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顺:追寻学前融合教育的“诗和远方”

时间:2024-01-15 16:22: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妍妍

朱宗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兼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浙江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专委会副主任。

如果将幼儿比作一粒种子,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他们的价值,让每一粒种子通过特有的方式,开花结果,迸发生命的力量。在教育多元发展的今天,融合教育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发布也为新时期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支持,然而,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仍需突破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理念普及不够、相关服务配套不足等方面的瓶颈。

面向崭新未来,学前融合教育怎样做到深度“融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队伍?我们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教授朱宗顺,希望通过他的专业视角,给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让融合之光照亮每个特殊儿童的心田。

专业化水平不足以支撑“实施”

《教育家》:近些年,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做过哪些有益尝试,又面临哪些难题?

朱宗顺:为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措施。一是在宏观政策方面,鼓励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比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
要求普通学校(幼儿园)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措施。比如,《浙江省学前教育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特殊教育体系,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独立办园(班)。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扩大了学前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为特殊需要儿童接受早期融合教育创造了更多机会,彰显了教育公平。

虽然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当前学前融合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难题。首先,学前融合理念普及不够。社会、家长、幼儿园教师等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者,对学前融合教育还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幼儿园很难将融合纳入办园理念。其次,保教人员缺乏特殊需要幼儿发展与教育、干预的相关知识,其专业化水平不足以支撑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最后,学前融合幼儿园中的特殊教育相关服务配套不足。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服务于特殊需要幼儿评估与干预训练的设施设备、课程、人员等缺乏。

《教育家》:师资建设是影响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您认为,目前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朱宗顺:一是职前培养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学前特殊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学前融合教师的培养尚未形成独立的专业。同时,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高校专职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课程设置过于普遍化和通识化、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准幼儿园教师开展特殊需要幼儿融合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二是在职培训阶段,能承担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在职培训的高校或者机构数量较少,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在职培训也缺乏标准、课程和资源建设,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难以为继。

《教育家》: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特殊儿童融入融合幼儿园存在很多困难。即便一些特殊儿童顺利进入融合幼儿园,可是,到了小学甚至更高层次的学校,可能依然面临不能进入的问题。在您看来,特殊儿童难以融入普校的现状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为家庭纾困?

朱宗顺:首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升学考试等观念和制度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对融合教育的实施心存顾虑。

其次,基于普通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现状。一是中小学往往有明确的学业指标,使得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可能由于特殊儿童学业进展缓慢而拒绝他们进入;
二是中小学班级的学生数额往往达到40至50人,这种大班化的教学使得任教老师很难关注到随班就读儿童的个别化需要;
三是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偏重知识化、学理化,很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四是中小學学生由于自身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从而出现排斥、歧视和欺凌特殊儿童的行为。

再次,普校接纳能力与信心不够。一方面,教育安置体系不完善,医学评估、康复体系和教育系统之间存在割裂情况。大多数特殊儿童处在无序评估与安置的环境中,以致即便暂时被普校所接纳,也容易在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行为后,再次被普校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普校教师的特殊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薄弱,并没有做好接纳特殊儿童的准备。资源教师等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发挥指导作用的保障机制,普特教师并没有形成合力,不能为融入普校的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最后,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缺乏转衔指导。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从幼儿园转到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生活方式、校园环境都会面临巨大改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特殊儿童很难得到有效的转衔指导。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为家庭纾困。第一,拓展宣传手段与途径,加快社会观念转变。各地政府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并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应通过新颖且有效的形式普及特殊教育理念,比如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做好融合教育的舆论传播。第二,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双线入手,积极培养实施融合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疏解普通学校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的困难。第三,为特殊儿童家长实施融合教育提供适当经费补贴。允许特殊儿童家长陪同上学,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以缓解普通儿童家长对纪律、课业成绩的担忧。

打造以幼儿园为基础的共同体

《教育家》: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胜任力和专业素养对于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学前融合幼儿园应如何为教师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特教教师进入幼儿园后,如何运用所学专业更好地和普通教育做融合?

朱宗顺:第一,健全专业培训激励机制。将幼儿园教师参与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的数量与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增加参训的刚性与制度约束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训时,充分尊重教师的参训意愿与相关诉求,完善补贴机制,避免因培训任务繁重与工作压力冲突而带来培训效果欠佳、培训质量低等问题。

第二,打造以园为本的培训模式。多举办个性化园本培训,针对园内的现实困境,制定个性化园本工作计划、开展特色融合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培训与园内实践问题的有效对接。资源利用方面,搭建以幼儿园为基础的合作共同体,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技术资源,深化与高校科研平台的合作交流;
在开展专家入园指导等显性培训的同时,也关注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等隐性培训对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促进作用。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格局。在主体多元化上,联合高校教师、特殊儿童家长、一线教师等开展培训,实现多方视角下的深度交流合作。

为了更好地让特教教师和普通教育做融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与普通教师协商工作目标与内容。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内容是通过对最佳学习环境的创设、选择、控制、调节和改变,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在具体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内容应根据特殊儿童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由特殊教育教师、普通班级教师、特殊儿童家长等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共同确定符合幼儿园办学特点、班级文化、保教目标和儿童特点的个性化工作内容。

其二,协助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协同特殊儿童家长和普通班级教师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会议,讨论特殊儿童的教育目标,拟定相关工作内容并协助贯彻实施。

其三,组织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课堂。特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所学专业,在家长学校为普通儿童家长普及一些特教知识,使他们加深了解、消除隔阂,共同营造一个包容与接纳的环境。同时,可以为园内学前教师开设一些简单培训,增强其融合教育的素养和能力。

其四,融入班级日常保教工作。特殊教师需要打破“我只是特殊教育教师”以及“特殊幼儿是我的任务”的身份标签,熟悉幼儿发展与教育规律,熟悉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主动融入日常保教活动。

《教育家》:在融合教育课程中,教师如何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符合个体的教学,让特殊需要儿童全方位融入,促进社会性发展?

朱宗顺:可以从实施保教活动的前、中、后方面着手,实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保教活动。

活动前,教师应当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全面评估,将儿童身心发展和个别化目标结合。同时,应提前布置无障碍学习环境、提供无障碍学习器具,让保教活动的场地、资源方便所有幼儿获取和参与;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选取适合所有幼儿的内容,创设普特幼儿互动的机会。

活动中,教师应采用适宜的内容呈现形式,并充分与助教、驻园家长合作,在教学、游戏、保育过程中嵌入针对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干预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关注普特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和互动,推动普特幼儿的互动和交流。

活动后,教师应及时评价特殊需要儿童的课堂表现,并不断调整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注普特幼儿互动的效果,通过评估互动效果,为修订活动方案、提升特殊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参照。

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两手抓

《教育家》:学前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混合”,那么,这种深度“融合”需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融合安排?

朱宗顺:学前融合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创设一个能使所有幼儿特别是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融合教育环境。

其一,保教人员应具有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能为特殊需要儿童所在班级营造融合、接纳的班级氛围;
加强班级的专业资源配置,增强所有家长的融合信心,家校协同育人。

其二,幼儿园坚持无歧视原则,接纳特殊需要幼儿,创设无障碍环境,配备资源教室和教师,为特殊需要儿童创造能够进入、参与、分享的室内外环境;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每个特殊需要儿童都能有出彩的机会。

其三,家长应帮助普通儿童家长培养积极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的理性心态,提高普通儿童家长的融合期望,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其四,社会层面,运用媒体的力量与责任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营造融合的环境氛围;
社会组织应提供多元的发展平台与机会,丰富融合教育资源。

《教育家》:有人说,缺教师、缺模式、缺策略让学前融合教育这条路异常艰难。做融合教育不能只用情怀,在您看来,需要的是什么?

朱宗顺:我国关于融合教育的探索集中在模式、方法和策略上。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技术取向”即关注技术性的干预措施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性的关怀更难能可贵。人文关怀强调通过增强自身主动、自觉服务于学前特殊幼儿的多样化需求的意识,去摸索、寻找解决融合教育问题的技术。比如,欧盟推出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工具,强调教师不断通过自我反省,增强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学前融合教育从过去的“增量”逐渐过渡到“提质”。在转型时期,需要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两个抓手,才更能有自觉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的勇气与信心。

《教育家》:近期,《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根据特殊教育办学特点,明确了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评价内容。在政府履行职责方面,您觉得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推动特殊教育,尤其是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朱宗順:其一,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立法进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借鉴国际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经验。融合教育的推进与特殊教育立法密不可分,发展融合教育需要法律政策的有力推动。

其二,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宣传,创设开放的融合氛围。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将特殊需要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以获得积极支持以及平等的教育,单纯将特殊需要儿童接纳进园的物理融合并不能真正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与进步。

其三,完善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增进多方专业合作。比如,拓展特殊教育相关服务资源,配备具有特殊教育相关服务能力的师资;
构建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医院、社区、政府跨领域合作的多层次支持系统。

其四,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能力建设,比如适时增设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建立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其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融合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幼儿园有条件购买教学材料、教具和辅助设备;
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教师提供特殊教育津贴,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总之,学前融合教育展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它蕴含着教育者的爱、责任、无私奉献精神,我们期待用行动书写学前融合教育的“诗与远方”。

猜你喜欢诗和远方幼儿园融合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我爱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欢乐的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爱“上”幼儿园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8年9期)2018-05-14“诗和远方”熬成鸡汤变了味儿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7期)2016-08-19“诗和远方”与“何不食肉糜”南都娱乐周刊(2016年11期)2016-03-31“诗和远方”的抚慰作用不可小看环球时报(2016-03-25)2016-03-25

推荐访问:学前 追寻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