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

时间:2024-02-12 17:00:24 来源:网友投稿

德吉央宗 王梦君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利用好每一门课堂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育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凸显法学学科科重实践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发挥出经济法课程特有的德育功能。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基本覆盖经济社会中各个层面的法律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考量的基础,以区域法治文化资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蓝本,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学生;
经济法;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59

课程思政是教育者结合课程内容、思想、场景等实际,积极挖掘和运用各类教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利用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法治资源的思政元素,在讲好西藏的故事的同时加以实现,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领导人都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部署,从2013年5月-2021年12月连续出台思政教育方面的系列文件。其中“课程思政”先河始于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我国政治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制度依據和基本遵循。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仅依靠思政课不足以满足国家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达成,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另辟蹊径谋求新的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为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教育部在2020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2021年12月发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把思政课程建设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场域。究其原因既有国家顶层设计使然,同时也有当前社会现实在这一领域的紧迫性使然。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江颉等人对高校课程思政从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建设、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功能以及打造特色校园文化5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究。李洪修从“公共使命”的角度,提出目前要从实然困境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公共性审视,进而从应然的层面提出“公共性”

使命的实现途径。任少伟等人提出当前落实课程思政存在的困境,要从“三全育人”的视域下理念下有序推进。李莹立足罗根课程实施模型,选取16名高校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提出实施现状、能力建设、学生因素、支持与管理、效果评价五大范畴是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行为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面临着高校协同不够、教师能力不及、学生认识不足等现实阻碍。石定芳等人从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中面临的困境,指出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视角出发,通过系统化思维、协同化推进和个性化发展等进路,促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善治”之道。陈斌提出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更新观念是前提,提升教师能力是核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整合思政资源是条件,转向思政实践是宗旨。

综上研究可以发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成果比较丰收,大部分都是遵循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因素、建设探索以及实践路径这样的问题对策的逻辑写作,重点关注普遍性问题,也有分析某些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从研究的地域性看较少民族地区的思政课程的建设,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学生的诉求角度去分析思政课程的建设问题相对匮乏。从研究方法上看,对规范研究少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有个别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本文在以学生的诉求为导向,通过访谈法对西藏高校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学生视角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为后续民族地区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从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都是从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即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去谈论如何建设的问题,因此,不免把接受主体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排除在外,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性,本文认为学生的自主性是触发一切教学活动达成目标的重要推手,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应该以学生的获得感、专业能力和思想价值观念三方面的提升来作为评价标准。

目前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理念处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交替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前者为模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主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立德树人、德育先行,坚持以学生为主中心全面发展”,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法学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属于跨专业,因此在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人才的目标上。第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把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能力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量。第二,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延伸,各种教学资源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由教师单项输出“点对点”到多渠道输出“线对点”这种多线输出这种方式转变,且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对互联网知识传播方式敏感接受度强,加上互联网会在第一时间内推送社会的热点问题,导致很多情况下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和对前沿问题的认知不能跟上学生的学习速度和了解,而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依然是当前很多教师依然遵守的主要教学模式。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通过课堂锻炼学生的各类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是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必定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发展是决定课程思政建设优劣的关键。第三,重点避免“两张皮”的现象。要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同心同向,但各有特点,任何课程都在各自的学科体系内蕴含着“真善美”。挖掘出法学课程中固有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的学情,紧抓经济社会问题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身边发生的法律问题,运用恰当的方式把思政元素融汇到教学内容中,利用好经济法课程这个载体,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德法兼修的高质量人才。

3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课程设计上看作为经管类的“经济法”与法学类“经济法”虽然在名称上具有同一性,实则从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上大相径庭。首先从专业的角度看授课对象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目的在于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而经管类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使经管类学生生成有关市场经济相关的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以满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任的要求,因此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讲解的侧重点都会有较大的差异,前者重点对经济法学理论的学习,后者着侧重理论和实务并行。其次,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经济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像以往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开展教学,实现“育人育德”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后同时在“育德”的内容上不仅要与国家的要求同步,同时也要体现区域的特点,要把自治区对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党中央、区党委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援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全面依法治国和“三全育人”背景下,结合学校办学特点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确定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知识、能力、伦理三位一体的教学本位观,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目标群体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具体专业设计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目的在于培养既懂经济理论知识又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要务是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融入思政元素的根本前提。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相关知识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基础知识薄弱。经济法作为跨学科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所需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法律问题意识不足,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缺乏;
另一方面学情两级分化严重。相较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部分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大,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立足于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在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学情。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也要立足于经济法学科特点,把最新、最具有代表经济法特点的法律案件和法律热点问题,融入到课程中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热情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案例教学,注重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生活场域和生活经验入手来寻找法律问题,让學生发现其实生活中法律问题无处不在,只不过在未发生纠纷和矛盾时,法律以隐形的状态存在,每堂课都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历和耳闻的法律问题作为引子进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实在性,养成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基本逻辑线,形成用法律思维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具有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挖掘。通过精准定位思政教育和法学课程的“结合点”,以财税法为例,在讲税收优惠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国家对西藏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了解到国家的各项财政政策在撬动西藏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
在学习财政转移支付法、预算法的时候,通过形象的图示展现自民主改革以来党和国家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达到学生在学习法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世情、国情、区情的认识;
在讲合同法时,把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要求:“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精神,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契约”精神,通过合同法的教学,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至每一个学生达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进而提起学生学习合同法的兴趣和把合同中平等、自愿、有偿、诚信等精神贯穿于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学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在讲法律文化时,把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法律文化中追求“无讼”的法律情结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无讼”的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无讼”的思维对社会的影响,从效率层面看节约社会成本,但从民众法治意识的生成方面看负面意义。现代合同讲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必须明确,这种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被打破,就需要按照《民法典》或《刑法典》的规定加以解决,社会成本高但有助于把利害关系通过一种社会成员认同的方式解决,在复杂社会中,任何一种简单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可能都会让社会处于一种现在的危险之中,而这是现代社会最需要避免的问题,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法和现代法解决社会问题机制差异的源点。

5 总结

总之民族地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要把国情、区情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文化作为挖掘思政元素的矿产。为了避免课程思政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重点还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学情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尊重教学规律,一切以围绕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初振波.浅谈《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经济师,2022,(07):165166.

[2]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07):49.

[3]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4]李洪修,崔亚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公共使命”[J].中国大学教学,2022,(04):3239.

[5]任少伟,陈锡喜.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治理的文化建构[J].江淮论坛,2022,(03):187192.

[6]李莹.从脱嵌走向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究,2022,40(06):131137.

[7]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

[8]陈斌.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315.

[9]杨朋朋.基于课程思政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教育,2022,(26):8890.

[10]胡立多.经济法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4):7679.

猜你喜欢经济法课程思政学生论经济法的宪法性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赶不走的学生作文世界(小学版)(2018年4期)2018-10-16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12-0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2期)2015-07-31聪明的学生等故事作文·低年级(2009年10期)2009-10-20

推荐访问:经济法 课程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