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的调查数据

时间:2024-02-23 15:22:06 来源:网友投稿

唐瑶,易宣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但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着生产领域一线劳动力、基层农技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严重短缺,职业农民总量及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现实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富有朝气的年轻一代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基石。与乡村振兴渴求人才并存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 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吸引和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支撑。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分析,如郑兴明[1]发现农科类大学生愿意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的比例仅为20.9%。赵培芳[2]认为大学生具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特优势,专业越偏重于农科,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越强烈。张燕[3]指出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拉力环境正在形成。林奇清[4]指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职业,非农专业大学生对其信心还有待提升,更多的人持观望态度,主要受到国家农业政策、预期收入和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王清强[5]认为国家优惠的农业政策、农业发展前景良好、利于实现自身价值是促进农科高校大学生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因素,而实际收入低、社会偏见压力大、家人朋友反对则是阻碍农科高校大学生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原因。

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布点1176个,高职院校是培育现有和未来高素质农民的主力军。综合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极少有聚焦高职院校学生这一主体。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课题组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湖南省15 所高职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了避免样本过分集中,排除主观因素,选取农林类、畜牧类、生物技术类、电子商务类、教育类等多个专业大类在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问卷共设计19道题,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填写,实际回收问卷1478份,剔除漏答、错答和答题时间过短的无效问卷,共筛查出1328个有效样本,样本有效率达89.9%。

1.2 变量选取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因素多种多样,结合已有的成果,选择个人、家庭和农村认知因素、入职意愿、社会因素作为模型的潜变量(见表1),对应选择20 项指标作为观测变量,分别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家庭因素、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环境因素的全面认知以及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等。

表1 模型变量和测量指标

1.3 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和实地调研经验,选取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农村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4 个潜变量,分别考察它们对入职意愿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梳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农村认知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农村环境有显著负向影响。

1.4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三大假设,采用SPSS26.0 软件对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704,KMO 值为0.803,样本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的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真实反应出测量值的特征。

2.1 模型拟合度

为了验证做出的上述假设,根据构建的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AMOS26.0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构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针对初始假设模型进行拟合,绝大部分拟合指数符合评价标准,但模型拟合程度仍有待提升。因此,根据修正指数对模型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

对模型进行整体拟合评价,模型的各拟合系数如下所示,CMIN/DF=2.760,GFI=0.967、AGFI=0.957、NFI=0.942、CFI=0.962、IFI=0.962 均大于0.9,RMSEA=0.036 小于0.05,均符合参考标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图1 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实证模型

2.2 模型检验结果

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8、-0.101、0.353,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认知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0.206,且通过了在0.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P<0.001),假设2成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农村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

3.1 研究结论

3.1.1 个人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因素

个人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男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明显高于女性学生,相比女性学生,男性学生更能适用农村艰苦的环境。专业对个人路径系数最大,原因可能是相对于财经商贸和教育等文科类专业,农林畜牧和生物医药等理工科类专业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更能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党员大学生在党组织培养下,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更具有奉献精神,更能响应国家号召,是他们选择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原因。

3.1.2 家庭因素是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直接因素

家庭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家庭因素的关键,对子女的教育和就业观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这与中国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十分相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父母亲认为子女读大学是为了走出农村,留在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没出息”,这些观念降低了部分农村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转变乡村老一辈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家庭所在地偏远的高职院校学生追求城市生活的动机较为强烈,他们把城市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从而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比较低。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学生愿意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比较低,这类型的学生对个人发展有更高的要求。

3.1.3 社会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推动,政府和媒体的多形式多维度多样化宣传,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产生全面的认知,进而产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农村实践不仅让他们走出校园,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检验所学知识本领,更能够提高他们对专业、对“三农”、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未来的就业中摆正心态,脚踏实地。优惠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推动因素之一。

3.1.4 农村认知不全面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基层治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农村接触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学生,对农村的发展也较少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农村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认知不客观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

3.2 启示

本研究试图从家长、社会舆论、学校和政府政策多个视角,提出建议,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

3.2.1 家长转变就业观念,为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习近平同志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愿意入职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原因是家长传统就业观念和农民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目前,不少家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仍聚焦在“农民”二字上,而大大忽视了“职业”二字。同时,在以熟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农村,传统观念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村,知识改变命运,若毕业后回农村就业心里无法接受。改变家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刻板印象,从而逐渐扭转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表彰,通过开展“最美新型职业农民”等典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发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自觉,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等青年群体对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舆论影响力,为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力社会支撑。

3.2.2 学校构建多重支持体系,培育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胜任能力

学校一是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想认识,拓宽就业视野,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将职业选择融入国家发展、乡村振兴,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内容;
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讲座或选修课程,积极构建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员与雇员身份对接的“现代学徒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三是学校寒暑假要为学生创造农村实践机会,组织不同专业学生深入农村调研,更加全面的认识农村。同时,完善农村订单招生和定向就业机制,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有兴趣、意愿高的学生毕业后入职新型职业农民。

3.2.3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前景

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完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学生面向农村就业。二是开辟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通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面向高职院校学生招聘新型职业农民,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和管理办法,畅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通道和晋升通道。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长远的职业规划,通过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开展技能培训,让其感知明朗的职业前景和广阔的上升空间。三是建立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要落实和完善工作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薪酬待遇。

猜你喜欢农民院校因素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解石三大因素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6期)2014-01-19“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也来应对农民征联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推荐访问:湖南省 振兴 乡村