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恒业”新体验

时间:2024-02-12 19:44:10 来源:网友投稿

陈骅

28年前,第一辆以“宗申”命名的摩托车问世,让不少人倍感惊喜。28年后,宗申还是主打动力系统和机车制造,以老牌角色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5月18日,由宗申集团倾力打造的忽米科技亮相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央展厅,其展示的“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智慧产线,首次将元宇宙概念引入工厂,实现了工厂数据可视化和场景可视化。

5月19日,2023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上,宗申集团旗下赛科龙、宗申、森蓝新能源三大机车品牌登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并连同多款新车组团惊艳亮相,现场吸睛无数。

作为重庆人耳熟能详的制造业品牌,宗申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勾起不少中年人往昔的记忆和年轻人的关注。“但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演。”宗申集团创始人左宗申多次在新品发布会和展销会上表达上述感慨。

正如宗申集团的企业文化“惟精、惟一、惟实、惟新”。宗申集团要做的,是从不断深耕的动力领域出发,通过精工细作的“初心”制造模式,让“重庆制造”叫得更响。

专注动力谋研发

时间拨回到1982年,一个经营着摩托车修理店铺的重庆青年左宗申,逐渐靠着专业的修理技术远近闻名。他熟悉各种摩托车机型,仅凭声音就能判断摩托车的故障所在,还尤其擅长修理发动机。

1992年,初创的宗申团队挂起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牌匾,并于次年开始正式生产销售动力产品。

很快,宗申发动机在国内摩托车市场备受青睐。

1996年,第一辆宗申牌两轮摩托车问世,让当时以摩托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中青年一代,对重庆摩托车多了一份期待。

自此,重庆宗申成为一代人的谈资与骄傲。而彼时,试图用知识产权撬动产业生态的左宗申已经意识到,为品牌发展提供支撑与保证的关键,在于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1999年,宗申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从这里出发,6000多项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在内的专利走向世界,展示着“重庆制造”的名片。

宗申动力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部经理孙华伟时常感叹,相较于同类行业的发展,宗申集团的研发领域显得更为“保守”——专注动力系统为核心领域产生聚焦效应,再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助推发展。

“像我们研发的S35通用动力机,解决了发动机在作业时只能水平放置的“痛点”,被广泛应用于剪枝机、除草机等;
研发的C115航空动力机,突破了无人机发动机只能采用国外产品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孙华伟随口就能列举出不少让宗申人引以为傲的发明案例。

2001年,宗申摩托產量超57万辆,一度加深了国民对“重庆造”作为中国摩托车制造“领头羊”的印象。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各地“禁摩令”的出现,摩托车产业日渐式微。

为加大扶持,2019年,重庆市政府将摩托车产业首次纳入支柱产业名目,并公布其工业增加值增速;
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摩托车产业作为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领域;
2021年,《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汽车摩托车产业顺应高端化、轻量化、节能化发展趋势;
2022年,重庆汽摩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实施,都在支撑产品和品牌向上发展,重塑中国汽摩名城的竞争优势。”孙华伟认为,这对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前瞻布局树品牌

如果说宗申集团披露的专利数字看着有些抽象,那么自1999年组建的宗申车队带回的一系列荣誉,倒是让重庆宗申这个品牌变得更加鲜活。

1999年,宗申车队征战世界摩托车耐力锦标赛,在国际摩联的年鉴上,首次写上了中国车队的名字。2010年,宗申车队向新能源运动领域迈进,征战世界零碳电动摩托车运动高级别赛事——TTXGP,并在2012年荣获德国站冠军。

“用多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是企业树立品牌、加快新产品研发的有益尝试。”宗申集团首席投资官李耀认为,“要持续谋划有重庆标识的‘动力王国,必须布局新能源。”

看准项目后,宗申集团于2016年10月宣布成立重庆宗申氢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在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氢能源实验室,一台颇为“奇异”的两轮摩托车被展示在橱窗显眼处:尾部两个压缩气瓶取代了传统油箱,座位下部本该是发动机的位置,变成了一块“燃料电池”。

“这可不是一般的摩托车!”氢能源工程师袁洪根说,“压缩气瓶装的是氢气,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燃料电池中通过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改装后的摩托车加不到5升的压缩氢气,就能行驶约60公里。”

“近年来,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多,氢燃料电池部分核心材料的价格也有所下降,为产品商业化应用留下价格空间。”李耀表示,重庆拥有丰富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这为氢能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宗申集团借此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加快研发,为重庆制造业“强筋壮骨”。

强筋壮骨,还得持续厚植品牌影响力。

2022年,宗申集团成立骑士俱乐部。不到一年时间,正式会员已超200人。

“这是一个专门为倡导安全骑行、推动社会对摩托文化加深了解而成立的俱乐部。”年仅25岁的白玉婷是俱乐部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也是宗申集团的一分子。通过定期参加摩旅活动和专业知识培训等,她在自己的摩友圈里小有名气。

“经常会有路人对车队出行投来关注的目光,也会有感兴趣的同龄朋友咨询加入方式,甚至还有不少人因为车队而关注宗申这个品牌。”白玉婷为自己身为车队一员感到荣幸,更为自己能为“老牌”带来“新人”感到骄傲。

智能制造促变革

2018年,宗申动力上线运行“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带动国内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新一轮变革。

现年44岁的蒋文彬在宗申制造摩托车发动机生产线上从事一线操作10余年。以前他的工作是为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电机,每装配一台电机耗时约25秒,每天最多可装配1500台电机,工作强度大。

2018年11月,蒋文彬被通知调往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从事物料配送。与他一起调整到新岗位的,还有其他30名工友。

“当时我的心里很忐忑。”蒋文彬回忆道,“这些智能化的机械,真就比在装配工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傅管用?”

很快,智能化改造的效果让蒋文彬心服口服——相比传统装配生产线,改造后的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操作人员少了一半,但生产效率提高14%,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运营成本降低17%,单位生产能耗降低29%。

负责宗申动力制造全部生产线的督察李镇潇介绍,1011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使用了大数据、数字模拟和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由智能装配、智能物流、智能信息等3个系统组成。

其中,仅智能装配就有12个自动化单元,配备近200台全自动专机、机器手等智能设备,通过运用激光检测等前沿工艺,让生产过程实现工艺单元化、制造协同化等,产品的耐用度、降噪音等指标均大幅提高,质量趋于零缺陷。

“我们也并不会让曾经与宗申集团一起成长的老师傅感到担忧。”李镇潇说,在宗申动力生产车间,仍保留了7条传统生产线。

“一方面是基于企业生产的成本应用分析,另一方面也想为多年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手工师傅们持续提供就业岗位。”李镇潇指了指宗申动力展示大厅两侧的墙面,数10年工龄的老员工们正被提名标榜,彰显着集团发展的“恒”动力。

“作为走过40余年发展历程的制造业品牌,我们‘守的不是原地踏步,‘变是为了百年传承。”对于如何适应数字化改造,破解传统制造业难题,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左宗申有了上述发展理念。

“大者愈大”。如今的宗申,已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270亿元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它的发展,正是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固本”实践。

猜你喜欢摩托车车队生产线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汽车工程师(2021年12期)2022-01-18方便小米粥亿级生产线投入运行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16000t锻造压力机生产线将交付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21年2期)2021-07-19开摩托车的闪电小鸡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3期)2021-05-08大笨狗酷比多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18年5期)2018-09-10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中国自行车(2018年6期)2018-07-23生长在生产线上现代企业文化(2016年1期)2016-12-23图侃天下智慧少年(2016年2期)2016-06-24神秘的车队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2015年5期)2015-04-12Hazelett生产线熔炼工艺探讨有色金属设计(2015年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新体验 宗申 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