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食类网络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创新表达

时间:2023-10-09 14:22: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 宁,王 勇

(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中国的纪录片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逐渐确立了以多元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为锚点的发展方向。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新时期,纪录片通过美食将不同地区、职业和背景的人物个体串联起来,将食物美学和文化传承寓于真实可感的独立个体之上,一经播出便实现了相当可观的传播效应。当今,在互联网的发酵和催化之下,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主要传播阵地,5G时代的到来更催生着创作者们不断创新。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的网络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自2018年6月20日开播以来就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至今,《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的播放量以第一季1.1亿、第二季1.2亿和第三季1.6亿的姿态持续走高,这是网络自制纪录片的成功案例。《人生一串》成功的关键在于其从叙事、解说词、视听和传播4个方面实现了美食类网络自制纪录片的创新表达。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为核心要素的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纪录片因为其特有的精英文化特质而逐渐难以满足更广大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传统纪录片,网络纪录片更加贴近网络用户的审美习惯,且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受众呈现出垂直细分的特点,而大众化的叙事方法则是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创新探索。

《人生一串》选取烧烤这种与大众联结性更强的食物为叙事主题,通过板块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不同人物与烧烤之间的故事。除了介绍烤品之外,还将镜头聚焦到了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从细节之处展现人情故事,诉说家长里短。纪录片中展示的是与观众相同的众生群像,并且借烧烤这一足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意象彰显其充满烟火味的风格气息,拉近观众与文本的距离、从烧烤到人物再到生活,由浅入深地让观众获得层次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满足观众不同观看兴趣的同时也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加认真的思考,提升了观众的认同感。格里尔逊将纪录片视为讲坛,他强调纪录片的社会教育功能。从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也不难发现,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中国的美食纪录片主要采用解说+采访+文献的创作模式,更重视纪录片的社会教育功能,但并没有真正从大众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如2010年在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亲历国宴》就从国宴菜系的角度讲述了美食推动中国外交的故事。但“国宴菜系”不够贴近大众的生活和认知,因此并没有吸引广泛观众的目光。《人生一串》运用大众化的叙事角度拉近了观众与被记录者的距离,片用中“接地气”的对白及朴素的人物形象在观众与纪录片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互动平台,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身份认同,有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感悟。在《人生一串》第二季的《您几位啊》这一集中,福建泉州的一对夫妻在烧烤之余也会聊起音乐和人生,在镜头前他们毫不避讳对彼此的爱和理解。在第三季《风情调味》这一集中,纪录对象老周在重庆市江北五里店地区经营着一家烧烤店,故事开始便是主人公老周和熟客间的亲切互动,空中飘来的几声吆喝让这一情境充满了真实感。一位食客大叔边吃烧烤边与电话里的妻子调侃,几个青年回忆着儿时的烧烤味道,食客们互相补充着对人情故事的回忆,他们在镜头前的对话留给了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人生一串》里有在外漂泊的打工人的辛酸,有牵挂子女的父母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也有兄弟之间的默契与理解。它用真实细腻的镜头记录下一个个与烧烤结缘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用众生百态的生活情趣勾勒了市井人文的浮世画卷。

网络自制纪录片的创作视角更加关注生活和拥抱大众,大多采用一种平视化的诉说和低姿态的分享。因此,在创作内容上以娱乐化和浅平化为主,网络词汇、搞笑段子甚至口语化的玩笑都能进入纪录片的解说词和同期声中[1]。与传统纪录片严肃庄重充满文学气息的解说词相比,网络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解说词风格更加生活化,这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另一方面也为纪录片营造出一种带有烟火气息的生活氛围,从而在心理上拉近观众与纪录片中故事的距离。在《摊上交情》这一集里,故事讲述烧烤师傅亚和浦江兄弟挑选土羊的过程:“兄弟俩喜欢棉花球的形状,这是土羊骄傲的资本。充足的日光浴,本地饲料让土羊有了丰满的臀部。”解说词中运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对羊进行描述,让整个挑选过程更加有趣,同时也介绍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因为网络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更加包容,网络观众的接受度也更加宽泛,所以用一种带有世俗风情的解说语调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而这样通俗的文字风格在代表精英文化的传统纪录片中很难被找到。《人生一串》的解说文案除了运用了很多比喻和夸张的修辞以外,还使用了大量骈句,在吸引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不缺少文学水准。此外,《人生一串》生活化的解说词让纪录片有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氛围基调,将人们熟悉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构,用生活化的语言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不同地域的特色烤品可以让观众在看纪录片的同时产生一种本土化的亲切,勾起他们的乡愁与回忆,聊天式的解说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人生一串》第三季回归的开篇,“来吧,朋友,咱们两年没见,在摊儿上偶遇,还是闲话少叙。当你到了一方陌生的水土,斟酌了本地人的推荐,你首先会小声嘀咕一句,这家烧烤地不地道”,这段话淳朴自然,勾起了观众对前两季的回忆,也带领观众走进本季的旅程。攀谈式的口吻创造了一个临时的对话场景,使每一位观众都来到这个对话场域的中心,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在收看过程中的心理认同。解说词配合画面中的街头巷尾和烟火市肆,营造了一种临场感,仿佛让每一位观众成为了坐在烧烤摊前的食客。同时,在每一集的最后都会回顾该集中出现的故事和人物,总结他们的悲欢故事,向观众传递生活的感动:“一生之中,我们会经过许多烧烤摊。愿人生多一些这样的相聚,在平凡而闪亮的日子里,长夜留痕,交情永续。”《人生一串》用幽默轻松的方式将人生的哲理讲述出来,省略了阳春白雪的文化气质,转而用下里巴人的调侃口吻向观众诉说市井温情。

美食类纪录片的镜头多用特写,为的是呈现感官上的食物之美。色彩、造型和人物动作等多方面的视听元素互相叠加,营造出一种精致大气的视听美感。可在《人生一串》里,特写镜头却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烧烤”这一街头美食,用更为创新的视听感受让观众耳目一新。片中的特写不仅包括滋滋冒油的烤羊肉串、汁水饱满的烤生蚝和鲜嫩多汁的烤脑花,还有五颜六色的酱料、顾客浸满油花的嘴唇和路灯边飞舞的蚊虫等。大量的特写一方面将烧烤本身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营造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烧烤摊的氛围。《人生一串》第一集总时长31分8秒,一共出现373个特写镜头,大多数特写镜头对准的是烤串、烧烤人的手部动作、脸颊的汗滴、油腻的围裙和衣袖以及人们吃烤串时的嘴部动作、举杯、面部表情和眼神等[2]。大量特写的运用强化了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视觉刺激,同时也为纪录片本身增加了真实性。从沈阳市的烤鸡架到辽宁省的烤猪心管,咀嚼不同烤品时不同的动态美感被一个个特写记录下来,再配合幽默风趣的解说词,这样新颖的视听感受让无数观众欲罢不能。除此之外,刺激观众的还有跟随画面节奏变化的音乐。当画面中出现大火、辣椒和生肉等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特写时,背景音乐往往节奏较快,情绪激昂;
当讲述人情冷暖和抒发感情时,音乐又变得舒缓委婉。音乐节奏随着叙事时快时慢,不断地通过视听刺激刷新观众的心理感受,并且时刻带领着观众的情感节奏,让观众在快慢交替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人生一串》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进行解构,用独具匠心的视听语言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受众在收获心理认同的同时达到了对食物和人物的双重心理满足。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便捷,审美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B站是目前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视频,并以弹幕、评论和转发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人生一串》依靠B站强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放大了观众在观看纪录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传统电视纪录片所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

传统电视纪录片是点对面的被动传播方式,观众在收看时只能充当被动聆听的角色,观众的互动空间仅局限在客厅这一有限的范围内。而网络纪录片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点对点的主动传播,观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这就扩大了受众的互动空间,进而扩大了传播的效应。首先,《人生一串》在以“弹幕视频网站”著称的B站上热播,其热度之高和传播之广离不开弹幕这一关键性因素。观众在网上收看纪录片时,可以通过弹幕实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情感。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观众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有了对话的平台。观众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来确认自己在这个网络场域中的认同感,而每个观众在观看同一个视频时就形成了群体性的情感认同。弹幕视频技术所提供的时间同步和空间聚集的在场状态使观众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虚拟同步在场,以代替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物理空间上的身体接触[3]。如在《人生一串》第三季最后一集中,拍摄者来到了石家庄市,当石家庄市街头的画面和石家庄市居民的声音出现的时候,石家庄市的观众会一起发弹幕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石家庄终于来了”、“石家庄人狂喜”、“石家庄人报道”和“哭了,在B站回家了”等一系列弹幕同时出现,形成了虚拟的群体狂欢。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营造受众的集体性身份认同是网络纪录片在传播效果上的重要优势。每当视角走到不同地域或城市的时候,便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情感碰撞,借助网络虚拟场域,每一个人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也有了情感表达的机会,这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审美体验,并且增强了用户粘性。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某种仪式,仪式的结果会产生一种能够引起集体情感共鸣的情感符号,这种符号在弹幕中同样有所体现。如在《人生一串》每一集的结尾,弹幕都是统一的“多谢款待”,虽然观众无法在网络中真实品尝到烧烤的味道,但却可以感受到纪录片中所体现的人生感悟。基于这样的特点,网络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更能吸引观众,更能引发观众的讨论,从而扩大传播路径。从观众被动接受到主动对话再到集体认同,用户的文化消费习惯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其次,互动性的传播方式除了弹幕,还有在视频评论区的互动。《人生一串》第三季第二集的导演谷壮本人也作为UP主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对观众的问候,并且还和观众互动留言,一起讨论片中发生的种种故事。这样的互动性平台给了观众与纪录片作者对话的机会,创造了一个观众与作者平等交流的空间。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更加直接地得到观众的反馈,观众收获了一定的心理认同感,观众与观众、观众与作者之间形成了更为深入的互动仪式网。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加深了受众对网络纪录片的印象,推动了网络纪录片不断扎根于文化市场,为纪录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综上,《人生一串》通过大众化的叙事方法、生活化的解说词、具象化的视听语言以及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美食类网络自制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对美食类网络自制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美食类网络自制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在文化传播、价值导向和艺术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也存在同质化明显、故事性单薄和文化意义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在文娱治理的大环境下,纪录片创作应该在主流文化的导向下持续守正创新,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不断探索符合广大观众审美且更具时代意义的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弹幕纪录片美食HOLLOW COMFORT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弹幕”防御大师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0期)2020-10-28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19年3期)2019-07-01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美食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美食都被玩坏了爆笑show(2015年10期)2015-11-18美食的诱惑爆笑show(2014年5期)2014-06-23

推荐访问:纪录片 自制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