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院校“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探析

时间:2024-01-19 08:22:04 来源:网友投稿

程璐 尹昌美 李建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武装,坚持思想引领。目前农科类院校在“思创融合”方面存在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协同育人机制成效不够显著、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要注重“思创融合”,积极探索“思创融合”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构建以育人为主体目标,依托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双创赛事等三个不同维度,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贯穿始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创新创业 思政教育 “思创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普及和重视。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从国家不断推出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敢闯会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培养优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1]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向人才战略培养转型,“思创融合”变得尤为重要。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农科类院校承担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成长。

一、“思创融合”的重要意义

思创融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教育理念和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能够为培养复合型、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提供资源。[2]将创业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进行拓展,又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增强价值引领,使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宏观上来看是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微观上来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立足点。

(一)“思创融合”有利于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思创融合”的理念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契合了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中,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科类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因此,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是对大学生思想理论和应用实践的双重指导,对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思创融合”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归根到底是要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国革命各阶段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和取得的辉煌成绩,并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培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学习改革发展的创新精神。在“思创融合”的理念下,将国家人才战略与大众创新理念相结合,完善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对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思创融合”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只有思想正、观点明,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各类知识,并运用于自身发展之中。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凸显,通过创业实践训练等方式,磨炼自身的意志品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成长为有责任、能担当、肯奋斗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农科类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投身农业生产实践中,坚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和使命。因此,“思创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思创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思创融合”的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与创新创业课往往都是分头进行,在培养方案中的关联性较低,对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对二者相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都比较少,没有成形的融合理论体系,缺乏“思创融合”课堂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思政课与双创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性质的差异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二者课堂融合的难度。此外,高校还普遍缺乏同时具备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综合型教师。当前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多以双创辅导员为主,还有其他少数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功底相对较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普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专业老师担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对较少。要想实现“思创融合”,相关教师需要拥有双重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无疑对当前的教师队伍提出了高的标准和新的挑战。

(二)“思创融合”的協同育人成效不够显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涵盖科研和实践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十分重要。[4]然而目前,农科类院校在“思创融合”的价值内涵分析和育人模式的探索方面不够不充分,往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割开,或者简单化,有些时候仅依靠辅导员的力量来实现二者的协同融合,未能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使得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无法实现长效性。要想促进“思创融合”,须遵循双向构建原则,完善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5]

(三)“思创融合”的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科类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上课、办活动、听讲座等,缺乏相关落实的制度体系,例如开展“思创融合”相关调查研究的思路、指导意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具体举措;
如何配备具有思政和双创能力的教师等。有些时候只有单独的规章制度或指导意见,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双创教育,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推进制度,但是将二者真正融合方面,目前很少有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担任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双重责任往往集中在辅导员身上,不能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和资源,无法满足“思创融合”的双向构建。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管理由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执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则由学工部门担任,中间缺乏协调和调度,部门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对于“思创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三位一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三位一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主要是以育人为主体目标,依托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双创赛事等三个不同维度,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贯穿始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以课程思政为基础,构建“思创融合”联结点

思政课和双创课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环节,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根本价值体现。农科类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围绕乡村振兴、强农兴农等角度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家國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培育创业精神与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等元素丰富双创教育内容,使创新中国、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高频词汇纳入双创课堂,通过讲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振兴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双创故事和人物典型,鼓励青年学子用创业行动、创新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做能担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农科类院校也要加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探索“翻转课堂+小组研讨”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增加思政元素的设计。例如,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出发,聚焦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创新智造进行相关的课程讲解,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再如,从创业典型人物故事出发,结合优秀创业校友的学习、成长经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价值观树立、道德品质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这样类似的案例引入创新创业的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联结点,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的洗礼。

(二)以实践育人为载体,找准“思创融合”发力点

创新创业是实践探索,思政教育是理论武装,二者的有机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基于农科类专业特色,开展以科研训练、培养低年级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
以创业项目孵化为重点,设立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制,为学生搭建发展、学习、成长平台。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2021年暑期围绕建党一百年,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团员到学院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基地、红色革命老区等地开展活动,推进“思创融合”。农学学子在山东、山西、云南、福建、海南等共计5个省份、10余个地市进行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党史中感悟真理、汲取力量,切实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在社会课堂上受教育,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跃变。

此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知名校友担任创业导师,组织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相结合、与专业知识相贯通。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学生对创业有一定认识、对创新有一定热情,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实际的问题、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创融合”。

(三)以双创赛事为平台,站稳“思创融合”落脚点

近年来,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参与赛事的热情逐年高涨、参赛的人数逐年攀升、参赛的质量逐年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春典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提到,希望青年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其中就蕴含了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要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设立,与农科类院校密切相关,是立足于实际需求和强国建设的,通常是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对接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等,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对于农科类院校而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要求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是农科类大学生躬身实践、学以致用的平台。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走进乡土乡村、扎根基层大地,用所学所思所感,亲身实践,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农科类专业学生而言,“互联网+”大赛的赛道和活动不仅是一次创新创业的实践,而且是一节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政治大课堂,是“思创融合”的落脚点。用好这项赛事,并以此为平台,为农科类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政治思想的引领,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调整教育方向,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胸怀远大理想,真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青春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武装,而且要在创新实践中进行运用,使青年大学生能够做到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高、专业能力强。因此,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形势,高校育人途径正在转变,“三全育人”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必须充分重视“思创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思创融合”新模式,完善二者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理论中提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宏军,张楠楠,左晓姣,等.新时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3-6.

[2] 王倩,乌兰.应用型本科高校“以赛促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29-130.

[3] 单国峰,梁晓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9):27-29.

[4] 何锡嘉,徐晓君,曾禹铭,等.“思创融合”理念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研究[J].思政教育,2021(27):100-102.

[5]常晓宇.思创融合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6):219-220.

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2022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2022 YJKT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

推荐访问:农科 探析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