习书法的初心,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自由书写

葛良胜

环境条件所限,我接触书法很晚,十七岁才开始学书,初习《九成宫》。直至偶然间接触到《张玄墓志》,我逐渐认识到古人在书写那些好的作品时,当是自由的、烂漫的,心驰笔走,自然流露。

一九九九年,我的作品有幸入选省展,更加奠定了我学书的方向,激励了我学书的热情,二〇〇四年又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但因为生活的琐事、压力,也谈不上自由,书法的学习因此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二〇一〇年,我对自己的临习方向做了一些调整,往上追溯,在篆隶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以求能打破自己固有的程式,终于以楚篆风格入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并于二〇一一年加入中国书协。为了更全面地验证自己的所学,综合提升自己,我决定用一年的时间临习、创作,在省博物馆举办一次以宣传家乡美丽的天柱山为主题的个展,作品内容均为历代名人、先贤歌咏天柱山的诗文。当时为了展览的丰富性,五体都有涉猎。后来我结合自身喜好等综合因素,选择了以唐代楷书及宋人行札为主要突破口,尤以小欧楷书与苏东坡行书,用功最甚。期间又追溯前贤楷则,尤以二王行草,间习最多,以求能相互促进、印证。近两年,我对鲁公行书尤为钟爱。

有事裱画,无事读书、临帖,另带七八童子执笔习字,虽无固定之收入,只要能够安心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也乐得自在,至少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钟爱的书法事业。我也偶有卖字,换些纸笔所需,却不敢忘却初心,坚持每日临古,临创结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及艺术追求方向是极为重要的,若因毫无原则地迎合市场所需而泯灭真性,则必显媚态,终成下格。

躬笔自遣

陈昊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状态对于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书法却给了我最多的快乐,并让我的这种快乐延续。我自己开设了工作室。工作室并不大,但和家在一起,很是开心,花花草草占了一些地方,花气和墨香会充满整个屋子,书案堆满了书籍和文房用品,一只画眉终日唱个不停……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让原本焦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期待。

这既是现状,也是现实。作为新文艺群体书家中的一员,我很庆幸自己能浸淫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年逾不惑,不能丢弃的东西很多,书法是其一。虽说生存有压力,但自己心里很坦然,不求大富大贵,决然选择书法,只是初心不变,一份执着。卖不了字,可以带几个学生维持生计,养家糊口。近年来地方政府部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书法进校园,让外面的老师代课,代课费可以忽略不计,或多或少算是一份营生,教学相长,为人师表,自我感觉也良好。

学书方面,近几年大多临习篆隶,无奈进展缓慢,也曾倾心于王铎、米芾、黄庭坚、颜真卿,上溯魏晋诸帖等,但浅尝辄止,终无所获。有一段时间跟风学习流行书风,心力软弱,飘忽不定。煎熬、沉思,继而补功课,兼学经典,融合线条原理,着手『二王』一路,加入一些质朴味道,在探索中融合,坚持至今。

感恩书法

史志伟

我出生在豫北一个农村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写字。每到过年时父亲就写很多春联自家用或送亲朋好友。谁家有红白喜事也是找他写些请柬之类的。农村人淳朴都不谈钱,带着纸来就行,或者带盒烟就算『润笔费』了。写完字墨未干就聊天,我那时候最喜欢看父亲写字或听大人聊天。慢慢自己也喜欢上了写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成绩好的农村学生都喜欢考中专师范。但那时,偏偏自己好奇就报了个机械专业的学校。在郑州读书四年,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写字、画画上,也担任了学校的书画社社长。每到周末,我就喜欢和同学去美术馆看书画展,自己也开始买些碑帖练习。

对书法走过太多弯路,人生也一路坎坷。毕业后,我曾在国营机械厂上班,后来在玩具厂、皮革厂、摩托车厂做过几年,业余时间对书法学习从未间断。二〇〇四年,在人生迷茫的时候,我给时任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写过一封信,说到自己喜欢书法但又不能改变自己人生的苦恼。没想到张海先生竟亲笔回信了,在信中让我不要放弃对书法的追求,要多用功学习,并说当你达到出类拔萃的时候,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给了我莫大鼓舞。后来我去了一所培训中心上课,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书法学习与教学上。二〇〇九年,我开始在江门市书法比赛中接连获奖。二〇一三年通过展览入展,加入了中国书协,后连入全国十一、十二届国展,楷书展、草书展、正书展等各种大展,并不断在全国各地展览中获奖。期间,我还多次远游求学,拜师访友。二〇一四年成立了书法工作室,学生多慕名而来,自己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了一位职业书法老师,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書法教学和书法艺术本身的探索中。

书法篆刻的魔力

陈华

经常会想,书法和篆刻究竟是什么魔力吸引着我,以至于几十年来,欢喜日增,且渐渐将其作为我立身之本。我想,这种选择应该是双向的,一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喜欢,并有后期不断的靠近与深入,使这种喜欢变成了热爱。二是理想与生存,少时辍学的经历,有那么一段特别艰难的岁月,使理想变得更加遥远。所庆幸者,灰涩的生活底色,我并没有颓废,反而是把每一分微弱之光,不断积聚,摇摇晃晃地照着这漫长而崎岖的小路,也是这份欣然与光亮,让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现在。

我除了关注书法篆刻,则较少关注其他的事情,可以说是随心所适,也可以说是懒散,常夜半独思,也觉得惭愧。毕竟,艺术上的许多感悟与心会,不是闭坐于书斋所能获得的,它需要沉积,也需要旁涉。

我一贯崇尚艺术创作要更重性情的,无性情,则乏生趣,则美而无神韵。我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分享一些感悟,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角度与取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悟。所谓取舍,既是积累,更是智慧,取得什么,而又舍弃什么。舍弃的可以是某个技法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是艺术之外的某些放弃。这样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这样的作品也才更有其生命力。

寫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彬

一九九九年,我转业回到家乡,分配到一个旅游事业单位。因为太钟爱书法,我选择了放弃工作,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在二〇一六年全国海选中,我有幸被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导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班录取,目标是培养加强功底、拓宽书路、多体并进、相互融通、扬长补短、可持续发展的创作型人才。我受益于每位老师的真知灼见。二〇一八年,我参加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匮乏。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只停留在技法的娴熟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国学、哲学、美学、佛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滋养。

目前我的行书创作,以『二王』经典、鲁公『三稿』为依托,碑帖结合,追求自然天真烂漫,以手稿书卷气为上。我的书法用笔以中锋逆藏涩行的篆籀笔法为之,求其生拙、高古、圆浑之气;侧锋时而用之,起到调节灵动富于变化的作用。

作为扎根基层的新文艺群体书法家中的一员,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虽没有体制的束缚,但更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我平时以办班带学生来维持生计,并不刻意去经营、迎合市场,鬻字完全是随缘为之,偶尔也参加展览比赛,获奖后也得到一些奖金。我以为,写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不需要夹杂着太多的名利。

书法最忌一曝十寒

王勇

正如我不喜欢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样,对于书法的学习我认为也应不拘一格,每个人对书法都有自己的感悟,学书路径也都不尽相同。回首自己近三十年的学书之路,曲曲折折,从刚开始时不求甚解的大量抄帖,到深入研习一家,掌握用笔的技巧后广泛临习,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取舍,看似走了很多弯路,当协调整合能力有所提高以后,所有的学习经历都会在笔下或隐或显地存在。

如果把我近些年的学书理念做个总结的话,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在基础的笔法和字法上尽量多借鉴古人,广泛地临习古人法帖汲取营养,以期望在创作时增加作品的经典元素,求得古意。所以我在日常临帖时,经常揣度古人的用笔节奏和手法,细心体会笔锋上微妙的轻重快慢变化,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古人笔法的丰富性。创作时则凭借日常积累所形成的潜意识,心无旁骛地快意挥洒。二是在章法和形式上,运用形式构成原理,注重大的章法效果。通过大开大合,字组连缀,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湿,字法的收放,用笔的粗细、方圆、断连等的对比关系来增强视觉冲击力。通过以上两点的把握,我期望营造出爽朗劲健、飘逸大气的艺术氛围,形成既有古意而不拘泥于某家某帖,同时又具备时代风尚的整体风格。

把书法当职业后的改变

唐敏文

这两年真正的把精力都集中在书法上,把它当成我的职业,不去焦虑太多,反倒放开了,主要是思想放开了,整个人的状态也放松了下来。或许是年近不惑,多数东西也都能看淡了,加之自己本性恬淡,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开了个小工作室。平日里深入简出,带带感兴趣的学生,基本不做什么营销及推广,就是靠朋友介绍,口碑相传,虽收入微薄,然而学有所用,且能养家糊口,便也怡然自乐。

心态的改变也自然影响到书法的创作理念。二〇二〇年也顺利拿到中国书协的会员证,虽然不能说明自己书法水平就怎么样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其中就包括创作理念的改变。在这之前,很多创作是为了投展,所以多是拟古、集古字,模仿古今某名家笔意,甚至书写时尽量克制自己的个性表达,创作意图上也多是愉悦他人,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单纯模仿经典的笔法、结字、章法等,书写过程中多少都会有刻意安排的成分,因为要突出视觉效果,只有这样去书写、去表达,才能更容易被人看懂,并且认可,笔法到结字上才不会有太多毛病。当然,入展的几率也会相应的增加,这样的书写过程对于书家来说,也很具有挑战性,但是这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书家来说也是很难受的事情,毕竟写得再好,也好比带着面具示人,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

坚守艺术理想

邓长春

我从小就热爱书法艺术,从骨子里对书法的感动,对书法的痴迷,大约在二〇〇九年,我辞掉了工作,开始通过书法教学来解决生存问题。那时的我,就看清楚了自己的定位。虽说都是书法教学,但也有两种分化:一种是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培训,精力和思想更多地偏于『商』,艺术心境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一种是更多聚焦于『艺』,心无杂念,生存上自然会更加艰难。对于我来说,纵然再艰难也初心不改,在教学中坚守艺术理想。二〇一〇年,我全身心投入了书法篆刻的学习、创作、教学工作中。其中书法教学,既有在培训机构,通过微薄课时费来保证基本生存需要;也在四川省文化馆和SOS儿童村进行公益书法普及教学,坚守艺术理想、传承传统书法文化。

在艺术追求上,我一直坚持学习和提升自己,先后在中国书协主办的西部书界新秀研修班楷书班、西部书界新秀高研班、四川省书协主办的多期书法培训班学习。同时,我也不断在展览中投稿,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创作状态,尽最大努力使自己前进而不要落后。我目前还停留在挖掘传统的阶段,尚不敢太放得开,不敢有太超前、新颖的创作理念,这有几方面顾虑:一是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留下来的经典还有待深入学习,挖掘还远远不够;二是面对市场,也要更多地考虑大众的审美感受;三是面对基础的一线教学工作的需要,如果创作太超前、太新颖恐难被认可。

书法与生活

陈伯阳

关于书法,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严谨的问题。临和创,两个都不能缺少。关于临摹,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力求精准,因为精准才能领会古人对于阴阳哲学的思考,以及笔画变换当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方式,并发掘书法与当时社会审美的关系。书法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时代美学的反映,所以我在学习中更多的是体会和领悟。我根据地域书风与时代书风相对照总结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有条不紊地吸纳历史上各种适合自己需求的书体,通过大量的临写,结合个人艺术体悟,逐步去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个人的艺术形式。

另外,解决个人生存、生活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我曾与朋友深入探讨,艺术家如何能在社会群体中既能追求艺术高度,又能很好地解决吃饭就业的问题。一是依托政府平台在政府文化文艺板块招聘解决个人工作问题。二是创办个人艺术工作室,以文养文。三是以书画市场作为销售渠道。通过以上方式,既能坚守传统又可以传承书法文化,还可以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我积极参与各类书法文化公益活动,到南疆农村为少数民族孩子做培训、送书法作品,服务当地的老百姓,为书法的普及、推广尽绵薄之力,也为文化润疆做出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书法创作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作品(2021年10期)2021-10-29Jazz考试与评价·七年级版(2021年1期)2021-08-14小艺术家大创作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19年8期)2019-09-03诗书画苑晚晴(2016年11期)2016-12-20书法等漫画月刊·哈版(2015年3期)2015-05-28图说书法(三十九)视野(2014年24期)2014-12-18书法等老友(2011年9期)2011-11-21创作失败意林(2006年2期)2006-05-14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5年11期)2005-11-30关于《翔》的创作雕塑(1999年3期)1999-06-23

推荐访问:书法家 文艺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