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指导,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一书的特色说起

时间:2023-09-19 10:00:13 来源:网友投稿

□ 张垒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也曾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

中国新闻学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就要扎根中国大地,从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通过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学理支撑。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指南。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涉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方面面,做到系统学习和准确理解并非易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高度重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学习宣传阐释,专门成立课题组、组织全社骨干力量持续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一书,作为这一努力的最新成果,既系统呈现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也全面展现了学习理解的原则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钥匙”和“密码”。

注重系统性。《重要论述》一书从十个方面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其中,第一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全书统领,从第二讲到第十讲,则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性人民性相统一”“守正创新的任务要求”“尊重规律把握时度效”“占领互联网舆论主阵地”等九个方面具体展开,囊括了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特征、职责使命、根本原则、工作重心、工作方法、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要求,对之进行了详尽的系统梳理。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3]系统性既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把握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首要原则。

凸显学理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是逻辑严密、完整统一的创新理论,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学习阐释不能简单停留在工作方法和任务要求层面,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内涵和学理意义。《重要论述》一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如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部分,为更好地讨论这一基本原理,该书从党的性质宗旨(通过引用《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从党性人民性相统一概念的历史经纬(通过回望《解放日报》创刊一千期的社论,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的编辑部文章,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从党性人民性问题的现实认识误区(党性和人民性是整体性的概念,不能把党性同具体的“某一级党组织”“某一个党员”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人民性同“某一个阶层”“某一个人”等同起来)三个层面层层展开,使读者对“党性人民性相统一”这一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认识。

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指导,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充分理解体会贯穿于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中的时代特色、实践来源,以及以治国理政的高度审视新闻工作的全局视野,并将其融入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体现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真理性同样在于它对实践的概括和提炼。这些概括和提炼在《重要论述》一书中被还原为历史的典型事实和当代的鲜活案例。如在讲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要求时,从知名记者范长江的经历谈起:“范长江历时10个月艰苦跋涉,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内蒙古等地区,乘羊皮筏子,过雪山冰滩,察风土人情,写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落脚在看似与“脚力”无涉的评论报道:人民日报评论员“行程8000多公里、采访220多个点”,在此基础上发表评论30余篇,撰写了一批现场感强、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评论文章。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使读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强调指导性。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顺应时代需要、直面时代挑战、回答时代课题,反映在该书中,则体现为对现实指导性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也突出体现了理论对当代实践的指导推动。这既包括主流媒体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最新的报道创新——这些案例分布在本书几乎所有章节中,也包括我国媒体在理论要求下进行的最新的发展探索——这些探索见之于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发展中的技术应用,以及借助媒体力量加强社会治理等等各个方面。换句话说,本书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在领导人提出“向何处去”之后,以现实探索来回答“如何去”的重要问题,从而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内在要求。

反映整体性。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同样,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不能离开这一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性同时也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是当代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来单独讨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实践。《重要论述》一书很好地贯彻了思想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既聚焦于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学习体会,又突出了这些重要论述与其他重要思想间的联系。如在“占领互联网主阵地”部分,该书不仅着重讨论了网上舆论引导,还涉及民众网络素养、网络文化,以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等内容,使之与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相互呼应、紧密结合,使读者得以在思想的整体中加深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认识和把握。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治国理政大局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在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在于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作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体现了对时代要求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创新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十年,我们党在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形成的新观点新理念,是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保障。《重要论述》在“前言”中把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主要内容总结为六个方面:党性原则是鲜明主线、正确导向是根本要求、为民情怀是深沉底色、遵循规律是实践逻辑、开拓创新是理论品格、面向世界是时代特质。这六个方面鲜明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出发点。

这些新时代的创新成果,既体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历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继承,也展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开创性——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不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做出前所未有的新论断,对既有问题也有了新开掘、新论述和新发展,可以说,它体现了对时代要求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创新。

(二)作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体现了对现实实践的理论凝炼和具体指导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长期思考。《重要论述》一书中收录的新华社通讯《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就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与现实新闻实践同步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深化的发展脉络。书中所举的大量实践案例,则充分彰显了新闻业界在应用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媒体在融合发展、新技术应用、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正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走在了世界媒体变革的前列。

作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学习不能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抽象,而是要把对理论的研讨和对实践的分析结合起来。在开展概念讨论和理论梳理的同时,更以之观察和辨析现实的传媒发展和实际的报道案例,发掘一线实践者的采访和报道故事,以从业者现身说法的方式讨论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在新闻报道中的实际运用,从而在“学”与“习”、理论思考与实践评析多个层面加深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理性认知和感性把握。

(三)作为治国理政大局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体现了对提高站位和打开视野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把新闻舆论工作放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一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正如《重要论述》一书所总结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在于,它是“巩固执政之基的重要支撑”“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实现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体现的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学习好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站位,充分打开认知视野。

□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曾以一部《中国的西北角》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当年西北的贫困和落后为世人震惊。时光荏苒,再看中国西北角,黄土地早已不是范长江笔下的那个西北。西北大地上,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是航拍的青海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区(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否成功,根本上还是要看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是否能够真正地解释世界,从而使人们借之有效地改变世界。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坚持中国特色,也要观照全球变革。

在不少高校和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往往与国情教育结合在一起,以此,学习者得以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同样要结合国情教育和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习者逐步学会运用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中体现出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代各种新闻传播现象和社会实践,从“当代中国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的国情国力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实践逻辑的宏大视野下观察新闻学和新闻业,启发学习者从中国道路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层面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现象,感受家国同构的情感,思索应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指导,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充分理解体会贯穿于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中的时代特色、实践来源,以及以治国理政的高度审视新闻工作的全局视野,并将其融入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出实践主体,确立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及社会发展实践的主导地位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来自当代实践,也指导于当代实践,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在新闻传播领域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发展领域发生的最新变化、做出的理论总结。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指导,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必须从实践出发,突出实践主体。

一方面,从学科自身属性来看,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新闻学有着行业应用支撑,新闻学中存在大量与职业实践、行业共识相关、起着规范和约束性作用的规范性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新闻传播实践已经不再局限于新闻职业范畴,而是融入每个人的沟通交往过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实践与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更加要求我们从整体性的社会实践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新闻传播活动。另一方面,从国家对新闻学的要求来看,新闻学本身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直接带来现实实践后果的一门学科。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从当代中国自身的新闻传播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凝炼概念、打造理论,真正实现新闻学理论的“自立”“自主”。

(二)突出现实斗争,在与错误观念的不断斗争中厘清概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要“敢于亮剑”,“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5]

从历史上看,中国新闻学就是在现实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的。以我们所熟知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来说,它本身就是观念斗争的重要成果:整风运动背景下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除了具体的改版工作外,还蕴含着明确的思想和理论目标,亦即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和改造资产阶级新闻观。由于这一原因,《解放日报》在积极开展改版实践的同时,还刊发一系列文章,在理论上对资产阶级新闻观进行批驳。《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刊发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正是建立在已有改版实践和具体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是在“与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作斗争”的同时丰富发展了的“我们自己的关于新闻学的实践和理论”。[6]当前,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论争再次走上前台,既给我们现有的新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提出挑战,也给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新机遇。

(三)突出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体现知识体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守正创新,既是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也是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本身所体现出的重要特色,更是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当前,新闻传播学现有知识体系中有不少概念、理论来自西方,这些来自西方的概念理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自身发展变化的印记。即使是那些看似与中国新闻学最为接近的思想和理论资源,也有基于其自身演变和发展路径所带来的特殊局限,潜在打上了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心主义等等多重烙印。

比如,新闻学中的新闻真实、新闻本源等理论核心在当前的学术市场上,也显现出斑驳的色彩,充满了多样的阐释路径。部分研究借用西方的观点,认为在“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面临挑战甚至不复存在。这一观点虽然部分来自对技术的忧思,但在更大程度上则和西方民主制度的现实困境有关。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大量新闻事实是难 以短时间内被轻松核查和确证的复杂事件,事实与意见间的边界极为模糊。新闻事实为迎合多数人的喜好、需求被以不同的方式表述、组合、编排,甚至重新结构化。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事实的本体反而隐而不彰了。这提醒我们,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知识清理入手,从形成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致且连贯的学理逻辑开始。

(四)突出面向世界,在增强文化自信中体现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普遍性

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正如《重要论述》“前言”中所指出的,它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立在“习近平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审时度势、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否成功,根本上还是要看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是否能够真正地解释世界,从而使人们借之有效地改变世界。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坚持中国特色,也要观照全球变革。当前,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给传媒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决定着这一知识体系是否能够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但知识体系建设的开放性和普遍价值并非只针对西方,在更大程度上,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全球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特殊性与普遍性实现了新的统一。

总而言之,以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为指导,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从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内涵要义出发,更要把握其精神实质,既立足中国实践和我们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同时也能够实现全球对话、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把扎实的理论储备、全面的知识积累和立足中国大地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为中国新闻学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思想、描摹新蓝图。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0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2009:503-504.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84.

[6]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延安《解放日报》,1943-9-1:1.

猜你喜欢新闻学舆论建构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4-25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10期)2016-06-05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推荐访问:论述 舆论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