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科学内涵、价值逻辑及实践进路

时间:2024-03-03 12:44:02 来源:网友投稿

晏娜 毕红梅

摘 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
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
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
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富有;
共同富裕;
人民至上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7-0010-07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图像时代社会思潮的视觉传播及引领研究”(18ZD106)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创新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及应对研究”(2022CXZZ069)阶段性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叙事研究”(22HMY01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晏娜(1986—),女,陕西安康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毕红梅(1968—),女,湖北赤壁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定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22-23,彰显了党对精神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高度重视。精神富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科学把握精神富有的内涵,明确其价值逻辑,并在内蕴与表征、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多维纵深推进中探寻精神富有的实践进路,全面打开其可能空间与可行路径,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科学内涵

相对于物质富足的客观性、外显性,精神富有则具有主观性、内隐性。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样态,是现代社会发展、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共同富裕的核心概念,精神富有是相对于物质富裕而言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足实践的观点将精神生活置于人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考量,将精神生活融入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人的发展形态就决定着精神富有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科学内涵,是描绘精神富有现实样态的前提。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对精神生活给予了充分关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生活是一种超感性的思辨活动,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独立存在的实体,人和自然界皆是从绝对精神的外化以及扬弃这种外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对于精神生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精神生活的自由性和超越性,但囿于过分强调绝对理性精神,精神活动的主体湮没在精神自我实现的进程之中,精神生活由于丧失了客观物质基础而完全沦为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活动”。旧唯物主义强调对精神的理解应回归物质生活,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们所理解的物质生活只是一种“单纯直观”,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作与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纯客观的东西去理解,将人的精神生活实质上等同于动物般的消极活动。旧唯物主义洞察到人类生活的客观物质性,但却未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致使人的精神生活丧失了自由性和超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活动的根基。立足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拨开历史的迷雾,将精神生活置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来理解,赋予精神生活属人的特征,认为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的主觀心理和意识现象的总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51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精神生活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并非完全服从于物质生活。其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超越性构成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推动精神生活成为源于且高于物质生活的生活样态,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建构出一个更高境界的精神世界,引领并提升着物质生活的方向和水平。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精神富有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3]在此后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精神富有进行系统性的专门论述,但他们构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富有内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们具有休闲与娱乐生活,其本质是在自由时间内“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4]。未来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此处的“娱乐和休息”“自由活动和发展”“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都是从与物质需求相对的精神自由的角度考量的。

马克思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及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精神富有的理论底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富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呈现出更丰富的图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精神富有是基于一定物质基础之上主体通过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实践活动,并使其精神得到满足、发展和超越的美好状态。即精神富有的主体既有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又有能享受精神财富的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呈现的精神富有具有主体的全民性、内容的全面性、形式的层次性、过程的渐近性特点。

一是主体的全民性富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14亿多中国人民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精神富有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个人的精神富有,也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富有,不仅指向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指向民族整体精神力量的增强,是个体和国家、民族相互统一的富有。个人精神富有是国家、民族精神富有的基础,国家、民族的精神富有又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个人的精神富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富有是个人主观上追求幸福与客观上符合人类历史进程的统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在惊涛骇浪中勇毅向前,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不断谱写新篇章,都离不开富有的精神力量。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6],人民的精神富有才能真正实现。在追求国家、民族精神富有的前提下,要承认个人精神富有的多样化与丰富性,要为每一个人追求与实现精神富有创造社会条件与空间,而不能用“国家”“民族”“社会”“群体”等“大写的主体”的精神富有遮蔽个人精神富有。

二是内容的全面性富有。精神富有既指向外在的客观性维度,也指向内在的主观性维度;
既包含静态的维度,也包含动态的维度;
既呈现有形的一面,也具有无形的一面;
既包括宏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和心理健康,又包括具体的求知生活和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和法治生活、交往生活和休闲生活、信仰生活和审美生活等。中华文明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1]18等是精神富有的养料;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精神富有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在全社会弘扬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团结精神及爱国精神是涵养精神富有的宝库,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富有的总体概括。

三是形式的层次性富有。精神富有是在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习近平總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7]精神富有目标的达成并不排斥单个主体精神富有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相反,个体层次性和差异性是实现整体精神富有的重要条件。

四是过程的渐进性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
惟其艰巨,更显荣光。”[8]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非一日之功。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整体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生产力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精神生活归根结底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要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物质生活极大富裕时才能实现。在实现精神富有过程中,还受到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社会意识的影响,完全清除这些负面、消极的社会意识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决定了精神富有的实现非一蹴而就。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精神富有来源于当代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探索以共同富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精神富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需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维度来把握精神富有的价值逻辑。

(一)精神富有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着眼于人的需要的现代化。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物质需要、交往需要、精神需要等,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精神需要在人们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逐渐凸显。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需要的产生只是统治阶级的“特权”,无产阶级在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方面对资产阶级的依附必然导致他们的精神活动被束缚,沦为资本的附属品。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9]。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着眼于人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引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改革、振兴工业为己任,引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引领人民奔小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引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既是满足人民追求物质需要的现代化过程,又是帮助人民挣脱观念束缚、获得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解放、实现精神富有需要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现代化,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驱力。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结构,涵盖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家家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包括“人人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功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中国不断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全民、全面、全方位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0],是美好生活的理想向度。精神生活的有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精神富有是精神生活富裕最高层次的表达,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更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实现的实然目标。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让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再面临绝对贫困的威胁,但物质生活的富裕不代表精神生活的富有,休闲时间的增多不代表娱乐生活品质的提升,文化产品量的增多不代表人文审美质的飞跃。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并不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与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的态势,进一步印证了收入的提高并非决定人们幸福的唯一因素。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追求作为基础的“口袋”的富裕,又要追求“脑袋”的富有,这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归宿,也是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全新研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也存在于精神层面。解决精神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从物质、精神、制度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人们形成价值共识、理想共识和信念共识,自觉建构高质量精神世界,让精神富有成为社会健康运转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五大文明”协调推进的现代化,要以整体文明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以全面性的原则、系统化的思维化解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三)精神富有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有力彰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开启了以现代化救亡图存的探尋之路,但均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1],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2],成功找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钥匙。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百年,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持续不懈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将人民所需、所盼放在心上,广泛凝聚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将精神富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4]323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5]121。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能够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在由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中,资本是社会发展的主人,人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的力量越大,人越受到异己力量的统治,这必然导致物质极大富裕但精神极为痛苦的“二律背反”。马尔库塞提出的 “单向度的人”和弗洛姆指出的“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就是西方现代化的真实写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逻辑,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从“以工业化为中心”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个全面”,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和谐发展中始终凸显人的精神需要,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同时拥有现代性观念和现代精神气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斗”成为个人信条,“自信”成为普遍心态,“绿色”成为亮丽底色,“和谐”成为共同追求,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更丰裕、精神生活更丰盈、文化生活更丰富,人民更加自信自强,社会更加向美向上向善。中国式现代化激励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踔厉奋发,又为实现全人类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不懈奋斗,不仅为本国人民谋幸福,更以博大胸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世界人民谋福祉、为人类社会谋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实践进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定海神针”。精神富有需从个体、社会、国家多维度发力,开辟精神生活的自我更新之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

(一)凝聚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精神富有,汇聚精神富有的人民群众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现代化,实现如此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没有亿万中国人民高度的精神自觉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4]314必须将规模巨大的人口蕴含的红利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汇聚实现精神富有的强大合力。

第一,凝聚思想共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富有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等问题的阐释,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信服精神富有是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论,是关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2]9,理论越彻底,就越能说服群众,就越有利于被群众掌握。引导人们意识到自身才是实现精神富有的主体,引发全体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情感共鸣和真诚向往,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创造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精神力量。

第二,促进精神和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和谐的精神世界是精神富有的前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精神世界内容丰富,各要素整体上处于和谐运转的状态,但因思想价值观念独立性、差异性和精神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通过理论阐释、思想宣传、心理疏导引领主流舆论,触及人们思想上、精神上、心灵深处的问题,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知,激励人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精神力量,促进精神和谐,实现精神富有,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自觉奋进者。

第三,引导知行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是在全体人民伟大劳动创造中不断实现的。14亿多中国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磅礴力量。精神富有要从目标变為现实,要将精神富有的目标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人民群众主动参与、主动创造的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价值的创造,避免精神富有陷入抽象的思辨境地。精神富有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支撑。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品质,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在春风化雨中引导人们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让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实现精神富有的伟大实践中。

(二)强化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精神富有,构建精神富有的和谐社会

习近平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4]315精神食粮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之源,要实现精神丰盈富有,需要在“量”和“质”方面丰富精神食粮。实现精神富有必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先进文化的浸润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塑中实现精神富有。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党引领人民砥砺前行的共同信念基础,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促进精神富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6]一是引导日常融入。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生活日常,为实现精神富有奠定价值基础。二是强化实践养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实落细落小,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重大纪念活动、红色主题理论和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自觉摒弃低俗、媚俗、恶俗的不良文化,形成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追求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共识。三是重在文化扶贫。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要警惕精神贫穷。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对已脱贫人群的教育,通过文化知识的补充和自我反思克服认知偏差,获得“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挣脱思想贫困的羁绊。

第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涵养精神富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牢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7]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体要求,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特质,让阳春白雪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盛宴。二是弘扬革命文化,淬炼思想自觉。革命文化凝练于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中,是无数共产党人捍卫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价值共识,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力量,自觉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增强全民族精神富有的政治定力。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的平凡生活和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打造一批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文化精品,给人以价值引导和美育浸润。准确把握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抓好以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生产,用更多有力量的文艺精品为人民精神富有赋能。

第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看得见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富有,也要有摸得着的精神文化载体。习近平指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18]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移动书屋、城市书房、体育场馆等建设,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人们充盈精神世界提供适宜的场所。二是探索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让更多文化产品以数字产品的形式 “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提升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能力。保障公共文化供给与公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乡村振兴等措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筑牢思想阵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精神富有,呈现精神富有的国家形象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深水区”,要保证精神富有不变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经得起“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保证精神富有根基稳固,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夯实物质基础,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要保证精神富有惠及世界人民,必须扩大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之光惠及世界人民,实现“美美与共”,追寻“天下大同”。

第一,筑牢意识高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筑牢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确保精神富有不变质、不变色。一是要读经典、悟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涵养正气。二是弄懂学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富有凝心聚气。三是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在每个时代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不同的阶段具化为不同的精神样态,既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核心,又是精神富有的基石。

第二,夯实物质根基,筑牢精神富有的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五大文明”協调发展的新道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前提。“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66物质生活的富裕为精神生活富有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蛋糕”。二是在发展中统筹效率与公平、统筹共享与共建、统筹城乡和区域、统筹“提低”和“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制度,重视调整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的深层次因素,切实分好“蛋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共同富裕贯彻到发展过程中,鼓励先富帮扶后富,注重区域、行业间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推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

第三,扩大交流互鉴,汲取精神富有的多样养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同时又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中锚定人的精神富有的价值坐标,超越了资本逻辑的西方现代化。一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5-46通过构建话语体系,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故事,让中国人在文化自信和精神富有中彰显大国国民的精神风貌。二是推动文明交流借鉴,提升文化自信、充实精神力量。精神富有不是闭关狭隘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既要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和“交锋”中保持定力、挺直民族精神脊梁,又要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汲取精神富有养分,全方位呈现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务实、更加包容的精神高度富有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8]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J].求是,2022( 22):4-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59.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1).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2.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18]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共产党员·下(2021年1期)2021-02-07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29期)2020-09-14“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1期)2017-03-24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新闻爱好者(2014年9期)2014-10-08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

推荐访问:进路 视域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