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4-02-15 09:22:04 来源:网友投稿

杨文悦 曾彬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得以长期发展与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社区作为儿童混龄游戏开展的重要支持系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中,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社区文化教育氛围的形成、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社区应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创设社区混龄游戏环境;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社区混龄游戏内容;
多方推进传统文化建设,保障社区混龄游戏开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社区教育;
儿童;
混龄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10-0053-04

【作者简介】杨文悦(1998-),女,四川安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曾彬(1970-),女,四川隆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问题提出

混龄游戏是指具有一定年龄差异的儿童在游戏的合作与互动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信息与沟通情感,从而获得不同层次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 [1]。儿童在混龄游戏中通过年长儿童带领年幼儿童、能力较强儿童带领能力较弱儿童、年幼儿童模仿年长儿童等方式来进行互动与合作,以此促进儿童在游戏中自身能力与经验的增长[2]。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居住的电梯式楼房较为封闭,逐渐缩小了社区内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范围,导致人们的交往活动日趋疏离,目前混龄游戏除了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进行,在孩子的社区生活中逐渐缺失。因此,社区应当作为儿童进行混龄游戏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拓宽空间并提供适宜的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基于社区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区混龄教育中是有效且可行的路径之一。因此,结合社区丰富的文化环境与资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深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之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包含哪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主要强调中国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传统服饰和艺术等显性传统文化。但显性文化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日常文化、具身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因素等其他层次的中国文化[3]。

其中,日常文化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文化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同事是如何互动的以及在公共场所又是怎样进行交往的;
具身文化是文化更为隐性的一个方面,莫斯将其称之为身体技能[4],指的是儿童通过模仿周围人们生活中典型的身体举止方式、形态活动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来表达群体文化生活;
教学法中的文化因素也可理解为“具有文化性的教学法”[5],这些教学方法隐含了隐性的文化逻辑。可见,以上所提及的日常文化、具身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因素虽然较为隐性,但同样值得被重视。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价值意蕴

社区相对于幼儿园、小学、家庭等场所,其为儿童提供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都是更具有影响力的,将混龄游戏向社区延伸并尝试在其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思想性,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6]。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外来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不断涌入,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区更应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而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还需要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儿童阶段。儿童正处于对文化感知的敏感期,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对具象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改编后,以游戏的形式融入儿童的生活中。例如,社区引进并改编当地的民间游戏,民间游戏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趣味性,蕴含了丰富的显性传统文化元素,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促使儿童积极地参与社区混龄游戏,从而帮助儿童拓展文化经验、丰富文化情感、树立文化信念。这不仅是在促进个体发展,更是在传承和弘扬文化本身,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 [7]。

(二)推动社区文化教育氛围的形成

社区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能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辅助其持久传承。因此,社区在传递文化方面既有职责,又有可能性。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游戲活动,社区可为儿童进行混龄游戏提供充足的空间,营造让儿童感受到被接纳、被关爱、被支持的和谐文化环境,从而鼓励儿童在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同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幼儿园或低年级小学教师、家长等相互协助配合,共同组织儿童参与社区混龄游戏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区、幼儿园(小学)、家庭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共同推动社区文化教育氛围的形成并促进社区团结稳定发展[8]。

(三)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积极人格特征的有机整合,需要社区、家庭、幼儿园三方的协同合作。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而进行模仿学习,且身边的榜样越是多样化,越能激发其创造性反应[9]。社区组织开展混龄游戏为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了更多相互交往的机会,鼓励儿童大胆主动地尝试与不同能力、性格的同伴相处,供儿童在混龄游戏中模仿学习。例如,在具身文化、日常文化等较为隐性的传统文化层次中,年幼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年长儿童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学习,体会并发展“感同身受”“善解人意”“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力,这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中华传统美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总的来说,在社区开展混龄游戏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儿童在潜移默化的游戏体验中去感知和践行传统文化,促进儿童品德启蒙、发展儿童的行为态度[10]、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以此更好地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路径探析

为了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从社区游戏环境创设、混龄游戏内容、游戏保障等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一)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创设社区混龄游戏环境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其学习探索的安全、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11],以此创设良好的社区混龄游戏环境,将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捍卫一种自然、朴实的儿童生活方式[12]。

1. 组建“儿童生活馆”,投放传统文化材料

儿童活动空间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在家庭及社区中参与混龄游戏的主要场所。社区应当积极组建“儿童生活馆”,空间设计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定期投放与更新,不断丰富活动的材料与游戏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幼儿园的园长或骨干教师为“儿童生活馆”设计表演区、娃娃家、图书角、美工区等活动区域,在其中投放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材料,如图书角可以投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画书,表演区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服饰、头饰等。另一方面,在“儿童生活馆”可以有层次地投放各种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材料,如含踩高跷与赛龙舟等各种民俗活动的国风艺术拼图、儿童皮影戏DIY制作材料包等,以此保证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与探索,自然地与社区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交往合作。

2. 确立“大带小”的组合形式,合作创设传统文化环境

社区应当积极创设传统文化环境,利用社区户外广阔的空间以及室内的“儿童生活馆”等区域,以“大带小”的组合形式,让孩子们在与同伴和环境的互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川北剪纸是贴近当地幼儿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儿童天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投放剪纸所需材料,鼓励儿童与同伴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作剪纸作品,以表达自己对川北剪纸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儿童的合作欲望,使材料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最后再将儿童的剪纸作品运用在“儿童生活馆”或社区户外墙面的环境创设中,从而形成与川北剪纸相关的区域环境与主题墙面。这样不仅能够让儿童深入地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家长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社区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

(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社区混龄游戏内容

在混龄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具有教育性,也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能够被有效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中。因此,需要认真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整合,以此丰富社区混龄游戏开展的内容。

1. 整合显性传统文化资源,保证游戏内容本土化

从显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看,可以在社区组织儿童开展民间游戏,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经典性与趣味性,是一定区域范围与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方式及习俗的体现,具有塑造并传播文化精神、促进社会团结等功能[13]。以我国传统的儿童民间游戏为例,其中包括剪纸、滚铁环、打弹弓、抽陀螺、丢沙包等。社区应当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整、筛选、评估和优化,将民间传统游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包括玩法及难度的调整等,使生成的民间传统游戏满足儿童对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需求,适应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14],从而确保混龄游戏在社区开展的质量。

2. 重视隐性传统文化融入,拓宽混龄游戏开展形式

除了注重以上显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还需要重视具身文化、日常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因素等较为隐性的传统文化的融入。例如:可以开展将面部表情、姿势与情感匹配的戏剧活动,把握适当的时机帮助儿童丰富游戏的角色经验;
开展基于哑剧表演来猜测他人感受的表演游戏,在表演艺术中引导儿童去感受并关注人物角色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多样化的混龄游戏蕴含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能够持续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探索欲。儿童在混龄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团结协作,并学会在日常情境中关注他人的情绪情感,给予他人适当的关心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便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培养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会更为全面地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多方推进传统文化建设,保障社区混龄游戏开展

为了保证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家长、幼儿园(小学)教师、高校志愿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确保社区混龄游戏的有效开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1. 家長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支持儿童参与混龄游戏

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是深化社区开展儿童混龄游戏的重要支撑条件,社区需要通过开展教育宣传工作,引导家长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从而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混龄游戏中对儿童的发展价值,让家长能够支持儿童积极参与到社区混龄游戏中。此外,由于家长对儿童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帮助社区更好地挖掘符合儿童需求且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而充分利用社区混龄环境中的人力资源,让孩子在与更多同伴相处并进行差异互补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邀请教师作为“社区辅导员”,协助推进传统文化建设

在混龄游戏的情境中,由于儿童之间具有一定的年龄差异,在组合形式上容易出现较大的混龄跨度,在游戏过程中便随之容易产生“欺凌”或者年幼儿童“被边缘化”等现象的发生。可见,社区开展混龄游戏对指导者与组织者的专业素养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幼儿园与低年级小学教师在开展混龄游戏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是影响混龄游戏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将幼儿园与低年级小学教师的这种优势资源引进社区便显得尤为必要,由社区邀请幼儿园及低年级小学教师组成“社区辅导员”,基于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协助社区选取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传统文化,对混龄游戏的开展进行组织并给予方向引领,帮助社区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混龄游戏的良好生态,有利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3. 精准招募高校志愿者,定期开展社区混龄游戏

高校志愿者的参与满足了社区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同样社区也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场所,促进高校志愿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在高校志愿者的招募上,应当主要招募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其将更具有专业性,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同时,要求高校志愿者需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的志愿者才能選取儿童感兴趣且适宜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有效融入至混龄游戏的活动组织中,进而转化并呈现出儿童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让儿童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将定期组织社区儿童开展以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混龄游戏。在此期间,社区需要为高校志愿者开展混龄游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相应的场地支持、时间支持、活动宣传支持、传统文化物质材料支持等。

五、结语

基于社区丰富且多元化的资源,开展社区混龄游戏为儿童与异龄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适宜且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了社区的教育支持作用,更好地推动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有效联动与协同合作。我们应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儿童混龄游戏的实践路径,让儿童在社区混龄游戏中获得情感个性、经验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中,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袁婷婷.重建幼儿混龄游戏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途径[J].教育探索,2016(03):75-78.

[2] 庄晓青.户外混龄游戏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85-88.

[3] 张婕,约瑟夫·托宾.关注多层次的中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21(09):14-28.

[4] 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36.

[5] Hayashi A,Tobin J. Teaching Embodied:
Cultural Practice in Japanese Preschool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12.

[6] 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7] 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89-92.

[8] 吴一慧.幼儿园混龄特色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04):70-71.

[9]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3-143.

[10] 耿书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幼儿园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9(05):85-88.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8-11-16(001).

[12] 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4.

[13] 王德刚.传统民间游戏的源流、价值和保护[J].齐鲁学刊,2005(03):51-55.

[14] 夏邑群,施燕飞.幼儿园混龄游戏的内涵、特征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72-77.

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2022-2024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一般项目)“助推师范专业认证·实施培育痕迹管理——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阶段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曾彬,2197541367@qq.com

(责任编辑 张 娟)

猜你喜欢混龄游戏社区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我的游戏我做主考试周刊(2017年1期)2017-01-20慧玩、慧学、慧生活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9期)2016-11-19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路径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