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时间:2024-03-15 17:44:03 来源:网友投稿

汤 凯,蔡晓培,任梦怡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对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具有突出的人力资本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进行切实有效地转化进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议题。2021年10月,河南省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放在首位,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加快释放政策红利,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在全力向前迈进,全省财政教育投入呈上升态势。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环境差异等原因,河南省在经济与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21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达2190万元,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中占比排名前3位的郑州市占13%、南阳市占9%、周口市占7%,而占比排名后3位的漯河市占2.1%、鹤壁市占1.4%、济源市占0.8%。河南省生产总值(GDP)达54997亿元,各省辖市中占比排名前3位的郑州市占22%、洛阳市占9%、南阳市占7%,而占比排名后3位的三门峡市占2.6%、鹤壁市占1.8%、济源市占1.3%。由此可见,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GDP在各省辖市的分布存在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各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并未形成良好的互促发展态势,如2020年洛阳市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2位,然而洛阳市财政教育投入仅占全省财政教育投入的6%,排名第6位;信阳市财政教育投入在全省排名第4位,而GDP总量仅占全省GDP总量的5%,排名第9位,可见两系统并未形成相互融合、互促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教育的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这两种主体性质的冲突[1],使得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出现发展速度不一致、领域不匹配等问题。以上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河南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对于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研究对于拓展河南省人口质量红利,提高劳动者素质与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河南省教育与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财政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研究,主要涉及3个层面:

第一,关于财政教育投入的规模与结构、效率与公平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如李贞[2]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的变动趋势,并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展开研究;宋福进等[3]着眼于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对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分析;陈霞等[4]基于2012—2016年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对高等教育投资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评价;陈纯槿等[5]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探讨了财政教育投入差异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李盈萱等[6]从偏好异质性角度出发,探讨了财政教育投入对推动教育公平的作用;胡咏梅等[7]对“十四五”期间的义务教育经费相关保障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改革路径。

第二,关于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一部分学者研究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单向影响,如詹新宇等[8]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发现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李立国等[9]基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教育投入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只有通过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才能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结论;赵冉等[10]基于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另一部分学者探讨了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关系,如赵庆年等[11]基于五国近30年间出现的高等教育逆增长现象,得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阶段性的结论;朱迎春等[12]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了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的结论;马鹏媛等[13]从规模及地理空间分布的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投入规模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进行了深入探究。

第三,从空间或区域层面出发,探究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特征。如朱晓东等[14]基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的视角,深入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度的差异;苗龙等[15]运用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相关数据,对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得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结论。赵志强等[16]基于2005—2018年国内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研究为探究两者的关系、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与空间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整体而言,首先既有研究未考虑到两系统的内涵及外延,如财政教育投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其次,在进行实证性研究考察时,主要以投入产出法或经典回归分析法为主,探讨两系统的单方向影响,而对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向循环作用关系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再次,缺乏对二者耦合关系的研究,且鲜少从时空层面探索两系统相关性的时空差异;最后,研究单位通常基于国家层面或部分省市层面做出研究,而很少以河南省为对象对两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对于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7],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18]。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财政教育投入作为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投资,是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19]。发展教育事业和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借助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可进一步说明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根基和坚实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度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常用人均GDP或其他单项指标来衡量[20],其内涵不仅包括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还包括发展的效率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实力的体现[21],不但包括因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增长与扩张,而且包括因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朝着可持续的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又带动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因而推动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另一方面,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外溢效应[22],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23],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财政教育投入包括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合理性、可获得性、投入产出效率、投入公平性等内容,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能够减轻居民教育支出负担,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还可以助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技术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8]。

综上,财政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协调共生的耦合机制。事实上,耦合度的高低取决于两系统步调方向的一致性以及相互依存、相互溢出的程度[21],只有财政教育投入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且二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才能说明二者具有高耦合度。相反,若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欠好,或者经济发展对财政教育投入支撑不足,均会导致二者呈现低耦合度。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实现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质量耦合,促进两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

耦合度是衡量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之间协调与均衡发展程度的综合度量,其概念借鉴于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24],耦合模型是一种有效的评价与研究工具,主要用来研究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程度[25],包括“发展”与“协调”两个方面:“发展”强调各个系统由于自身水平提高而带动总系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协调”则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关联程度[26]。本研究用以下3个模型来反映这种耦合所隐含的两种状态。

3.1 系统发展模型

财政教育投入指数:

(1)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2)

其中,p(x)表示财政教育投入;q(y)表示经济发展水平;xi、yi代表第i年(i=1,2,…n)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指标的发展水平;ai、bi为两指标的相应权重。设T表示“财政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总系统的发展度,线性生产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T=αp(x)+βq(y)

(3)

其中,α、β为待定权重,分别反映财政教育投入p(x)与经济发展水平q(y)相对于总系统的相对重要性。若认为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则可设α=β=1/2。

3.2 系统协调模型

协调度是用来度量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程度好坏的指标,即p(x)与q(y)之间偏差越小,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越好。本文参考逯进等[27]的做法,建立了两系统的系统协调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4)

式(4)用来衡量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其中C表示系统协调度,0C1。C值越接近于1,则协调度越高;C值越接近于0,则协调度越低。

3.3 耦合模型

上述模型尚不能全面反映耦合中包含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综合要求,而对系统耦合程度的测量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发展与协调两个维度。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耦合度设置为:

(5)

式(5)中,D表示耦合度;T表示总系统的发展度;C表示系统协调度。借鉴以往经验,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研究情况,可设定两系统耦合度的判别标准,包括2个类目、10个级别,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度的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

4.1 指标体系

在全面考虑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28],考虑数据可得性,构建了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从规模水平与结构水平两个方面考察财政教育投入,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等3个方面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据此,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两个子系统共包括5个要素层和10个指标层。

表2 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4.2 数据说明

本文将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上述指标体系,选取2001—202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这一时期的数据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的实证研究价值。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河南统计年鉴》。为了更好地展现区域发展差异特征,本研究以2001—2020年河南省各省辖市GDP为依据,将18个省辖市划分为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规定年均GDP排名前50%的省辖市为核心区域(包括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周口市、许昌市、新乡市、焦作市、商丘市、安阳市),排名后50%的省辖市为外围区域(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开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

4.3 数据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确定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对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

(6)

负向指标:

(7)

其中,Wij和Wij’分别表示第i(i=1,2,…n)年第j(j=1,2,…m)项指标的原始值和标准化数值;maxWij和minWij分别表示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3.2 指标权重确定

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运用熵权法,确定了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权重[29],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求指标比重。n为年数,在本文中n=20。第j项指标下,第i年的指标比重Kij为:

(8)

②求指标熵值。第j项指标的熵值Xj为:

(9)

其中,Xj的范围为[0,1]。当Kij等于0或1时,令Kijln(Kij)=0。

③求指标熵值的冗余度。第j项指标的熵值的冗余度Ej为:

Ej=1-Xj

(10)

④求权重结果。第j项指标的权重结果Pj为:

(11)

4.4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对标准化数据进行逐步加权求和,可得河南省18个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可用来测算单个系统的发展情况,方法如下:

(12)

式(12)中,Sj表示综合评价指数;Pj表示第j(j=1,2,…m)项指标的权重;Wij’表示第i(i=1,2,…n)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结果不再列出。

5.1 系统耦合分析

根据式(3)和式(4),分别计算两系统的系统发展度与系统协调度,并进一步根据式(5)计算其耦合度D。本文认为两系统同等重要,故设α=β=1/2,协调度与发展度不再列出。耦合度D值计算结果见表3,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2001—2020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变化趋势

表3 2001—2020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

观察表3和图1,结合表1,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耦合值的绝对水平上看,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总体均值由中度失调衰退型提升了两个等级,转变为濒临失调衰退型,耦合度得到了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并未进入协调发展型。

第二,从耦合度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上看,除部分年份有小幅波动外,其余各年份均处于不同速度的增长趋势,大部分省辖市保持连续增长,总体均值由从2001年的0.20上升至2020年的0.48,增幅为144%。

第三,从区域上看,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耦合度均呈上升态势。核心区域的耦合度由2001年的0.21增加到2020年的0.53,增幅达152%,上升3个等级,得到了由中度失调衰退型向勉强协调发展型的转变;外围区域的耦合度由2001年的0.18增加到2020年的0.43,上升3个等级,增幅达139%,由严重失调衰退型转变为濒临失调衰退型;相对而言,核心区域耦合度增幅较大,且水平较高。

第四,从空间角度上看,为了探究耦合度的区域分布差异,计算了各省辖市在2001—2020年间耦合度平均值,从中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有9个省辖市的耦合值高于或等于全省平均水平0.33,其中含核心区域6个、外围区域3个;9个省辖市的耦合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含核心区域3个、外围区域6个。此外,仅有郑州市的时间序列均值达到了勉强协调发展型,而漯河、鹤壁、济源三市处于中度失调衰退型,其余大多数省辖市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型。由此可见,河南省两区域之间、各省辖市之间的耦合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分布不协调,总体上核心区域耦合情况优于外围区域。

5.2 拓展分析:适宜性跃迁构想

以上分析表明,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度处于上升态势,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有着协同演化的趋势。区域间显现出的耦合趋同现象为探索两个子系统的耦合跃迁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图2显示了2001—2020年河南省18个省辖财政教育投入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及耦合度。

图2 2001—2020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及耦合度

由图2可知:河南省大部分省辖市的财政教育投入指数均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财政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经济发展水平未跟上财政教育投入步伐。3条曲线波动特征较为相似,这意味着由两系统所决定的系统耦合度相对水平也具有较明显的稳定性。

河南省各省辖市两系统耦合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揭示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成为可能。因此,在有效缩小区域差距的同时,持续提升河南省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推进省辖市从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跃迁。根据适宜性理论[28],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要想走出低水平耦合,实现耦合的协调演化,应该遵循适合于各子系统的耦合跃迁路径。图3所刻画的是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关系的适宜性跃迁路径概貌。

图3 耦合关系的适宜性跃迁路径概貌

p1(x)、p2(x)、p3(x)分别表示不同的财政教育投入指数,且p1(x)

第一,设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初始耦合点是发展水平较低的A点;接着,该地区大力实施经济发展政策,从而使得耦合点由A点跃迁至H点,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财政教育投入增长相对缓慢。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有助于刺激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为经济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教育投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将有效推动耦合点从H点到C点的转移。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不断促进着当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科技进步,从而赋予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带动了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使两个系统呈现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将耦合点由C点提升为D点。

第三,到达D点后,假设此时该地区的人口红利已发挥殆尽,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政策已充分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求两系统向前发展的新的刺激来源。此时,该地区若能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向,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科技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使得耦合点由D点提升至I点,那么这些高端人才将在下一轮发展中成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内在推动力,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并最终实现飞跃,从而进一步将耦合点从I点提升到E点或F点,不断实现两系统向更高质量的耦合,使得E(或F)点移至G点。因此,如果上述过程能够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就能实现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良性耦合发展。

第四,连接点A、H、C、D、I、F、G得到曲线SS’,可以发现,在跳跃过程中,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表现出一种动态波动性特征。从长远视角来看,整个曲线沿OO’的方向跃迁上移,两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的上升态势。同时,根据两系统主导力量的差异,可将其耦合演化总体过程划分为p1(x)—p2(x)与p2(x)—p3(x)两个阶段:p1(x)—p2(x)阶段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处于欠发达阶段,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财政教育投入的支撑作用;p2(x)—p3(x)阶段以财政教育投入为主导,处于发达阶段,强调财政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劳动者创新能力、刺激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C点和F点分别为财政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吸收模仿能力、促进人力资本自主创新能力的临界点,D点是耦合度由欠发达向发达阶段跃迁的临界点。由此两种不同的耦合跃迁发展模式得以呈现。

因此,河南省各省辖市应当制定与“财政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总系统相适应的耦合跃迁模式,不断提高两系统的耦合水平。具体的路径选择可以概括为:核心区域注重财政教育投入子系统的作用,强调财政教育投入对于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刺激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外围区域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推动作用,强调经济增长对于财政教育投入的支撑作用,从而推动外围区域两系统走向更高水平的协同互促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河南省各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度虽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由中度失调衰退型上升两个等级,逐步转变为濒临失调衰退型,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并未进入协调发展型,这说明目前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仍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河南省要将教育领域列为重点投资与发展的领域,建立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各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教育投入体系,同时注重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创新财政教育投入的分配方式,不断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从耦合度的时间序列均值变化趋势来看,河南省大部分省辖市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这说明各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正实现持续的融合与相互促进,耦合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传导机制,充分利用财政教育经费,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同时也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人力资源产出效益的不断提升,为政府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形成有力支撑。

从空间角度来看,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其中核心区域的耦合情况优于外围区域。因此,核心与外围区域要根据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关系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逐步推进经济与教育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对于核心区域而言,要注重财政教育投入子系统对综合系统的促进作用,如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促进投入结构优化,提高教育投资的质量与效益,还要注重区域内的均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对于外围区域而言,应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力量,为人力资源创造产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发展平台,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对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的反哺能力,同时要优化人力资源发展环境,防止高质量人才流失现象,使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全面的释放。

猜你喜欢耦合度河南省财政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干旱气象(2022年5期)2022-11-16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5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5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2年4期)2022-04-26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防爆电机(2022年1期)2022-02-16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生产力研究(2020年5期)2020-06-10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3期)2016-07-10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推荐访问:耦合 河南 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