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中的研究

时间:2023-09-25 12:20:16 来源:网友投稿

西苑 张娜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1.1 甲骨文文化内涵

1、甲骨文发展历程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起源于中国商朝,主要用于王室占卜记事,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图画形式表达意思,形体结构突出自然生物特征,是研究造字本意最好的媒介。从记录在册的甲骨文来看,其形体结构由最初的独立体趋向合体。从意义上来看,不仅可以作为字词使用,还可以记录完整的时间和话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甲骨文已逐渐发展成熟。

2、甲骨文的文化价值

作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为研究商代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史料记载,更为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甲骨文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字符号,更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帮助。甲骨文独特形态结构以及自身蕴含的文化魅力,极大地扩宽了艺术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进一步验证了其应用于识字课题的可行性。

1.2 甲骨文教育意义

1、甲骨文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文字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之根,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如果说汉字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之根,那么甲骨文就是汉字之根。将甲骨文引入小学语文识字课堂,利用甲骨文图画形态的特点,不仅能带领学生追本溯源,更能透过一个个文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砖(2022 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甲骨文诞生于远古华夏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探究甲骨文的文化内涵,了解先民使用的文字符号,感受中华文化的精妙与魅力,既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在学习汉字字形演变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甲骨文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学生生字词的掌握量直接决定了阅读效果,更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全过程的教学环节。课标要求学生掌握3500 个常用汉字,且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传统的识字课堂更关注学生对于生字词含义的掌握,但是新课标的出台,要求我们在传统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汉字结构的掌握。甲骨文独特的形态,增加了学生识字的直观性,尤其是低年级学段,要求看图识字,将甲骨文运用到识字教学中,更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汉字规律,加深字义的理解。

小学阶段认知形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感知为主,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多认少写,尽量借助图画形式进行学习。甲骨文独特的图画形式,贴合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低学段识字内容中,独体字、象形字占大多数,借助甲骨文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技巧,帮助学生知识积累。同时运用甲骨文图画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1 小学生识字特点

1、以直观感知的方式识字,调动多种动觉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学段的重中之重。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心和进取欲,对新知识有极大的探索精神。识字教学在小学初期阶段,教学方式上以看图识字为主,教学内容上以独体字和简单的象形字为主,学习方法上提倡多认少写。这个阶段的学生倾向于理解直观形象的字,借助甲骨文的图画形式对低学段学生进行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

小学中高学段的学生,从识字内容上看,由简单的独体字到合体字过渡,认知形式开始由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依然需要借助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尤其是复杂的合体字开始出现,学生依然需要借助直观的图片,对字体结构进行推断、组合,借助甲骨文合体字的形态,探究汉字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汉字记忆方式单一,字形结构感知力弱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在一年级阶段安排有专门的识字教学专题,二年级开始识字教学大多放在课文中,生字词多,学生识字任务量大,识字教学多采用组词造句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汉字,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小学掌握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同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字义的同时,感知汉字字形结构。而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知识积累有限,对于汉字字形的感知能力较弱,尤其是对于字形字音相近的字,容易在日常学习中产生混淆,对于前期学习过的字无法有效地完成识记和迁移。将甲骨文引入到小学识字课堂,借助甲骨文独特的形体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汉字,让学生通过图画感知字形结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2.2 小学生识字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追求识字量,教学目标不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砖(2022 版)》要求掌握汉字3500 个左右,且对每个学段的识字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学段的提升,识字量也随之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片面地追求识字量,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倡导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为让学生更早更快地进入阅读教学,教师在识字教学上也产生了教得越多,学生识字积累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好的现象。

课标中虽对识字数量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对识字能力和需要达到的水平同样也做了说明,如每个学段都强调要有识字的兴趣,喜好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能力等。将课程标准片面的解读成对识字数量的增加,并不是识字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反,片面地增加识字量,而忽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识字教学质量将大打折扣。

2、内容追求全面,教学重点不突出

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识字目标在措辞上有所区别。如每个学段都要求学生会认多少字,会写多少字,同时对学生的写字习惯以及汉字的音、形、义的掌握程度都做了要求。在此背景下,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不仅要求学生书写正确、优美,同时对汉字的音、形、义要做到逐字逐词地分析。传统的汉字教学,大多采用反复认读,反复抄写,甚至很多课堂,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对学生汉字词的认读上,短时期内学生的汉字积累量增加,但是对每个字都做到会读、会写、会认是不实际的。

教学内容一味地追求全面,忽略了《课标》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多认少写”。新课标提倡学生在运用中学,借助多种教学媒介,要求不同学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低学段学生倡导看图识字,高学段学生增加字理识字。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全面,但要针对不用学段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要学会取舍,教学重点才更突出。

3、教学方法单一,识字兴趣不高

《课标》对识字教学目标有共同的要求,即增强学生识字兴趣,热爱识字,有主动识字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较单一,多数教师采用“示范-模仿”的形式,机械地让学生跟读、跟练,甚至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示范,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缺乏让学生观察的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对识字的兴趣,缺乏自主识字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采用多种识字形式,将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相互结合,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借助多种媒介帮助学生识字。甲骨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其图画型的特点,贴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增加了识字乐趣,又提升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1 甲骨文进入小学识字课堂的必要性

1、甲骨文自身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发展的时期,认知形式以直观感知为主,并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甲骨文因形赋意的独特特点,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画形象,生动、直观地进行识字,尤其是通过观察甲骨文形态特点,推测其本意,更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教“日、月、山、水、天、人”等象形字,可分别在字形下加入甲骨文形体,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初始形态,提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要求掌握3500 个汉字,其中形声字大致有2500 个左右,象形字80 个左右。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六书理论指出,“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根据六书理论,小学阶段的很多形声字构字部件,是由象形字转变而来的。掌握好象形字的造字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推测合体字的内涵。甲骨文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能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汉字的初始意义,并通过对音、形、义的分析与观察,提升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2、甲骨文引入课堂是教学目标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了说明,“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同时在总目标中还提出,“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可见,课标不仅对识字教学的数量和能力做了要求,对于学生在识字过程当中所要形成的素养也做了规定。

识字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会认会写,在实际的识字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抄写默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然而机械的抄写默写并无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反之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甲骨文因形赋意的特点,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向学生述说背后的故事,将汉字笔画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掌握汉字,并热爱汉字。

课标中还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文化素养贯穿整个汉语教学全过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既是语文课程的需要,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甲骨文作为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每一个汉字的甲骨文形态,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如“羊”字,甲骨文书写为“”,字形突出羊角的形态。同时“羊”也是“祥”的本字,《说文解字》中提到:“羊,祥也。”因羊性情温顺,肉可食,皮可衣,古人认为其是吉祥的象征,因而引申出“吉祥”的含义。在识字课堂中,借助甲骨文,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字形,更通过一个个汉字故事向学生普及了中国文化,提升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2 甲骨文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甲骨文形态特点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易接受直观性强的知识,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图画形式辅助教学。甲骨文其独特的图画形态,贴合学生心理特征,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生动的甲骨文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如在讲解“水”时,甲骨文为“”,其形态结构就是河流溪水的样子。教师可借助河流的图片,然后将甲骨文和图片相结合,通过直观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字体的意义,既符合看图识字的教学原则,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2、探究甲骨文造字理据提高识字率

汉字为表意文字,构形依据汉语中某一词的意义,因此分析汉字中某一部件的含义,可探究其造字特点。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3500 多个汉字中,有很多形态相似的字。学生在组词造句时,经常会出现分不清个别汉字的情况,容易产生混淆。如多数小学生分不清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区别,但是借助甲骨文,通过其本意,可以帮助学生做区分。左耳旁原型为“阜”,甲骨文形态像陡坡上的阶梯,有升降之意。右耳旁原型为“邑”,甲骨文形态为上方一座城,下方席地而坐的人,原意指城邦。通过这样的分析,既增加了汉字的故事性,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造字理据,提升了学生的识字率。

4.1 激趣导入,增加识字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借助甲骨文教学应增强其趣味性,只是简单的展示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甲骨文虽有图画性的特点,但确不是普通的图画,尤其在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未完全成熟,更需要加入多彩的图片来辅助学习。在借助甲骨文进行识字教学时,可加入相应的图片,尤其是学习典型的象形字时,更应该将甲骨文和图片相结合。如在教学初期,可选取代表动物的汉字,配以甲骨文和动物图片,同时开展如“找朋友”等类型的游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享受一场视觉盛宴,既活跃了课堂,又提升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4.2 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字理分析,也是新课标推荐的一种识字方法。在利用甲骨文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甲骨文各部件的形态,联想其含义,推测汉字本义,从而理解汉字组词造句的理据。如教“明”字,甲骨文形态为“”,左边为“月”,右边为“日”,课堂中可让学生联想,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体是月亮和太阳,两者放在一起,就是“明”,因此有了“明亮”这个词的含义。又如教“丽”,甲骨文为“”,课堂中可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好似一头鹿的正面,头上两对角,非常漂亮,因此“丽”字有了“华丽”、“美丽”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即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又通过甲骨文对汉字进行字理分析,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提升识字效率。

4.3 知识拓展,提升文化认同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新课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外,还要求学生透过汉字,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认同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更要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甲骨文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优雅的形态蕴含着古人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如“仁”字,甲骨文为“”,左边为“人”,右边为“二”,《说文解字》中提到:“亲也,从人从二”,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仁爱,这样的造字理念,正是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可见,将甲骨文应用到小学识字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识字能力,更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拓展,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猜你喜欢甲骨文学段图画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3期)2020-05-28甲骨文“祸”字新证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1期)2018-05-26三千年甲骨文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图画捉迷藏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8图画捉迷藏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8期)2016-08-23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图画捉迷藏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12期)2016-03-01图画捉迷藏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1期)2015-11-23

推荐访问:甲骨文 识字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